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后疫情时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着力点

来源:光明网2021-06-21 16:223895

摘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作者:黄大庆(北京联合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副主任,副教授);赵辉(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重创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而中国在短时间内有效控制住了疫情。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应对,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拓展了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社会治理体系的一项重大创新。2018 年12 月4 日, 国家卫健委、中央政法委、中宣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 要求试点地区建设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 要求到2021年底,试点地区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再次凸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新冠肺炎疫情目前依然是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疫情防控常态化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们社会生活的改变,对社会心理产生影响。后疫情时代对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亟须在反思中改进,在调整中完善。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要坚持民心导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作为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直接指向的是社会治理中人的心理和情感,核心是社会宏观层面的社会情绪、幸福感和安全感等问题。因此,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始终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水平为基础,以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为任务,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所涉及的制度、政策、法规、方案要做到根源民心、体恤民心、顺应民心。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照应到了社会心态,才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凝聚社会共识,形成社会合力,共克时艰,助力发展。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要纳入应急法规。应对突发事件,我国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及预案,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然而,在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中尚无专门指向社会心理服务保障机制的法律法规。在突发事件中,人民群众的心理状态将直接影响突发事件的处置。个体恐惧处理不好就会变成群体恐慌,群体恐慌极易导致群体失控行为的发生,如传播谣言、哄抢物资、引发冲突等等。突发事件之下的社会心态调节不当,将造成强烈的社会动荡,甚至诱发持续的社会问题。在应急管理状态下,必须注重对社会大众心理的调节与引导。因此,有必要在应急管理法规中增加社会心理服务保障机制的内容,确保社会心理服务与各类应急保障工作高效协同。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要完善应急预案。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不是简单的、单一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而是复杂的、多方的社会治理体系。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需要多方参与、相互合作、资源共享,是各利益主体之间形成的高效协作的合作共治体系,涉及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社区居民等多方主体。虽然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提到个体层面的心理援助,但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存在政府各部门间权责分工不清、管理体制不明确、协调机制不畅通等问题。因此,后疫情时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需要梳理行政执行体系、明确责任主体,形成跨部门的工作协调机制,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方案,并纳入应急防控总体部署,统筹安排、协调推进。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强信息建设。数据的准确获取、信息的及时共享可以有效提升社会心理服务的质量,有助于促进社会心理服务从经验式向科学式转型,有助于实现社会心理服务的精准化、精细化,有助于实现社会风险实时预警。因此,后疫情时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加快、加强信息化建设,将心理学、大数据、信息科学充分融合。通过抓取社会心理数据,进行建模与分析,完成对社会心态的整体描述和动态分析,可以及时了解社会大众的心态变化,发现社会心理问题,疏解负面社会情绪,调节消极社会心态,提供精细化的心理健康公共服务产品;通过长期追踪调查社会心态数据,建立社会态度和社会情绪数据库,可以还原、预测社会心态的发展趋势,有效引导网络舆情走势。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强人才培养。社会心理服务不能简单等同于个体心理健康服务。社会心理服务既需要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识,更需要具备处理普遍性、群体性和涌现性宏观社会心理问题的能力。我国目前社会心理服务的行业人才短缺现象严重。一方面,心理学高等教育在人才数量、专业方向上都无法满足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需求;另一方面,虽然心理服务行业组织机构众多,但资质参差不齐、鱼龙混杂,难以为社会心理服务提供有质量保证的支持。因此,后疫情时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充分重视社会心理服务的人才培养,为提升社会心理服务能力提供人才储备。高等校院要加大社会心理服务人才的培养力度,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考虑增设社会心理服务专业,注重学生实务能力锻炼。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行为协会应共同规范“社会心理服务师”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专业人才认证渠道。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要抓好重点群体。社会心理服务既面向个体,更面向社会。社会心理服务关注的核心更应该是群体。尤其是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应特别关注特殊群体,有针对性地提供综合的社会心理服务。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已经提到要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等提供心理援助。心理服务不应局限于此类群体,应拓展到那些非受伤、无组织的群体之中。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需要,社会流动性受阻,生活秩序出现不同程度的割裂。老年群体、农村留守群体、城市流动人口等群体的社会心理服务问题突显。社会心理服务不及时、不到位,很可能造成或加剧群体的不公平感和焦虑感。后疫情时代,需要重点关注这些群体,帮助他们建立社会心理支持系统,为他们提供及时、温暖、公平的社会心理服务。通过对重点群体实施社会心理服务,不仅可以进一步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也可以提升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要展开专项研究。社会心理是具有时代性、文化性、结构性的社会心态问题。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离不开社会实践。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带给社会生活许多变化,对人们的心理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虽然心理学中存在安全心理学、灾害心理学等分支学科,但是对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专项研究却较为贫乏。究其原因,心理学源自西方,学科建设受西方心理学体系影响较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具有中国特色,是对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一次重大拓展,是社会治理体系的一项创新。因此,有必要针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展开专项研究,聚焦社会心态,以社会心理学为基础,融合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学科,不断探索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范式,把握社会心态的发展变化规律,为社会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后疫情时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势必为我国社会治理体系保驾护航,为社会长治久安贡献更多专业智慧。

凡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共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再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知名专家全部

吴燕

壹点灵心理咨询师

孙望舒

壹点灵心理咨询师

二级心理咨询师 一级企业培训师 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 东北师范大学企业管理硕士
金海娅

壹点灵心理咨询师

二级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访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