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不需要替家族雪耻的人生,可以有多精彩

作者:孟颖   2021-11-05   4187次阅读   4个赞

 

朋友递给我她孩子的高考成绩,拮据的分数让她尴尬又无奈,几度哽咽。朋友自己高考失利,心里一直耿耿于怀,多次对我说,不能让孩子也和她一样没上过大学。现在孩子重复她的失败,她觉得天都要塌了。

高考失利,是否意味着人生道路的全部堵死,孩子可否还有其他的选择?朋友的哀伤与失望,以及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让我想起一位非常有名的历史人物,曾三度落榜,最终弃考从医,流芳百世,他就是被誉为“药圣”的李时珍。

从落榜生到药圣,李时珍的人生走出了一条光辉的上行线,我们不妨尝试着从历史的故纸堆里,挖掘出这条上行线的证法。

萌芽:认同与冲突

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是一位医生,那个时代,行医被视为下九流。尽管救人济世,也免不了受尽歧视,生活十分艰苦。

李言闻曾问路仕途,想以此改变家族低下的社会地位,但他的愿望未能达成。

幼时的李时珍体弱多病,母亲长期缠绵于病榻,李时珍得以从小被父亲带在身边,跟着父亲看病人,闻草药,抄处方,父亲还会带着他去山里观察草药的生长。耳濡目染中,李时珍对医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可是12岁时,父亲要求李时珍学习八股文,考取功名。

李时珍被迫远离喜欢的医药,肩负起家族使命。只要发现他读医书,父亲就会斥责他,只准他看四书五经。

父亲一边潜移默化地对李时珍实施医学上的启蒙,一边却又限制着李时珍在医学上有更多的发展。

明朝时代,儒家文化是主流,讲究父权为上。李时珍无法向父亲抗争,选择了向父亲认同。

他一方面为家族雪耻牺牲自己的兴趣。另一方面暗守着自己从医的理想和价值观。

这样的人生,是在满足父母需要有一个让他们荣耀的孩子,孩子扮演一个让父母满意的孩子。孩子无法感受到发自内心的真实需求,也很难形成自我认同感和意义感。

反过来,父母需要孩子替他们去实现梦想,这样的父母可能在孩子心里是弱小而无能的,会激起孩子内心无法言说的愤怒与哀伤,只能在心里百转千迴,一点点消消磨掉孩子内心的动力。

在此后的9年里,李时珍连着三次落榜,大病一场。他写了一首诗向父亲明志:“身如逆水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自此,李言闻终于向现实低头,放下了通过儿子改变家族命运的执念。

生长:自我与协调

不再需要背负雪耻使命的李时珍,心无旁骛地奔向自己从小热爱的医学,从此人生如同开挂。

李时珍随父诊病济穷,他的医术不仅得到老百姓的称赞,更是被官家皇室认可。先被聘为楚王府的“奉祠正”,后又被举荐到太医院,进入了医学行业的最高机构。

这番开挂,一方面源自李时珍内心的坚定,他清楚“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可以为理想牺牲什么。”

当我们内心的力量都消耗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时,所有的力量都用来纠结“做”还是“不做”,只有冲突消失了,力量感才会回到我们身上。

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父亲李言闻的妥协。他将人生的选择权交还给了儿子,消除了儿子因为反抗父亲而可能产生的内疚,得以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

为什么李时珍敢于违抗父亲,发出自己的声音?

父子关系决定了男孩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男人,他对自己有什么样的定位和认知,从而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和成就感。为什么李时珍敢于违抗父亲父亲给了李时珍很多的关注与照料,他感受到了浓浓的父爱,父亲乐于助人,为贫民看病“多不取值”。在李时珍的心里,父亲并不是专制的,而是充满仁义的,有爱有温度,可以亲近的。

正因为有良好的父子关系,在那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年代,这个青春期男孩才敢于对父亲的权威发起挑战,勇敢而坚定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开花:超越与升华

离开太医院后,有感于历代《本草》多有讹误,李时珍立志重修《本草》。

我们可以轻易地谈理想,却总是迷失在实现理想的路上,数不清的大小困难会挫伤我们的自恋,磨灭掉一个人的向往和坚持。

李时珍却坚持下来,“远穷僻壤之产,险探仙麓之华”,他下过煤窑,去过炼铅、炼汞的作坊。为了体验麻醉效果,他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吞服过蔓陀萝这种烈性药物。

他兑现着自己的承诺:至死不怕难。

李时珍远大的抱负和强大的信念从何而来?孩子在小的时候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将自恋转移到他人身上,通常是将父母理想化,来获得自恋的满足。如同李时珍面对亦父亦师的父亲。

但父母的形象也不能太过强大,否则孩子无法走出父母的阴影,感受不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就无法实现他自己的理想。如同李时珍的父亲,他也有医治不好的病人,他也有无法实现的仕途,他同意李时珍弃考从医,就是一种示弱。

恰到好处的挫败可以让孩子将对父母理想化的投注收回来,内化为自己的抱负和雄心,寻找到他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李时珍翻阅了八百余种著作 ,走了上万里路,穿风霜雨露,历寒来暑往,积30余年之功,三易其稿,完成《本草纲目》。他不顾62岁高龄,亲赴南京恳请名家王世贞作序以扩大影响。即使在著述完结后,李时珍仍继续增补和修正书里的内容,直到临终前仍笔耕不辍。

李时珍的理想早已超越个人兴趣,而是为天下苍生。《本草纲目》的问世使药物的分类解释更能接近精确无误,它对中医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国内外翻刻本达50种以上,流传全世界,被誉为“东方医学巨著”。

三度落榜的李时珍,最终也没能走上仕途,但是他的贡献远远超越了完成家族使命的价值。

余香:启示与希望

对很多人来说,高考确实是改变命运的机会。高考失利,不仅是个人的一次重大危机,对整个家庭都是一记重击。但是相比长长的人生,更重大的挫败在于:高考失败,人生也就毁了。

这个时候,父母可以怎么办?我们可以从李时珍的成长经历中获得一些借鉴。

首先,父母要有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避免将期待寄托在孩子身上。如果父母感觉到这部分的匮乏,可以和心理咨询师一起探索,看看是什么阻碍了父母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其次,面对既成的事实,父母第一要情绪“稳”。

父母情绪的稳定会让孩子觉得摔倒也没有多可怕,爬起来也会变得更容易。

高考失利,如同人生的一次摔跤,孩子有对前途的无助,对被嘲笑的担忧,有自责,还有面对父母的愧疚等。他们此刻最害怕的就是看到父母愁苦或者愤怒的脸。

父母不要消极抱怨或者愤怒发泄,避免给孩子带来更多的负面情绪,造成更大的恶性事件。

设想李时珍落榜后,父亲长吁短叹,以泪洗面,怒其不争,李时珍恐怕很难有胆量说出自己的理想去进一步刺激父亲。

第二是“信”。

无论孩子最终做何选择,都是他在重大失败后,试图拾起自信所做的努力尝试。

完全信任孩子,对父母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需要对孩子有足够的了解。

父母可以和孩子去探讨关于人生的想法和意愿,对孩子的尝试给予足够的肯定和信任。

生命中任何一次尝试,从本质上讲,都是一次成功。

第三是“忍”。

父母需要忍住自己对孩子前途的规划,忍住想要出手帮助孩子的冲动,忍住希望孩子改变和快速成功的愿望,忍住孩子的想法和父母不一样时的失望,静待花开。

讲完李时珍, 朋友明显轻松,她说:“孩子高考失败,对我是打击,也是提醒,我确实把弥补自己的人生缺憾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想法,也许她也象李时珍一样,不走寻常高考路。”

诚然,老话说自古华山一条道,但是当年解放大西北战役,解放军是从后山险径突袭成功,人生的成功也不止高考一条路。

当父母不再把孩子当成他们所期待的角色,放弃对孩子的人生设限,孩子的发展可能精彩到你无法想象。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4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