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中国4000万人抑郁,不足10%就诊:抑郁症纳入体检,意味着什么?

来源:壹点灵2020-09-17 14:582280

摘要:中国4000万人抑郁,不足10%就诊:抑郁症纳入体检,意味着什么?在不少人心中,既觉得“抑郁症纳入体检”是件大好事,又担心好心成了坏事。

  最近,有两条关于抑郁症的消息,依次上了热搜:“抑郁症筛查纳入高中及高校体检”和“孕妇常规孕检可筛查抑郁症”。

  这两个无瓜可吃的话题,却收获了3.5亿的阅读,3万多人次的讨论。

  在不少人心中,既觉得“抑郁症纳入体检”是件大好事,又担心好心成了坏事。

  “想让别人帮我,但又害怕被淘汰”

  知乎上有人说,自己得了重度抑郁症,谁都不敢说,很信任辅导员,就向辅导员坦白了。结果,第二天他爸爸就被叫来,办理了休学手续。

  其实在很久之前,就有不少企业把心理量表问卷纳入体系。不过,问卷的目的并不是让员工更健康,而是用来淘汰的——筛选出来那些脆弱的、士气低落、情绪不够稳定的人。

  如果只是从结果上来看,企业害怕耽误效率,学校害怕承担责任,毕竟没有谁愿意出个“自杀事件”登上各大板块头条,即便是充满同情,心理疾病患者很容易被抛弃、被淘汰。

  对于患者们来说,他们既想要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真实内心,想要寻求帮助,又不能承担“被淘汰”的社会结果——这让很多人不敢真实表露自我。

  在大众还没有接受抑郁症之前,就把自己的抑郁症检查报告实名制,真的好吗?

  暂且不提会暴露隐私、从而带来歧视,用量表作为大型体检的筛选工具,本身就有个大bug——它并不像是其他项目,能够客观反馈体检者的状态。

  传统的抑郁症量表,是专门为临床咨询服务,暗含一个前提:我愿意接受你的帮助,也愿意如实作答。

  有位知乎网友说,学校一入学就让他们填写了心理健康量表。Ta虽然是重度抑郁症,但是朝着相反填写,想得几分得几分。

  怀着病耻感的抑郁症患者,很有可能选择“撒谎”。在这样的情况下,这种量表只能够把有轻微抑郁症而不自知的人筛选出来。

  选取这种能够被任意操控结果的筛选方式,能够起到最初赋予的使命吗?真的能够帮助到需要的人吗?

  国外的心理服务体系是什么样的?

  欧美很多国家,因为对社会心理健康关注得更早一些,发展到现在制度相对比较完整规范。

  首先是看病钱,由社会保险、商业保险能够支付。

  从社保层面,美国医疗保险引入了商业健康险,所以有很多版本可以选择。民众如果有心理健康需求,可以选择更换能够支付心理治疗费用的版本。

  即便是没有选择这个社保套餐,有慢性严重心理疾病的患者,是可以通过“残障福利”(Disability Benefits)通道,获得一定的资金扶持。

  不只是美国,很多国家都会提供一些免费的心理服务,让低收入人群也能选择获得帮助。

  再者是企业员工帮助计划(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 EAP)。

  企业的EAP项目和第三方心理咨询机构合作,提供免费心理评估和咨询,帮助员工和ta们的家人解决情绪处理、人际关系、工作压力、婚姻家庭等等诸多问题。

  咨询师不在企业内,也没有任何利益相关,保证了员工的隐私,也提高了咨询的效果。

  从19世纪末到如今,已经覆盖了90%的企业。

  最后是细分不同需要群体、细分专业人员,能够有侧重地展开长期援助、短期危机干预。

  比如,美国心理咨询服务被逐渐细分,专业执照也分为多个层次,包括:

  持证心理学家 (Licensed Psychologist)

  心理健康咨询师(Licensed Mental Health Counselar)

  独立社会工作者(Licensed Independent Clinical Social Worker)

  婚姻家庭治疗师(Licensed Marriage and Family Therapist)

  专业心理咨询师(Licensed Professional Conselor)

  注册员工咨询师(Certified Employee Assistance Professional)

  等等。这样繁复的执照体系,虽然给入行增加很多门槛,有网友调侃说,等一个心理从业者40岁了,才终于有资格独立接第一单咨询,但是,与此同时也确保了心理咨询行业的严肃性、专业性。

  因为行业体系内,侧重点足够细分,政府面向大众的科普知识也是细分人群的。民众能够很容易接触到适合自己的信息,也能够找到在哪里能够获得帮助。

  虽然,我们国家的体系还有待完全,但是,不管是19年启动的《健康中国行动》,还是最近登上热搜的两则新闻。

  虽然都只是针对”抑郁症“一项,然而这些都是我们的曙光,是我们更愿意对心理健康重视的趋势。

  曾经有粉丝问我们,没有钱去看心理医生怎么办。其实,在我国,在很多试点地区都由政府出资,向心理咨询机构购买了服务,在社区当中免费提供。

  我们对社会心理服务的体系并不是从今年才开始建设。

  也许,我们现在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度还不足够,但是,伴随着这样大规模的讨论、检测,必然会让更多人了解心理学知识,愿意接纳、正视这样的人群。

  - THE END -

  ·作者,张梦冰,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健康心理学硕士;心理学自媒体写作人

  ·壹点灵,关注个人心理成长,陪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凡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共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再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访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