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关于原生家庭的流行理论,哪些理解是错误的?

来源:壹点灵2021-01-25 17:521216

摘要:关于原生家庭的流行理论,哪些理解是错误的?很多人会把原生家庭父母的养育方式解读为“万恶之源”:“我现在如此不幸,都是因为我爸妈,他们曾是……那样对待我的。”

  原生家庭理论在中国的流行,似乎让大家找到了许多心理问题的答案,很多时候原生家庭都被认为是所有问题的根源,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背锅侠”。

  那么到底哪些锅应该由原生家庭来背呢?我认为,如何理解原生家庭的理论其实更为重要,如果理解偏颇,有可能原生家庭的理论并不能很好的帮助到我们,反而会框定我们的想法和判断。

  说法一:“成人的很多心理问题,来自于原生家庭(父母)对我的方式”

  这是一个很流行的理论。在孩子3岁之前,母亲如果不能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或者过度满足孩子,都可能会导致孩子形成不安全的依恋模式,在今后的人际交往中产生回避、拒绝等行为。这可能是“原生家庭对我的方式”的证据之一,但这些模式是否会造成心理问题,那倒是不一定的。

  其实很多人都不是安全型依恋模式,但并没有发展到心理问题的程度。因为影响一个人是否会出现心理问题,除了父母的对待方式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

  比如是否有家族疾病史;身边是否有能够为你提供情绪情感支持的人;是否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或事业,让你有收入、有成就感;自身的心理因素、认知,你的自我是否足够强大等… 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我们不能否认原生家庭成长环境的重要性,但也不能武断地强调它的唯一性,它并不是唯一影响因素。

  很多人会把原生家庭父母的养育方式解读为“万恶之源”:“我现在如此不幸,都是因为我爸妈,他们曾是……那样对待我的。”这个锅甩出去,一下便与自己脱了干系,把自己的部分推得一干二净。

  这样的解读,的确会让我们内心轻松起来,似乎一下找到了问题的根源。特别是对于习惯自我否定的人来说,这个解读可以帮助他摆脱自我否定的大山:“终于证明了,不是我的错,不是我不好,而是我爸妈不好”。

  这有积极的部分,但如果就此下了结论,也不免过于草率。毕竟如果我们现在可以意识到父母用什么模式对待年幼的自己,那么作为一个成年人,自然更加有力量去应对、努力脱离或减少不良模式的影响。

  如果每次遇到问题时,都归咎于父母的话,这反而会成为阻碍自我成长的锁链。成长必定是要面对阻碍的,抱有“都是父母的错”这样的想法,就是在营造一个舒适圈,只有跳出来,承担起自己能动的部分,才能真正地走向成长。

  说法二:“父母那样对我,是因为他们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这种说法在试图用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原生家庭的理论,为我们原谅父母提供了一个理由。的确,父母也曾是孩子。我们所遭受的,父母可能也曾遭受过。如果在说法一中我们把锅完全甩给父母的话,这些对于亲人的否定,一定会增加我们的内疚感。

  而说法二,恰恰可以帮助我们去化解这种内疚:没有人是错的,每个人都是“受害者”。在这里,用“受害者”这个词,可能还是会把父母推到对立面去,只是这里的父母已经不单单是自己的父母了,而是所有的父母。

  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父母”,有时候恰恰是“我一定不要成为父母那样的人”这样的想法,把我们推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有太多这样的例子了,就拿郑爽来说,郑爽的妈妈从小被父母宠爱,生活得无忧无虑,她认为正是美好的童年让她“啥也不是”,没有成就自己想成为明星的梦。

  因此她会要求郑爽从小不可以浪费时间,极力为女儿安排一切可以成为明星的课程和练习。这些要求和控制对于郑爽性格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所以“受害者”这个词一旦用上,很容易让我们报复性地走向另外一面。因为这个词中不可避免的有“恨”的存在,如果投不到任何一个人的身上,就可能会投到我们的下一代。

  这里我想要引入“代际传递”效应,是指通过上一代的心理特征、能力或行为传递给下一代的社会现象,它像一个看不见的纽带,起到了连接和传承的作用。

  它有积极的部分,比如文化世家往往后代也都非常有文化品位;但也有不太积极的部分,比如焦虑也会代际传递:临床咨询中常会看到很多焦虑的孩子,背后一定有焦虑的父母,父母通过心理控制,让孩子也获得了焦虑感。

  前面提到的依恋模式,同样也会代际传递,从这一点来说,说法二是有道理的:父母会受到代际传递的影响,但是在某些方面的受害者,在其他方面可能也是受益者。所以还是不要用“受害者”这个词来描述比较好

  我们真正要思考的是,如何让那些不太好的模式或情绪,在我们这一代停下来,不要传递给下一代,它是建立在觉知和成长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走向另一个极端去改变孩子。

  说法三:“原生家庭对我的影响,属于深层烙印,很难摆脱,即使我们觉察到原生家庭的伤害,也只能在下一代身上避免(我们这一代只能牺牲掉)”

  如果说前面两个说法还有一定道理的话,这个说法,实在是无法认同了。这句话会令我们彻底地放弃主观能动性而坐以待毙:把锅甩出去之后,同时自我放弃,然后妥妥地把一座大山压在了下一代的身上。

  即使是依恋模式,也可以因为遇到一个安全依恋模式的人而有所改变的。比如说,一个孩子遇到了一位非常善解人意的老师,对于孩子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即使这个孩子原本是不安全型依恋,也会在老师这里逐渐发展出安全依恋的模式。当然,这个人可能是老师,也有可能是恋人、同学、朋友、邻居姐姐、隔壁叔叔等等。

  而这种改变并非是完全被动的,它需要我们去观察、去体会,也需要我们有勇气去尝试用新的模式与人相处。成长的过程是痛苦的,需要我们去突破旧有的想法,面对曾经不敢面对的问题,尝试自己不曾做过的事……

  所以说这的确不容易,把锅甩出去,然后让下一代来承担,也的确会让自己内心更轻松。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自己没有改变,就去期待下一代避免的话,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当我们要求别人、把期待赋予到他人身上时,如果对方没有符合期望,我们会将更多的愤怒和控制投给对方,这样下一代就会成为受到影响最大的人。

  并且大人身上的很多模式,孩子是通过模仿习得的,如果大人没有变化,孩子没有正确的模板去学习,想要孩子凭空去改变,对于认知能力还在逐步发展的孩子来说,可能比作为成人的父母来说更难。

  所以,首先要相信,我们这一代是可以有所改变的,做好准备去努力付出,即使我们只有一点点的成长,下一代也会看到,那些旧有的模式通过努力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努力的样子,就是孩子学习的模板!

  不要甩锅,不要把自己当作受害者,勇敢地去承担和改变,才是解决心理问题、突破不良模式代际传递的王道。寻找责任人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成为责任人才是有效的方式。

  相比于把原生家庭理论当成盾牌,给自己找个理由、避免被攻击而言,如果我们能把它当成武器去正面应敌,才能发挥它更大的价值。愿每个人都能走出原生家庭理论的限制,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父母。

  - THE END -

  作者:米可爱

凡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共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再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访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