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像欣赏日落一样,欣赏痛苦”:有这种心态的人,都会过得越来越好

2022-05-19 15:281727

摘要:从小受到的教育告诉我们,要追求幸福、快乐,远离痛苦、忧郁,却很容易忽略,心智的成熟免不了经历一番痛苦。经历和体验无法避免的痛苦,能帮助我们以更好的姿态面向未来。痛苦就像一份不讨喜的礼物,包装丑陋,但内

作者:清筠

来源:壹点灵心理

ID:yidianling0


“亲爱的,我祝你不幸且痛苦。”


这是美国联邦法院首席法官约翰·罗伯茨,在儿子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这位明智却“狠心”的父亲,将一碗辛辣且真实的“鸡汤”,端到一脸稚气的少年们面前:


我祝福你们遭受背叛,这样才不会把良师益友视为理所当然;


我祝福你们被忽视,这样才能意识到倾听他人的意义;


我祝福你们经历时运不佳,这样才能明白成功不是“命中注定”;


我祝福你们被不公平地对待,这样才能切身体会同情与理解。


从小受到的教育告诉我们,要追求幸福、快乐,远离痛苦、忧郁,却很容易忽略,心智的成熟免不了经历一番痛苦。


经历和体验无法避免的痛苦,能帮助我们以更好的姿态面向未来。


痛苦就像一份不讨喜的礼物,包装丑陋,但内涵丰厚。


今天,我们想和你谈谈痛苦的意义。


01

“欣赏

日落那样欣赏痛苦”


“如果‘痛苦’是身体的一块肉,我好希望把它割掉。”


最近,朋友A找到我,诉说内心的挣扎:


生性内敛的她,被家里安排进一个体面却需要频繁社交的岗位,每天被迫戴着微笑面具营业。


下班回到家常是一身疲软,恨不得一个猛子扎进被窝,每天都在辞职的边缘疯狂试探。


她感到困惑:“为什么有的人能心安理得地刷一天视频、靠吃和买来填补内心的空缺,自己却总是活在痛苦和纠结里,我是不是什么怪胎?好想把痛苦割掉啊.....”


其实,她所体会到的“异类感”并非偶然。


美国有一项2016年的调查发现,当被问及“希望获得伟大的成就还是获得快乐”时,81%的人会选择“快乐”,只有13%的选择“成就”。


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所以面对痛苦时,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回避和逃跑,这种一种进化而来的本能:


遇到野兽,我们逃跑;

遇到火灾,我们逃跑;

遇到任何危险,我们都逃跑。

在进化过程中,我们一直在逃跑。


就像A所说的“身边的人”,妄图用及时行乐的方式覆进行消极抵抗,一边逃跑一边仿佛在说:“我不在意,你伤不到我。”


与之类似的,还有失恋分手后的放纵性行为。


部分人试图通过酗酒和新欢,将自己快速从阴影中“涝”出来,却又会在下一次进入亲密关系时,再次陷入痛苦循环。


同样是经历痛苦,不同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会导致截然不同的后果。


因为真正重要的绝不是痛苦本身,而是对痛苦的态度和解释。


TED演讲者斯蒂芬·海斯,曾经分享过人们应对痛苦的两种模式:


一是“解决问题”的模式:


即用逃避、拒绝、封闭、压制等方式,试图快速解决痛苦。


比如失恋时,强迫自己删掉和那个人有关的所有回忆,压制对对方的一切想念。


这种模式将你置于“我和痛苦起码解决一个”的尴尬状态,痛苦一日不被消除,生活一日无法继续。


二是“日落模式“:


即用开放、灵活地心态,像欣赏日落一样欣赏你的痛苦。


回想一下,你是如何欣赏一场日落的?


你不会抗拒落日光芒,也不会挑剔余晖的颜色,你的心情是纯粹的,只是静静地看着,偶尔发出“哇哦”的感叹。


如果能用这种接纳和欣赏的态度看待痛苦,痛苦伤害便会随之减弱。


就像一开始的朋友:


看清自己因为“不满足于当下的状态”而生发出的痛苦;


接纳自己因为“无法像别人一样心安理得地享乐”而产生的次生痛苦;


这些痛苦都是合理的,“欣赏”他们,有助于挖掘更深层次的意义。


《少有人走的路》中说:


“知识确定什么是正确的,意义确定什么是有价值的”。


对痛苦的回避和对抗是对其意义的全盘否定,只有允许自己在痛苦里呆一会儿,才能从中汲取以应有的能量。


02

如何

向痛苦借力?


那么,在看清痛苦后,我们又该如何缓解痛苦带来的阵痛呢?


维克多弗兰克在《活出生命的意义》里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年迈的、患有抑郁症的老人找弗兰克,他挚爱的妻子在两前因癌症离世,因为无法接受她的死亡,所以沉溺在痛苦中无法自拔。


弗兰克这样问他:“如果你先她而去,而你的夫人在你死后还活着,那会怎么样?”


“啊,那她可就受苦了,她怎么受得了啊!”


“你看,她免除了这样的痛苦,你替代了她的痛苦


——当然,代价是你现在还活着,并且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


在弗兰克的引导下,老人为自己的痛苦找到了意义,没再多说话,摇了摇头悄然离开了咨询师。


维克多认为,缓解痛苦的底层方法,是为自己的痛苦找到意义。


1、痛苦的提示与警醒作用


《原则》一书中,瑞·达里奥提起,他乐于“将痛苦视做游戏”——


“我会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体会痛苦的时刻,不会感觉丧气或透不过气来,而是把痛苦视为大自然的提醒,告诉我有一些重要的东西需要我去学习。


而体验痛苦,然后探索大自然希望通过痛苦给我什么教益,开始成为我的一项游戏。


这项游戏我做得越多越擅长,也就越不会对这些情况感到痛苦,同时思考,总结原则,利用原则获得回报的过程也变得越来越有收获。


我学会喜爱自己的痛苦,我想这是一种健康的视角,就像学会喜爱锻炼身体一样。”


就像朋友A,可以将眼前的痛苦当作“重置人生”的机会,在对痛苦的思考中,挖掘新的可能——


如果这样过一辈子,心甘情愿吗?


这种“温水煮青蛙”的工作状态,该如何打破?


自己这种“容易为无意义而痛苦”的特质,更适合什么样的工作?


对当下的痛苦的思考与总结,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在未来的某一刻再次陷入同样的困顿。


2、借痛苦看清内心的底色


很多人会为了回避真实的痛苦,自发地给自己制造新的痛苦。


比如朋友A,尽管内心120%的憎恶这份工作,却无法狠下心来果断辞职。


仔细问询缘由,她这样回答:


“他们都说太可惜了,这是个好机会,而且以我的现状,也许找不到更好的工作。”


所以,她最核心的痛苦其实不是当下无趣的工作,而是那句“我找不到更好的工作”。


之所以厌恶当下又无法痛快地辞职,是源于自我价值感的缺失,她痛苦的底色应该是:


并无一技之长的我,离开了这里还能力找到好工作吗?


最后落得一无所有,被大家耻笑怎么办?


了解到这一层面,便可以不再纠结于显性的、替罪羊式的痛苦,而是看清问题的本质,从而更好地做出具体的规划,对症下药。


3、痛苦孕育创造性


从创作角度来说,痛苦非但不坏,还应被视做一种“天赋”。


痛苦赋予很多文学、艺术作品以撼动人心的力量,比如“与苦难形影不离”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因《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被一众读者熟知的林奕含......


心理学中有“升华”的概念,意味将负面的、攻击性的情绪,转化为健康嗜好的方式。


痛苦与创作似乎一对孪生兄弟,痛苦为创作赋能,作者/艺术家通过创作“升华”,以获得内心的疏解。


这样来看,痛苦确实是一件丰厚的礼物。


03

“跳进

恐龙的嘴巴里”


在一次TED演讲中,斯蒂芬·海斯分享了小时候的梦境。


梦里,痛苦幻化成巨型恐龙,怒目獠牙、深渊巨口......


一开始,他的第一反应总是转头逃跑,可怎么跑都不够快,梦境总是在恐龙张嘴咬他的时候戛然而止。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我应该转身,跳进恐龙嘴巴里”,于是等噩梦再次来袭,他不再逃跑,而是冲着恐龙的嘴巴跳了进去。


从那以后,恐龙就真的不再来了,噩梦不再困扰他。


对此,叔本华有着类似的看法:


空气是生命的补给,但亦有其压力,若将空气去掉压力,我们的驱壳将会因此而破裂。


执着于逃避必要的压力、困境和逆境,会让我们膨胀、破裂、颠簸,陷入更大的痛苦。


明智的做法是,将带有压力的空气吸入肺里、勇敢地“跳进恐龙的嘴巴里”


像欣赏日落一样,欣赏不可回避的痛苦。


凡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共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再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访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