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为什么你失恋后再也无法爱上别人,原因在于这四个字

作者:刘月鹏   2025-05-12   1005次阅读   2个赞

且看这样的一段三人行对话:

 

“两年前,我和男友分手后,我再也不想谈恋爱了!”

 

“我也是。之前五年的婚姻让我太受伤了,我虽然快35岁了,但我也不想再婚了。好像我也无法爱上别的男人了。”

 

“我有一段长达八年的恋爱,但最后他还是喜欢了别人,离我而去。虽然他和别人好了,但好像我的心仍然没离开他,就是无法喜欢别人了!”

 

分手了或离婚了,就再也无法喜欢别人了。这种现象在女生中比较普遍,它的原因在于四个字:“情感封闭”(emotional shutdown)。

 

心理学上说,这种失去关系后的“情感封闭”现象影响深远,这既是一种对自我的保护和防御,也是对曾经关系从属的潜意识的一种“守护”,或者“忠诚”。

 

 

01

quality,Q_80

情感封闭

封闭的是依恋的创伤

 

什么是情感封闭?它是指一个人经受感情丧失后暂时无法接受新情感的创伤性固着,它可能激活了个体早期经历中的分离创伤(如童年期的丧失、被忽视等),涉及到客体依恋的不可替代性的议题。

 

当现实中的失恋触发了潜意识中未处理的痛苦记忆,个体会通过"情感封闭"来防御可能再次经历的痛苦。这种固着会使她停留在与前任的关系幻想中,无法将力比多(libido)投注到新客体上。

 

quality,Q_80

 

情感封闭现象不单体现在人类行为上,在动物行为中也经常可见。比如大象对同伴死亡会表现出明显的哀悼行为(如用鼻子触摸尸体、长时间守护骸骨)。若失去幼崽或亲密伙伴,部分母象会拒绝融入象群,甚至停止参与社交活动多年。

 

狼物种的体现也很明显。我们知道,狼实行"一夫一妻制",若一方死亡,幸存伴侣可能离开狼群,独自生活,甚至停止狩猎合作。这与人类的丧偶后社交回避相似,反映出对特定客体依恋的不可替代性。

 

这种现象接近人类的理想化固着,将情感投注完全锁定在已失去的客体上。

 

在人类行为中,这种现象就更常见了。不少人一次恋爱受伤后,会一直痛苦地呆在分离的创伤里,再也不想踏入感情半步。

 

其实,她不是不想要新的情感客体,而是不敢再发出情感邀请,害怕再次受伤。

 

关系丧失后,她觉得她自己生命的一部分随着分离失去了,但无法接受也无法哀悼。在痛苦的创伤里,她在熟悉的感受里独自疗伤,这样的熟悉会让她获得某种安全感。

 

02

quality,Q_80

关系失去后

为什么无法再爱上别人?

 

由于人脱离母体后作为个体生活在这个世上,会存在原初的对关系和爱的需要。不管是亲子关系,还是伴侣关系,一旦有了关系的链接,便会产生关系的从属。

 

关系失去后,意味着一部分的自我死掉了,从属关系断裂了。如果没有得到疗愈,她是没有力量去面对和接受它的丧失的。这在现实层面会表现为无法再爱上别人。

 

  • 一是,理想化与防御机制

 

在之前的感情中,前任可能被潜意识塑造为"不可替代的完美客体",这种理想化会掩盖关系中真实的矛盾,使得现实中的他人无法"竞争"。

 

那么,在现实关系中,他会用“情感隔离”、“否认”、“压抑”等作为防御机制,来回避面对丧失的痛苦。时间久了,导致“情感冻结”或情感封闭,表现为"无法再爱"。

 

以终身单配偶著称的天鹅,若伴侣死亡,部分个体会表现出拒绝新伴侣(即使其他天鹅示好)、重复寻找已故伴侣(如长时间徘徊在死亡地点)、攻击试图接近的新个体等现象。这也是一种典型的情感隔离和否认防御,只是天鹅不知道。

 

  • 二是,自恋受伤与退缩

 

对自尊水平较好的个体来说,依恋的爱的恒常性是充盈丰满的。那么,失恋可能损伤个体的自恋平衡,使其退回“自体客体”状态——即通过封闭情感来保护脆弱的自我。而对自尊水平不那么好的个体来说,就更不用说了。

 

这种情况下,对他人的爱被视为一种"威胁",因为需要暴露自己的依赖性和需求,而这是当前心理状态难以承受的。

 

quality,Q_80

 

知乎有一贴恋爱故事引人关注:小艺是一名小学老师,年届37,父母亲友无不为她着急。但她却只是轻描淡写:你们不懂我。

 

原来,她在27岁时就开始恋爱,和男友你侬我侬,感情融洽。就在即将进入婚姻的第7年时,男友却移情别恋。她的痛不欲生,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

 

从此,她不再相信感情和爱,把自己封闭起来。家人朋友也陆续介绍了几个对象,但就是没感觉,“不来电”。

 

这段关系形成她的婚恋客体关系——不安全依恋的母板。她无意识地害怕新关系会再次触发相同的痛苦。

 

她说,我不想再重复这种痛苦了,太痛了!

 

很明显,她想主动拒绝新感情客体来防御出现不安全依恋的“强迫性重复”,以维持自我控制感和安全感。

 

  • 三是超我的惩罚

 

一个人失恋后,往往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好才被抛弃"。

 

其逻辑是,自己不够好,那就没有权利再次获得幸福,否则会带来潜意识的罪恶感。

 

不再恋爱,意味着,她想通过“禁止自己获得新幸福”来缓解内心的道德焦虑。这是一种自我惩罚。

 

但是,关系的分离并不只是一个人的责任,也不全是因为你不够好才被抛弃。所以,你认为的“因为不够好才被抛弃”的命题也许本身就是错的。

 

所以,为什么要用封闭情感的方式来惩罚自己呢?

 

03

quality,Q_80

当你遭遇感情创伤

怎样重新拥有爱?

 

当你分手、失恋或离婚后,不再想踏入情感关系,不是你认知上的问题觉得不需要爱了。从心理层面看,是因为遭遇创伤后的自我保护。

 

但是,一直让自己处于自我保护和情感封闭,也不是解决办法,怎么办呢?

 

quality,Q_80

 

  • 首先,送别创伤,探索未完成的哀悼

 

弗洛伊德在《哀悼与忧郁》中指出,健康的哀悼需要个体逐步撤回对失去客体的情感依附。

 

我们可以通过自由联想或梦境分析,来表达对前任未处理的愤怒、悲伤或遗憾。如果哀悼未完成,个体可能转化为“忧郁状态”——即对前任的愤怒、自责或未解决的矛盾情绪并转向自身,表现为自我贬低、情感麻木或对新关系的抗拒。

 

她可能在潜意识中认为"爱上他人意味着对前任的背叛"。但是,这与背叛并不等同。

 

当然,如果是对方的原因离开了你,你以情感封闭来惩罚自己,就等同于自虐了。

 

  • 其次,寻找新客体,重建爱的恒常性

 

我们需要重塑自我,去理解关系中的“好”与“坏”可以共存,降低对理想化客体的依赖。

 

你需要打破“爱上他人意味着对前任的背叛”这样的自我认知或诅咒,寻找新的对象,重新开启爱的新依恋模式。

 

爱的客体恒常性起源于婴儿早期对养育者的依恋,就是在父母的养育中,由于爱的客体的“常在”,使婴儿具备了离开父母也觉得爱还在的“内部成像”。

 

当有了爱的恒常性,个体的自体客体将是更丰满充盈的,它既可以指向恒定不变的有爱的父母,让父母成为自体客体,也可以指向自我——当你的自体客体只有自己时,也许你是孤单无助的,至少是单一的。

 

quality,Q_80

 

  • 再是,修复自我功能,从尝试和行动中去获得。

 

当你在婚恋关系中受伤,意味着你的自我功能可能是受损的,会进入社交回避的状态。此时,你容易把自我功能外包给“受伤的心灵”,退行到无力状态。

 

但是你需要明白,“无法爱上别人”可能是对痛苦的一种回避,而非真实的情感无能。

 

走到人群中,恢复人际社交,把伤口放在太阳下晾晒疗愈,不再让自己处于情感无能状态,自我功能才会逐渐得到提升和改变。

 

当你在森林中迷路了,四处无人,拯救你的也许只有自己。纵然继续摸索可能会遇到豺狼虎豹,但总比你呆在原地什么也不做更强。

 

需要意识到,你的潜意识一直在用回避的防御机制保护你,但却无助你的成长。你需要的是,在行动中去获得新的关系、新的客体。

 

对,在行动中去获得新的关系新的客体,还有新的爱。

 

是的,去行动!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2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