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说中国人是“巨婴”,真的公平么?

作者:袁小华   2019-07-14   4151次阅读   1个赞

之前武志红写过一本书,叫《巨婴国》,经常听朋友聊起这本书,很多人非常认可里面的观点,觉得中国人,确实不太成熟,尤其是学习心理学的朋友更是这样认为。

个人一直觉得,用“巨婴”来评价中国人,其实并不公平。

这就好像生活在“白人”世界的人,第一次看到“黑人”,觉得这个人怎么这么黑,会想办法帮助他变白。“黑人”世界的人,第一次看到“白人”,想法也一样。

大家都是用自己文化的标准,去评价生活在另一种文化中的人,自然会觉得对方“异常”,但是如果站在对方文化的角度来理解,会发现其实很正常。

一、不同文化,对“成熟”的定义完全不同

具体到“巨婴”这个事情上,其实是用西方个人主义的文化价值标准,来评价生活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中国人。

个人主义文化中,成熟的标准是独立、自主、能够坚持做自己。而集体文化中,成熟的标准是扮演好自己所属的角色和身份,完成好这个角色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举孩子成年离家的例子来说:

在个人主义社会,孩子成年之后,应该要离开父母自己过,过属于自己的生活,这才正常。成年之后还呆在家里,依赖父母,就觉得这个人不太成熟,还没长大,还不能为自己承担责任,还要依赖父母。

而在传统中国文化中,“父母在,不远游”,父母把我们养大了,该你孝顺父母了,孩子成年之前,父母要扮演好父母的角色,无条件照顾孩子长大,孩子长大之后,就应该首先扮演好“子女”的角色,孝顺父母,如果连这个都没做好,你自己过的再好,别人都瞧不起你。

所以,在个人主义文化中,成年之后仍然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就是不太成熟。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成年之后仍然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本身就是很正常的事。子女稍微“乖”一点儿,那就是孝顺,是成熟。

相反如果成年了还天天“想入非非”、“自以为是”,不让自己安定下来,让父母放心,天天到处乱跑,那就是不孝顺、不成熟,而不是“做自己”。

所以,在东西方文化中,我们对成熟,有着截然不同定义。

二、文化差异的底层心理结构分析

文化差异体现在心理结构上,最核心的差异,就是自我的结构。

在西方个人主义社会,以鼓励独立自主、个人差异为前提,所以,在西方人的自我结构中,主要成分是个人自我。

关系自我,即我们的在关系中的角色、身份,所占的比例较少。所以自我成长的标准是个人独立、自主。

而在中国文化中,我们每一个人,都首先存在于一段关系中,在我们的自我结构中,关系自我所占的比重更大,其实才是个人自我。

这从我们称呼他人的称谓中,就可以完全看得出来,我们更喜欢称呼他人“***的爸爸”、“***的妈妈”、“刘总”、“王经理”等等,都是从他在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身份来称呼,而不是更代表他个人的“名字”。“直呼其名”甚至会让人觉得不太礼貌,没有把他的角色和身份当回事,不尊重对方。

西方则跟我们刚好相反,他们往往“直呼其名”,这样你叫的才是他这个人,而不是他的角色、身份,你老是用他的“角色”、“身份”来叫他,他可能还会觉得,你不尊重他,压根没把他这个人当回事,只是看重他的“角色”、“身份”而已。

所以,从心理结构的角度来讲,所谓个人的成熟,其实就是“自我”的成熟。在不同的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自我构成要素不同,成熟的标准也就完全不同。这是决定东西方文化中,对“成熟”标准定义不同的深层心理原因。

三、明明完全不公平,为什么那么多人认可?

用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的“成熟”标准,来评价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中国人“不成熟”、“巨婴”,明显不公平。那么,为什么还那么多人认可呢?

个人觉得,这跟当代中国人的“个人主义化”有关。具体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我们引入西方社会科学思想的同时,也引入了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社会科学与文化息息相关,每一种社会科学思想背后,都有其赖以存在的文化价值前提。我们在引入社会科学思想,接受它的同时,也下意识的接受了它背后的文化价值观。

 心理学就是明显的例子。

中国的心理学,基本上完全从西方引进,武志红分析中国人“巨婴”的理论基础精神分析,就是明显的例子。无论是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还是客体关系理论的代表温尼科特,还是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科赫特,都是典型的西方人,他们的思想里,到处充斥着个人主义的价值判断。

其它社会学科思想,亦是如此。这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学心理学的人,特别认可“巨婴”观点,也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知名”人士,对这本书也赞赏有加。

另一方面,是市场经济改革,促使中国社会越来越个人化。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向市场经济转型。产业转型升级,农业在产生结构中的比例下降,工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

工业和服务业,是以“人”、“工具”为核心产生力,将人从土地中解脱出来。

而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和户籍制度改革,让人口可以自由流动。

人口自由、频繁的流动,让传统的“集体生活”解体,我们很少在一个集体中工作、生活10年以上。

即使最稳定的家庭关系,因为年轻人“四处奔波”,也很少长期生活在一起。

“集体生活”解体,集体主义文化维系的根基也就弱化。

年轻人“四处奔波”,独立、独处的时间就多。独处的时间多了,想自己的时间就多,想自己的时间多了,人的个体、自我意识就会被慢慢强化。

同时,和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少了,在固定集体中生活的时间少了,我们受父母、熟人的影响也就少了。

这样我们“自由”选择、按个人“偏好”生活的机会就多了,这进一步强化了我们的个人主义和自我意识。

所以,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变革,也“催化”了当代中国人的“个人主义化”,个人主义化,也需要需要个人主义的“自我”成熟观。

以上两个方面,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人认可“巨婴”观,也解释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巨婴”观。

因为整体中国社会,都在越来越个人主义化,我们对以个人主义成熟标准判断得出的“巨婴”观,自然也就越来越认可。

四、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巨婴”观

那么,“巨婴”观到底正不合不合理?

个人觉得,这是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问题,这个问题放在传统中国社会,“巨婴”观一定得不到认可,相反,会觉得是在贬低中国人,受到辱骂。

但是放在当代社会,在中国人也开始越来越个人化之后,原来“成熟”的标准越来越不适用,“妈宝男”在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中,毫无竞争力。

在原来的集体生活中,很多人一起共同生活,互帮互助,也不需要那么强的自立能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家人、同一个氏族的人,一定会帮忙解决,这也是大家的责任,每一个人,只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身份即可,其它方面,不太过分即可。

但是现在,大家独处的时间多了,越来越独立了,就需要独立为自己承担责任,变得更加自主、更加独立,而成长过程中,我们文化并没有教给我们这些。

当人们的心智的发展,跟不上社会环境变革的时候,问题才开始出现,才成为问题。

所以,虽然用“巨婴”观评价中国人,评价中国国民性并不公平,但是也确实是当代“个人主义化”的中国人,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

或许过几十年之后,随着中国社会越来越个人化,我们的文化、教育也慢慢个人化之后,“巨婴”的问题,将只是个人问题,而不再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但是在当代,它确实是一种社会现象,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关注。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1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