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身边的心理学:一见钟情VS日久生情,到底哪个更浪漫?

作者:林丛   2022-08-05   1195次阅读   0个赞

浪漫的爱情故事,往往从初始开始说起。

 

“看到TA的第一眼,我就沦陷了……”“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渐渐爱上了TA……”

 

听起来都很不错,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到底哪个更浪漫?

 

今天我就来“抬抬杠”。

 

一、一见钟情?

 

科学家在对老鼠择偶的研究中发现,雌性鼠倾向于挑选与自身MHC(相溶性复合物)基因不同的雄性鼠为丈夫。

 

由于不同的MHC基因决定不同的免疫系统,这样的组合就可以通过互补的基因使后代拥有更完善的免疫系统,从而提高生存几率。

 

同时,MHC 基因不同,身上所散发的气味也不同。由于基因是看不见的,气味就承担了基因识别的重任。

 

这让动物们很容易在初见对方的一刹那,通过鼻子就确切地“爱上”那个应该爱的“他”。

 

等等,这和“一见钟情”有什么关系?

 

不妨一起来看看人的实验结果。

 

瑞士伯恩大学的教授及其同事根据大鼠试验的原理,设计出嗅闻T恤衫的方案:

 

先让一组男子连续两天穿同一件T恤衫睡觉,以便染上足以辨认的体味;然后,将T恤衫放于密封罐中让受试的女大学生嗅闻,然后按照喜好排列。

 

结果发现,免疫系统基因的相异程度与体味喜好程度有着惊人的相关。后来有人用女子的T恤衫给男性被试闻,也得出相似的结果。

 

这提示我们气味是“一见钟情”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气味背后则是基因决定

 

这是在长期进化中,出于个体繁殖以及整个种族延续与进化的目的而发展出的一种“优生”的本能,这也代表了近十几年西方兴起的“进化心理学”思潮:

 

人是由生理和心理两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人的生理和心理机制都应受进化规律制约。

 

这也许解释了“一见钟情”产生的根本原因。

 

它未必是唯一的原因,但的确被证实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把“一见钟情”的说法换成“基因决定”,听起来似乎就没那么浪漫了,不是吗?

 

二、日久生情?

 

在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扎荣茨(Robert Zajonc)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室实验,证明只要让人多次看到不熟悉的刺激,他们对该刺激的评价就要高于其他被试没有看到过的类似刺激。

 

他的实验不那么生动,我用另一个更生活化的实验来举例:

 

在一个学期开始时,研究者让一些大学女生在某些课堂上分别出现15次,10次或5次。这些女生从来不和教室里的其他人交谈,只是坐在那里,她们出现的次数有多有少。

 

然后,在学期末让该课堂真正的学生看这些女生的照片,并询问他们的反应。

 

结果非常清楚:越熟悉的女生(即出现次数越多的女生),对学生越有吸引力,比那些从未看到过的女生更让他们喜欢。

 

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曝光效应”。

 

曝光效应(the exposure effect or the mere exposure effect),又称多看效应、暴露效应、接触效应等等,指的是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社会心理学又把这种效应叫做熟悉定律(familiarity principle)。

 

人际交往吸引力的研究发现,我们见到某个人的次数越多,就越觉得此人招人喜爱、令人愉快。

 

怎么样,是不是和我们所说的“日久生情”不谋而合?

 

它不仅能用来解释“日久生情”,异地恋的高失败率或许也与它有关:

 

异地之后,情侣之间的“曝光率”大大降低,可选择的“曝光方式”也受到很大局限;取而代之的,则是TA身边的其他追求者近水楼台先“曝光”。

 

此消彼长之下,“换人”好像颇有自然而然的意味。

 

听起来,“日久生情”似乎是一种心理学效应带给我们的“错觉”,好像也没那么浪漫?

 

三、浪漫,到底是什么?

 

“浪漫”似乎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

 

有人觉得“烛光晚风、红酒牛排”是浪漫,有人觉得“小桥流水、夕阳篱笆”是浪漫,也有人觉得“吃苦耐劳、共同奋斗”是浪漫……

 

它没有明确的定义,有的只是各自对某种场景、某种生活状态的期待。

 

我有一个女性朋友(暂且称她为A),她总是把对浪漫的追求挂在嘴边,也总抱怨自己的老公不懂浪漫。

 

尤其看到网上宣扬的诸如“节都不过、不送礼,就是不重视你”之类的观点时,她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于是,有一天,我就问她:“你到底为什么对过节这件事这么执着啊?踏踏实实不挺好吗?”

 

她不假思索:“他那是踏踏实实吗?他就是心里没我,节日什么的都要我提醒,生活一点仪式感都没有!”

 

我又问她:“有仪式感就浪漫了吗?”

 

她马上张嘴想说话,但又愣了愣,似乎不太确定;看到她的表现,我意识到,她以前并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追求浪漫不等同于追求仪式感,但仪式感确实是最容易的一种浪漫追求方式:比如纪念日的晚餐和礼物,就是最常见的“仪式感浪漫”。

 

A的老公我也认识,是个老黄牛式的人物,不太会“来事”,还显得有些怕老婆。平时生活比较节省,但给A买礼物倒挺大方——虽然有时需要提醒,但提醒之后一定会用心挑选。

 

我有一次问他:“你老婆老说你不浪漫,你咋想的啊?”

 

他显得有些不好意思:“我也知道,但这性格吧实在不好改,记性也不太好。虽然会设一些提醒,但有时候连提醒都会忘记设。”

 

出于好奇,我又问了他一个挺讨厌的问题:“你有觉得烦过吗?”

 

他倒也老实:“那肯定是有的,但也理解她的想法,谁不希望生活浪漫点儿呢?其实我觉得现在这样就挺浪漫的,生活安定、无病无灾,要是能再做点什么让她也感觉到浪漫,那也挺好。”

 

他的一番话刷新了我对他的认知,也让我开始有了新的思考。

 

我们之所以要追求浪漫,或许是想要从中获得一份“安定”。而浪漫的本质,则是对彼此的尊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态度,而非特指某种固有的形式。

 

你可以有你认为的浪漫,我也可以有我认为的;两者可能截然不同,但我们彼此尊重,也尽量去满足对方对浪漫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我们都能看到对方为此做出的努力,并发自内心地感激——这就是关系中最大的“安定之源”。

 

如果A可以看到这些、理解这些,也许她会获得比单纯的仪式感更大的浪漫。

 

亲密关系的好坏不在于如何进入,而在于如何经营。浪漫不是一闪而逝的流星,而是历久弥新的感动。

 

尊重,就是最大的浪漫。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0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