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了解我们的孩子0-1岁

作者:赵艳艳   2017-07-02   2609次阅读   5个赞

赵艳艳

我们为什么要生孩子?

“为了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不用替我争门面,不用为我传宗接代,更不用帮我养老。我只要这个生命存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走一遭,让我有机会和她(他)同行一段……”多么美丽的答案呀!

这句话在朋友圈中被转载了无数次,看来引起了诸多家长的共鸣,相信,这也是我们大多数家长养育孩子的初心。

上帝给每个匆忙赶路的灵魂都分配了可爱的天使,小天使的到来,安抚了匆忙的脚步,让急匆匆赶路的旅人有了反观自我内在的机会。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不是任何人的附属物,我们做家长的能荣幸地跟孩子同行,引导孩子成长的同时促进自身成长,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如果把一个人的一生比作大厦,0-3岁,人生的头3年,是一个人形成这个大厦结构最基础部分的最最关键阶段,尤其是孩子和妈妈的关系

0-1岁:建立安全感

0-1岁,是一个人形成安全感的关键期,这时候,宝宝最最需要的是“温柔对待”和“无条件接纳”,就是说妈妈能及时回应宝宝的各种感受 并无条件满足婴儿的各种生活需求。听到很多人说,婴儿什么都不懂,所以很少关注婴儿的感受,事实上婴儿什么都知道,甚至婴儿在母体里的时候,都能感知到一些东西,而且这些感知到的东西还会延续到出生以后,因为婴儿具有情绪和身体记忆的能力。所以准妈妈和爸爸们,胎教也是不可忽视的。怀孕时期妈妈保持快乐的情绪,经常抚摸肚子跟宝宝交流,告诉他大家有多么希望他来到这个世界上,在医院的产房中,你会发现,胎教做得好的新生儿不太容易哭闹。

婴儿在0-1岁的成长需要经历自闭期、共生期和分裂期三个阶段。

■0-2个月,自闭期

14-150Z6102R5328.jpg

‍‍‍‍‍‍

0-2个月,婴儿处于自闭状态,他的世界是混沌的,他感觉好像还在母胎里,他们跟周围世界的互动并不多。但周遭的环境对婴儿的影响很大,因此,在这个阶段,妈妈需要照顾好婴儿的各种生理需求。对婴儿的需要及时给予满足,是培养有安全感孩子的基础。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妈妈在怀孕期间的身体状况和情绪都会影响到婴儿,婴儿有身体记忆的能力,出生后,过了自闭期就会呈现出来。

■2-6个月,共生期

20140123023618883.jpg

‍‍

‍‍

2个月左右,除了哭,婴儿学会了第二种表情,那就是笑。孩子笑的时候,会看到妈妈的笑,从妈妈的笑中看到自己,他认为妈妈是他的一部分,他和妈妈处于“共生状态”。这个时候的婴儿分不清妈妈和自己,他认为“妈妈就是我,我就是妈妈”,他对这个世界是没有清晰的界限,他并不知道世界是什么样子,也并不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常常他们会认为世界就是我,我就是世界,有一种全能自恋的感觉,他认为只要他动一动意念,他的吃喝拉撒睡都能被满足,他不知道其实是妈妈在照顾他。

在婴儿和妈妈共生的状态里,妈妈才是婴儿的天,婴儿的地。当婴儿有需要的时候,没有被及时满足,婴儿会体会到恐惧和害怕。他的全能自恋被打破,原来并不是我饿了就能吃到食物,于是有的孩子会大哭,通过哭声来获得食物,如果哭声也没有很快得到食物,可能有些孩通过加大哭声的办法得到食物,有一句熟语叫“闹孩子有奶吃”,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往往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引起大家的注意,包括上课大声喧哗,打架斗殴等等不好的行为。另外一种孩子呢,因为哭也没有得到食物,他会产生这种信念,我是不被需要的,我是没有价值的,那么他就再也不哭了。长大后的孩子,胆小,从来也不敢提要求,常常会自怨自艾,妄自菲薄,我干什么都不行,我做什么都做不好。

反之,当孩子没有需要的时候,如果妈妈胡乱地去满足婴儿,这就会打扰到婴儿(例如:有些人有起床气,这就是婴儿时被打搅的结果)。

当孩子哭的时候,妈妈没办法,就让孩子自己哭,这会让孩子有一种很深的被抛弃感,妈妈对待孩子的方式很重要。共生是为了慢慢的分离,有了一个很好的共生状态,才能有一个很好的分离。一个人如果共生与分离没有发展好,成年后就不能建立良好的关系,有些人建立关系,就是为了毁灭关系。在共生阶段,妈妈不能与孩子有较长时期的分离。0-1岁,是形成一个人安全感的最最关键时间,这个安全感除了妈妈,没有任何人可以给予婴儿。

随着孩子逐渐认清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当孩子6个月左右,开始认生了,很多家长都奇怪,以前的宝宝,谁抱都行啊,怎么忽然之间,不让生人抱了呢?表现的强烈一点儿的,甚至大哭不止。就算是偶尔被别人抱起,看见妈妈,他们还是会积极地向妈妈伸手,在宝宝心目中他和妈妈是一体的。

6个月的宝宝还有一个可爱的现象,他们能从镜子中发现自己,并且与另外一个自己“聊天”。照镜子时,宝宝会笑,会用小手摸摸镜子,这是他在发展自己的社交能力。如果宝宝运动能力发展好的话,现在不需要人扶,可以独立坐一会儿了。如果面前有玩具,宝宝可以自行把玩具“擒获”过来,即使是比较大的圆球,宝宝也可以用两只小胖手把它拿到自己面前。

6个月的婴儿,开始用各种物品敲击,发出各种声音,有些孩子还会经常抓破自己的脸,把看见的一切东西都放到嘴里。很多家长都对孩子小脸上的伤疤特别耿耿于怀,又心疼又自责。对孩子啃东西的习惯无可奈何,很多时候都要从啃得津津有味的宝宝手里面抢下玩具。其实,在这时候他是在认识世界,学习分清外界和自我的区别,比如说,婴儿通过抓和咬,确认身体的界限,疼痛的部分属于我。也通过敲击来体验各种事物的的不同。了解了这些,家长们就不用对孩子小脸上的伤疤过于担心了。另外6--8个月是大部分婴儿第一个乳牙萌出的时期,这时候孩子可能因为牙龈的不适感增加啃咬的频率。这个时候家长只需要给宝宝勤剪指甲,保证宝宝能接触到的物品的干净卫生就行了。

■6-12个月,分离期

如果共生阶段被很好的满足了,到1岁左右的时候,婴儿就会进入分离期,从一元混沌的世界开始走向二元对立的世界,这个时候,婴儿的世界只有黑白,没有灰色。只有好和坏没有中间地带。宝宝会把妈妈分成两个人——好妈妈和坏妈妈。这个时候有些宝宝会咬妈妈的乳头,发脾气,通过这种方式向妈妈表示愤怒和攻击,这说明宝宝具有生命力,因为婴儿必须要把这个世界分成好的和坏的。再稍微大一点儿会说话的孩子,可能前一秒跟你玩的兴高采烈,下一秒就说“我要打死你”,他想要打死的那个,是让他不愉快的坏的妈妈。

如果婴儿在分离期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和过度,就会发展成分裂的人际关系。有些成年人,你要是满足了他,他就对你好的不得了,你要是没有满足他,他就非常生气,就是在婴儿期的这个阶段出现了问题。对于一个身体上成熟的人来说,心理上处于分离期,该是多么怪异呀!在分离期,妈妈要接受宝宝用全然不同的两个方式对待你,因为这是宝宝需要经历的一个必然阶段。

1岁之前,是形成一个人人格的最最基础部分的时期,也是确定一个人原始价值的时期。人的原始价值,是由他人赋予我们的,在1岁之前,妈妈对宝宝的看法,以及家族对宝宝的看法,都会形成宝宝的原始价值。如果妈妈觉得宝宝是个好宝宝,那宝宝就会觉得自己是好宝宝,反之亦然。

人生没什么意义,人生的意义都是由别人赋予我们的。

8个月需要关注的生理变化是,8个月左右大多数孩子开始爬行,爬行增加了孩子的探索范围,刺激量大了,思维、语言与想像能力自然得到了发展与提高。鼓励宝宝早爬行、多爬行,可显著地帮助宝宝大脑发育,使大脑对手、足、眼的神经运动调控得以加强,启迪与开拓宝宝的智力潜能。爬行的过程中孩子会认知到自己有这个能力。父母不应该帮助或替代孩子,更不能因为嫌脏阻止孩子,孩子需要有一种成就体验。很多家长为了应对孩子的爬行,给孩子买了爬爬垫,于是孩子的活动范围被限制进了不到爬行2平方米的地方,甚至有些家长还在爬爬垫外围增加了护栏。虽然护栏里面摆满了玩具,可是这样做对孩子的发育真的好吗? 正确的做法是,尽可能扩大孩子的爬行范围,保持地板的清洁,收起电源线之类的有危险的物品,让孩子尽情探索吧。

一岁左右,大多数孩子学会走路,直立行走更加扩展了孩子的视野,更增加了孩子的探索范围。这个时期,家长不用急于孩子什么时候走路,更不用担心孩子会摔倒。摔跤是学习走路的必然过程,学步车、学步带统统都替代不了摔跤在学步中的作用。在学步的过程中孩子慢慢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身体,也会产生控制的成就感,从而衍生出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很多人学生不爱学习,成年了以后有没有目标,觉得生活没有意义,都是存在感和价值感不足的表现,而这些在生命的很早期的时候,就需要关注和注意了。

我观察过很多小朋友学会走路的过程,当他们在10个月左右发展出站立的能力之后,接下来就会借助周围的事物慢慢移动了,如果是离开可以辅助的物品时,他们通常会站住不动,确认安全之后可能会慢慢移动脚步,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很谨慎的,摔倒之前他们会提前保护好自己,比如说手先着地,或者小屁股直接坐下,且孩子的身高不高,骨骼也比较软,这样的摔倒不会对孩子身体上造成很大的伤害,家长们大可放心。相反,倒是孩子摔倒时,家长的反应,对于孩子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孩子摔倒了,家长要做的是,关心他,问问她有没有受伤,需不需要帮忙,而不是急忙扶起来,并且痛打地面。

在一岁左右,很多家庭开始训练孩子自己大小便。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讲,肛欲期(1-3岁,佛洛依德对人格的划分阶段),从大小便的自我掌控开始,家长急着想要训练孩子的大小便,这样训练的结果就是孩子没有形成自我控制大小便的能力,很多时候,是妈妈觉得孩子应该大小便了,孩子就应该大小便。 在这个阶段,要让孩子有一种自我掌控的感觉,但是很多时候,这种感觉被妈妈剥夺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缺失了这种感觉,可能一生都在追寻这种掌控感,这是很糟糕的。看西方的电影,外国的孩子很大了还是要带着纸尿裤,因为西方人的观念是,等孩子自己到了可以自如控制大小便的时候,他们自然就会自动脱下纸尿裤,不能把1岁的孩子是否会排便当成是懂事听话的标准。

☆我是赵艳艳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我在沈阳

☆我擅长以下领域

亲子关系、青春期、女性情绪压力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5个人已点赞

评论(1)

y**

2017-07-04 11:46

看到了孩子的成长,不经意对比我们自己的成长过程,在儿童期你获得了安全感了吗?如果没有,真的可以从教育孩子的角度上,给自己补充儿时的缺憾。

没有更多了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