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心理咨询师解读:“原生家庭”为何这么火?

作者:王驰   2019-03-11   7372次阅读   88个赞

1.原生家庭

 

最近原生家庭这个词,很热,可以说是最耳熟能详的心理学相关概念,它跳跃在众人的舌尖上,但凡张嘴追根溯源,必然有它。以至于人们想起自己儿时所受,总可以归结到原生家庭之上,可我总觉得还缺些什么。

 

于是,有了这篇文章。

 

小时候父母的一句话,往往就是孩子的一片天,很多大人们不管那些,认为孩子小,不懂事,糊弄糊弄就过去了,殊不知在孩子的心里,留下了或小或大的伤痕。

当长大了的孩子们去面对这些“伤痕”的时候,往往就可以归结到“原生家庭”之上。

因为的的确确,是父母作为监护人,塑造了我们的童年。

 

小萌是我认识的一个朋友。

她总会很烦乱七八糟的物品,但是她却始终控制不了自己,书桌上必得干干净净,用过的东西也必须要整理得干干净净放回原处,不然就浑身难受,她曾一度怀疑自己有“强迫症”,喜欢抱怨挑剔自己。

她说她曾看见父亲把东西放在冰箱里,烂臭了,大夏天那个味,一打开冰箱门,那种恶心的味道至今让她难忘。

父母之间因为卫生问题激烈地吵过架,最后因为要过日子所以母亲无奈妥协,家里始终乱糟糟的,所以她必须要把东西理得干干净净地,一丝不苟,而她时常又爱抱怨自己,抱怨自己为什么这么强迫,又讨厌这样的自己,因为有时自己对自己又太过于苛刻,这样的痛苦一直缠绕着她。

 

苛刻的自己就像喜欢挑毛病的父母一样,不停地追赶着自己,一个跑,一个疯狂地压制,以至于总是疲惫不堪。

我该用弗洛伊德的“本我-超我”理论跟她讨论一下为什么她会有这样的自我对话的模式么?

 

真的,心疼她,也心疼那些在“原生家庭”中受到伤害的人。

抱抱你,也抱抱自己,因为你我,都不完美。

如果每个人生来都带着病毒,那么那个病毒就是“原生家庭”。

 

2.“原生家庭”是什么?为什么会这么红?

 

通俗易懂

原生家庭一词语言形象,用词精确。就算无人解释,初次接触这个名词的小伙伴也能顾名思义当然猜出个七七八八来,不耽误理解。

 

物美价廉

一个人无论高矮胖瘦,富贵贫穷活着总是有原生家庭的。原生家庭,你有、我有、全都有,谁都能说上几句话,具有普遍的共同性和话题性。不会出现你小时候精彩纷呈,而我无话可说,就算从小父母不在身边,只要此时此刻他还活着,必然是有养育者的。

 

立竿见影

原生家庭的影响是原因,也是责任方。当我们接受我现在这个样子是因为小时候原生家庭的养育者做了什么事,那么我们就可以把一部分责任甚至全部责任教给这个过去的经历。此时此刻的责任就立刻减少了,长出一口气。

 

自体关系心理学家科胡特认为,父母是什么比父母做什么更加重要。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完全取决于父母做了或者没做什么具体的事情,而是在于父母人格是否成熟健全。

如果父母是具有良好人格的人,即使父母做了一些认为会对孩子造成不好影响的行为,孩子还是会大概率健康成长。

而人格存在缺陷的父母,即使学习教科书般的方法养育子女,孩子也大概率出现问题。

 

在电影《狗十三》里面,全家为了寻找被爷爷疏忽丢的狗,各种奔波。爷爷腿伤了,奶奶差点走丢的时候,李玩的父亲终于忍不住了,开始动手打李玩的时候,家里的矛盾也达到了顶端。

打你,是因为爱你。

这一句话,造就了多少“问题青年”,造成了多少人对于“爱”的迷惑,且不论影片中的其他,单从这个角度来说。

 

不恰当的处理方式,也是造成“原生家庭”成为问题的主要原因。

 

“原生家庭”这个词,本身并不带褒义或者贬义。

 

文中图片里面的对话中,父亲是明显知道打人是不对的,但是还是这样做了,因为什么呢?因为生气,情绪压力大,所以,这个“不懂事”的罪魁祸首必须得到惩罚,这样喜欢错上加错的父亲,显然人格是不够成熟的。

反观主角李玩,她有没有错呢?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

她说:“我不一定要那只狗。”

真正让她生气的是,他们丢了狗,却没有去找,而是尝试去蒙骗她,只将那只朝夕陪伴她的狗视为无关紧要的“死物”。

尝试去找另一个差不多的狗来替代,全家人明知都不是原来那只,却去欺骗她。

父亲在打了她以后用“爱”,来包装自己,企图求得原谅,些问题背后不正确不恰当的处理方式才使“原生家庭”成为问题。

 

而我们面对这些的确是长辈们做错的问题,把锅甩给长辈当然是最好的选择,这样一来他们得到了改变,这个“错”就可以得到弥补。

 

所以,原生家庭火了。

 

3.面对原生家庭,我该如何做?

 

和解,是解决“原生家庭”问题的避无可避的现实。

 

伤害我们的是“原生家庭”,抱怨父母的却是我们,在这一刻,我们把“原生家庭”给予的“恨”归还了回去,这个“恨”父母不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如意的背后,亦是渴望得到真正的爱。

 

那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没有完美的父母,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

我看见的“原生家庭”问题的背后,谁又知道那不是我们父辈们在忍受着他们“原生家庭”的更大的问题的情况下已经给予我们最好的呢?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但不是绝对的,它的影响是可以选择的。作为人生主人翁的我们具有选择的权利。

 

意义疗法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在他的记录了他在纳粹集中营生活经历的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中告诉我们:人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有选择的权利。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由于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从小自卑,并且在他取得巨大的成就后仍然没拜托自卑。他学会了与自卑相处,认为人类一切动力的源泉就是自卑,人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消除自卑。

 

原生家庭是可能性原因,不是问题本身。

原生家庭是过去,不是现在。

 

客体关系心理学家比昂认为,理解问题的产生,的确可以帮助解决问题。

同时,理解问题的产生不一定能解决问题。

十年前,一个人脸上有了一道疤,能看见这道疤,说明这道疤的问题存在在当下。了解这道疤的产生也许对做消除手术有帮助,也有可能没帮助。重点是此时此刻的手术,而不是疤痕产生的原因。

当下的选择和作为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对原生家庭当然过于强调,可能会让什么忽略问题当然关键。可能会误导一些人认为只要不断的抱怨原生家庭的影响就能的到改变。

 

我在学习内观的时候,老师开示时讲了一个故事,大致是这样的:一人被毒箭射中,众人赶来欲拔箭救治,那人说如果不找到是谁射他,并且知道为什么射他,他就拒绝拔箭救治,最后中毒身亡。

 

我们问题产生的原因就好比毒箭,此时此刻我们就如那中毒箭的人,而我们不知何时终结的人生就是那毒发的时间。

 

过去不可改,未来唯可知,唯有当时当下、此时此刻可以把握。

 

站在原地抱怨原生家庭的人,还是站在原地。

不要让原生家庭停留在我们的舌尖,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只是引人注目的话题。一遍遍的在原地重复,只会生出一个个的祥林嫂。

 

原生家庭的影响是否会成为宿命,毒箭是否拔出,我们可以选择。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88个人已点赞

评论(1)

寸**

2019-04-25 11:49

原生家庭问题心理咨询:行为模式 原生家庭的影响。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成长的家庭,而新生家庭是指进入婚姻生活后所建立的家庭。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如同遗传密码一般,刻进我们的人格、行为模式中。 前不久,专业人士作过一项调查:在150个婚姻濒临崩溃的案例中,受到原生家庭影响的有78例,占52%,在这78例中,80后婚姻占70%以上。 在这次调查中,受原生家庭影响的咨询者中,约有40%的人来自单亲家庭,而50%以上的人来自父母常年吵架、家庭暴力等家庭。 调查还发现一种新情况,即便原生家庭很健康,但还是会对新生家庭产生不良影响,使小两口的婚姻亮起红灯。

没有更多了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