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孩子是在装病吗

作者:杨志霞   2021-10-10   6988次阅读   36个赞

   

每年的开学季,总会有不少家长带着有各种躯体症状的孩子来心理门诊咨询问诊。这些孩子普遍的情况都是在学校出现各种躯体上的不适,如头痛、胸闷心悸、恶心呕吐、腹痛等,有的甚至出现假性神经症状,比如失明,肢体无力,触觉痛觉丧失等,但一回到家里休息,各种不适症状就会缓解或消失,一旦返校就有重新复发,令家长头疼不已。往往家长会花费不少的精力和费用奔波于各大医院做各种临床检查,却没有检查出任何的器质性病变。最后才会在临床医生建议下寻求心理治疗。       

 出现这些症状,往往与个人的心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人际关系等有关,不仔细问诊,很难发现。有些孩子属于不安全性依恋,容易依赖父母或隔辈,分离焦虑较多。心理测试中经常会发现其容易恐惧、焦虑、紧张,遇到压力容易退缩、压抑、消沉等。同时,每个症状后面其实都隐藏着深层的心理需求,我们通过两个病例来看看这个心理需求是如何呈现的。

10岁的小利(化名),同样是一进学校就头痛,回家后会缓解,经过一段曲折的寻医经历,最后来到心理咨询门诊。面对父母的焦灼,小利自己也很无奈。经过沟通后,发现孩子是因为开学后因事请假了几天,在返校后担心自己赶不上功课而特别焦虑,但她又生性腼腆,不能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表达出来,就把这种担心和焦虑压抑着。表面上看孩子和平常没什么区别,但她的内心是不安和焦虑的。当这种困扰不能被表达时,身体就会通过不适的症状表达这部分被压抑的感受。其实身体是人的情绪和感受的最忠实的表达者,而小利表现出来的是头痛的症状。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家长往往会认为孩子是装出来的病,而加以呵斥,其实大部分这种躯体的不适对孩子来说是真实的感受。孩子的内心是希望被人看到这种无法语言表达的难受的,当有了这些症状时,带来的结果是可以不去学校,来面对这个令她焦虑的事情,其实是一种回避的不良的应对方式。当找到了问题的实质和原因后,又针对性地做了其他相关心理技术,并和家长做了交流,协商了解决的途径。最后利雅开心地说,感觉头部轻松了,心里也轻松了,打算明天就去学校。

还有个案例,孩子叫冬冬(化名)上五年级,因为反复发作性双目失明辗转各大医院检查均未果,最后来到心理咨询门诊。经过了解家庭情况和沙盘的呈现,病症的根源找到了。原来孩子的父母在家经常吵架甚至打架,家庭纷争不断。这一切让孩子看在眼里,感受在心里,小小年纪的他新学期要住校,但他又担心父母不和,但又不知该做些什么,于是他的身体,他的潜意识就来代言。当找到根源后,通过家庭治疗,改善家庭关系,孩子的症状也逐步消除。

从上面两个例子中看到,疾病及其症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满足人的某些心理需求,这叫“症状的意义”。这个孩子的发作性双目失明,从心理学角度有两层意义。一方面心理症状本身就具有缓解痛苦或焦虑的作用,当出现失明时就看不到父母的吵架,这叫“症状的原发获益”;另一方面,一旦出现失明症状,父母就会放下争吵全力给他看病,从而获得暂时的家庭稳定。这是他希望看到和感受到的,这是症状的”继发获益”。从这两级获益中让症状持续呈现.

相似的病例有很多,这些孩子都是用自己的症状表达着内心的渴望和需求;也有许多像冬冬一样,用自己的症状来为父母、为家庭承担了责任,因为每个孩子其实潜意识中都是忠诚于父母的,他们情愿用自己生病来获取家庭的维稳。

所以我们经常说,孩子的心理问题,往往不是自身的问题,而是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整个家庭系统及人际互动方式的问题。而在这个干预与治疗的过程中,是需要父母一起参与进来的。父母进步一小步,孩子进步一大步,这是不争的事实。

就像一颗树一样,如果树叶黄了,只在树叶层面上做文章,是不够的。作为父母,要通过不断的自我成长,成为这棵树的沃土。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36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