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我们看到的并非世界本身,而是自己的影子

来源:壹点灵2021-02-25 10:341081

摘要:我们在与人交往时,也容易被相似性吸引,从而聚成了意见趋同的小团体,那么这种在群体中获得认同的经验,会大大影响此后在更大的群体中的自我投射倾向。

  01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你觉得难,别人也会觉得难。”

  光是写出来,我就仿佛听到了声音。几乎所有人都会说类似的话,来开导考试不顺利的小可怜。

  我有时候也会说这样的话,直到我偶然成了那个不觉得难的“别人”。

  今天的第一个概念,叫做虚假普遍性,也称虚假同感偏差,或虚假一致性。人们常常会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也就是以己度人,以此来增强自我形象。

  之前微博上冒出过两句格式相似的话,一个是“我是普通人,我讨厌肖战”,一个是“我是普通人,我比丁真帅”。

  我们暂且不分析这两句话背后的各种复杂的价值战争,就其表现形式来看非常符合虚假普遍性的定义,即把我与“普通人”联系起来,并且认为此举有望得到众多“普通人”的呼应。

  这两个例子也很能解释为何人们会对跟自己(也就是“普通人”)想法不一致的人感到不能理解,进而认为他们有问题。喜欢肖战就是有问题的,觉得丁真帅也是有问题的。

  事实上,这就再次涉及到了认知偏差中的可得性启发。

  可得性偏差,也被称为易得性偏差,是启发式偏差的一种。指人们往往根据认知上的易得性来判断事件的可能性,从而造成判断的偏差。

  互联网一个便利性在于,我们可以把某一信息批量而迅速地传达给非常庞大的群体,当然也就会导致一个问题,因为可以形成现象讨论的信息来源是有限的,所以很多人接触的是同样的信息,那么自然会认为这个大众的信息是真的影响了大众。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在进行判断时,很少情况下会本着严肃的态度去进行事实调查,而是以自己先前总结的观点来作为判断依据。

  此外,我们在与人交往时,也容易被相似性吸引,从而聚成了意见趋同的小团体,那么这种在群体中获得认同的经验,会大大影响此后在更大的群体中的自我投射倾向。

  其实,要想克服这一思维习惯,提高共情能力就是很好的办法。只有当我们能够设身处地去体会不同观点不同情感存在的合理性,才会正视个体差异,进而尊重差异。

  02 你爱的小众歌手不小众

  在提到虚假普遍性的时候,我们也会提到另外一个长得很像的词,即虚假独特性。这种效应是指在能力方面,个体把自己的才智和品德看成是超乎寻常,以满足自己的自我形象的一种现象。

  为什么说是能力的方面,其实我们既喜欢高估自己的道德水平,也喜欢高估自己的思维水平。这种只要看网上的杠精就可以发现了,他们有很高的自恋程度以及表现欲,要么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指点点,要么讽刺别人不如他们自己有智慧。

  当然,即使不是杠精,我们也会不自觉地产生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想法。

  比如,我们极度厌恶自己喜欢的小众歌手忽然被某音发现,也很讨厌一些因为爱豆推荐来跟风刷评论的粉丝。因为我们下意识地把音乐偏好当作自我形象的一部分,而这种入侵则会降低自我形象,从而就会引发抵触情绪。

  看起来很自私的是,我们常常认为自己的错误具有普遍性,而自己的优点却是罕见的。

  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其实都属于自我服务偏差。这种心理现象是机体正常的健康的保护机制,我们会发现自恋的人很少会感到压力和焦虑,而深受后者困扰的人们则表现出较低的自尊水平,他们更倾向于进行自我否定,从而深陷悲观主义。

  对于个体来说,这是有利的;但对于群体来说,这却是一定程度上有害的。

  一旦人数够多的群体成员都开始高估自己对群体的贡献,那么所有成员对自己的贡献估计总和就会超过100%,从而很可能导致不满和嫉妒,那么不管如何进行利益分配,个体都会觉得受到了亏待。长此以往,也就会导致团结的破裂。

  所幸这些并不是无法控制的,当我们意识到存在这样的认知偏差之后,下次“推己及人”时便会小心谨慎了。

凡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共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再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访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