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我的动力学观点:经典精神分析与客体关系理论的融合(三)力比多堰塞湖v1.0

作者:米锋   2020-07-05   2449次阅读   0个赞

在上一节中,我提到了力比多堰塞湖这个概念,今天细细说说这个概念,这是我的观点系统中一个比较核心的概念。

 

什么是堰塞湖

 

堰塞湖的本意是指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由地震活动使山体岩石崩塌下来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

 

心理能量的流动受阻形成力比多堰塞湖

 

正如我在上一篇文章提到的,我认为人具有两种本能:性本能和被爱本能。这两个本能就像两条河流的源头,心理能量(力比多)源源不断地从这两个本能源头流出,它们驱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不断地试图在现实生活中满足和实现这两个欲望。

 

但婴儿的自恋全能感会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遭受打击和挫折。比如说想要吃奶的时候,妈妈不在身边,对食物的欲望不能得以满足,只能以哭泣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不满,只能等待妈妈的出现来缓解这一焦虑

 

这样的挫折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当然有些挫折是一过性的,或是可以忍受的;但有些挫折则是灾难性的,比如说在幼儿时期被虐待、被忽视等等。

 

这些或大或小的挫折就像是上面提到的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是崩塌的岩石一样,会堵塞这两条本能河流的向下流动,从而在这个位置形成一个可以集聚力比多的蓄水空间,这就是力比多堰塞湖。

 

关于力比多堰塞湖的形成,我还缺乏更多的案例来了解它的形成细节。但我认为这个力比多堰塞湖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一个从构造到修建到调整,最后形成的一个过程。在这个堰塞湖形成之初,其实只是一个蓄水空间,里面并没有积蓄太多力比多。下面会解释如何理解这一观点。

 

这个概念是一个形象化可视化的概念,下面我用心理学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个概念的细节。当孩子在试图满足自己的一个欲望的时候,一般而言这个欲望的满足需要一个用来满足自己的外在客体的,比如说想要妈妈的拥抱、妈妈的笑脸、妈妈的接纳、也或者是一个玩具等等。如果这些需求得以满足,则不会形成过于明显的明显的力比多堰塞湖;如果某个需求没有得以满足,并在受挫的时候,这个挫折引起了明显的较大的情绪化反应,或者是多次的针对同一外在客体的满足受挫,则会形成一个较为明显的力比多堰塞湖。也就是说挫折的量级、次数、引起的情绪反应强度等因素,会影响这个力比多堰塞湖的容量。

 

力比多堰塞湖是指向特定的客体的

 

这里的力比多堰塞湖,也可以理解为一个针对明确客体的,在潜意识里的愿望或心愿。我曾经将这样的愿望或心愿称之为潜愿,但后来觉得这个名字表述的含义比较浅,只是一个现象的描述,所以后来我废弃了这个名词。

 

力比多堰塞湖所对应的客体是具有一个或多个客体特征的客体表象。只有满足这一个或多个特征的现实客体才能成为个体所期待的客体。不具备这些特征的客体不会引发该个体的心理能量投注。

 

让我举个实际的例子来直观地看一下力比多堰塞湖是什么样的。比如说很多孩子的妈妈比较强势,这将使孩子形成一个期待型力比多堰塞湖(后边讲),也就是他期待一个温柔的、体贴的妈妈的客体形象出现在他的生命中,即使是在他成年以后,依然保持这个心愿。这里他期待的不是一个妈妈,而是这么妈妈所代表的特有的客体特征,也就是说任何温柔的、体贴的女性(男性不符合该客体表象的特征)都会使该个体对该客体进行心理能量投射。

 

阿尔法(α)转换

 

所以看起来力比多堰塞湖是性本能和被爱本能对客体化的一种转换。性本能和被爱本能是一种能量,只有概念性的目的物,并没有明确的客体。而力比多堰塞湖是有明确的客体的。在形成力比多堰塞湖之后,对于个体而言,就有了明确的,各有特色的满足自己的欲望的客体对象,力比多完成了从本能到客体关系的转换,我称之为阿尔法(α)转换。

 

也就是说,这时,驱动个体去行为的动力不再是最原始的性或者是被爱的本能,这个力比多堰塞湖已经成为了一个由性或被爱本能所衍生出来的子内驱力。而这个子内驱力会直接驱动个体去行为,去满足自己的这个愿望。在力比多堰塞湖形成之后,这个力比多堰塞湖会直接驱动个体去试图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这个力比多堰塞湖所对应的特定的客体,以期这个找到的客体能满足该个体的心愿,以释放自己的力比多。

 

刚形成的力比多堰塞湖是空的

 

在这个心愿/力比多堰塞湖形成之初,是没有太多力比多积累的,是一个没有水、容量大小特定的空湖,还没有投入力比多。力比多堰塞湖的容积越大,内驱力也就越强,个体也会花更多心理能量去试图满足或实现这个力比多堰塞湖所代表的心愿。

 

力比多堰塞湖包含两种类型

 

一类是曾经拥有过相对应的客体,但后来失去了,比如说男孩子想拥有妈妈这个重要的客体,但因为文化等原因,男孩子不能完全认同妈妈,因而无法把妈妈从心理意义上拥有,从而形成一个对妈妈这个客体的重现型力比多堰塞湖;

 

另一类是期待型的力比多堰塞湖,也就是说,在现实中,此个体不曾拥有过这样一个客体,但形成了一个勾画出来的客体表象,这个客体表象可以满足该个体的愿望,从而形成了力比多堰塞湖(心愿)。

 

貌似看起来,前一种更健康一些,而后一种则是经历了较多的挫折才形成的。

 

力比多堰塞湖是终生有效的,但会在现实中发生变化而产生分型。下一节,我会谈一谈力比多堰塞湖的发展及攻击性内驱力的出现。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0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