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青少年抑郁检出率达24.6%!做好心理防治工作,别用一生治愈童年

来源:华夏时报2021-09-22 15:504394

摘要: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今年3月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4%。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文梅 见习记者 周南 北京报道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示范,加强校外活动场所、社区儿童之家建设和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完善儿童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折射出了人们对城市美好生活的期待。

       9月18日,亚洲教育论坛儿童友好理念下的少年儿童抑郁症防治圆桌会议在成都举行,北京永真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规范》主笔周惟彦在会上表示,“儿童友好”一定要考虑到儿童的“身心健康”。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今年3月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4%,抑郁症成为当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大威胁。

     “少年儿童抑郁症发病率增加不能简单归因为生物问题,它涉及医疗、教育、社会等各方面。”北京大学副教授、大儒心理创始人徐凯文指出:“我们需要更审慎、全面地理解抑郁症,校园教育、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各方面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才会有最好的防治效果。”

为什么孩子会抑郁?

       当前,拥有更好的物质条件、更多的教育资源、父母老师多方的关怀,为什么孩子们还会焦虑、抑郁?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区别于普通的心境低落,抑郁症的心境低落更显著、持续时间久,且与处境不相称。少年儿童抑郁的成因复杂。北京幸福公益基金会发起人,清华大学幸福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倪子君指出,首先是遗传因素,50%的抑郁症儿童的父母中至少有一个人曾经患过抑郁;其次是意外事件,青少年认知不够成熟,会把外在人事物等重要客体看做自己的一部分,重要客体的突然丧失可能引发抑郁症;第三是认知因素,若儿童早期经历了分离、丧亲等,就易产生消极认知,认为世界不够友好、他人不爱自己,并贬低自己,产生无能和绝望的感受,或夸大扭曲对人事物理解,构成一种异感机理;第四是荷尔蒙的分泌和变化,青少年时期荷尔蒙变化,且大脑前额叶发育不完全,对情绪调节能力不完备,易有抑郁发生。 

       更让人痛心的是,学前儿童本应是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最高的,但实际上,有30%-50%的学前儿童有自责消极情绪,并陷入无助。倪子君表示:“这与家长评价有关,不少家长对孩子的评价是有条件的,这种评价模式会让孩子觉得只有依附于成功,自己才是值得存在、值得被爱的。因此面对失败批评,孩子们就会理解为对自身价值的否定,从而对做得更好感到无助。”在她看来,父母是孩子心灵最重要的呵护者,但实际情况中,很多孩子的压力、抑郁是由父母的过度焦虑带来的,如过度批评、苛责惩罚、持续施压等等。 

       除了生物、医疗层面,青少年抑郁更要看到教育层面和社会层面。徐凯文指出:“青少年出现抑郁,不是一个简单的医疗问题,通过吃药就能解决。课业负担沉重、师生关系紧张、睡眠时间减少、原生家庭等问题都可能导致青少年抑郁。当前的‘双减’政策会对青少年抑郁症防治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如果家长的心态不变,社会心态还是焦虑的、功利的,一味要求孩子获得一个所谓的成功,那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我们应该怎么办?

       青少年儿童的心理问题会影响个体当下的成长、发展,需要及时干预。且青少年儿童的心理问题很多都存在滞后性,成年时才会显现,部分人的问题根源依然与童年有关。但是助力少年儿童抗击抑郁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更是家庭、社会、学校,各个环节共同的责任。

       在深圳市恒晖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陈行甲看来,解决孩子心理困惑,可分为前端、中端和后端。“如果已经到了焦虑抑郁的状态就去找医生和专业人士,这是后端;有了焦虑抑郁的倾向,可以去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这是中端;而公益组织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前端规划,做一些科普预防的工作。”为此,深圳市恒晖公益基金会启动了专注于青少年抑郁症防治的“知更鸟计划”,以河源高级中学为试点,对学校的任课老师、心理老师赋能,并通过学校与家长对接,让家长了解孩子心理健康,掌握亲子沟通技巧,设立专家现场咨询等。

       从人类进化的角度看,大脑会高估威胁、低估机遇以此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而现代文明世界遇到的问题基本不涉及生死,当大脑依然用面对生死的警惕来保护自己时,就会因此患上“纸老虎妄想症”,过度焦虑。对此,倪子君建议:“放下不必要的焦虑非常重要,尤其是家长,一次考不好,不代表孩子要被老虎吃了。通过积极心理学帮助家长、孩子塑造一个幸福的大脑,不针对抑郁,而是关注人的优势,提高幸福感,建立积极品质,就已经对抑郁有了预防的作用。”

       据记者了解,渡过平台创始人张进曾是一名抑郁症患者,与抑郁“斗争”多年,从“他渡”到“自渡”再到“渡人”,在他看来,“应对抑郁症,根本在自救”。张进认为,每个人都是自己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运动治疗、阳光治疗等都是“术”,而每个人的自我成长才是“道”。归根结底,抑郁症的彻底康复就两句话,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以及努力做一点有价值的事情。“我们推出的青少年劳动成长计划,就是让孩子们不仅仅是被教育被治疗,而是让他们自己行动起来,在行动中体现自我的价值感。”

       父母的陪伴、和谐的家庭环境、良好的睡眠、符合天性的活动、满足好奇心发挥创造力而非功利的学习,是预防和治疗青少年抑郁的良药。“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做好少年儿童心理防治工作,用童年为他们的一生提供能量!

       据悉,本次会议由北京永真公益基金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成都市儿童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承办。政府相关部门、公益组织负责人,学术带头人、爱心企业家等出席会议并就“儿童友好理念下的儿童抑郁症防治行动”主题进行了交流讨论。会上同期发布了《青少年抑郁症防治2021成都宣言》。

附:《青少年抑郁症防治2021成都宣言》

孩子们需要:

       1、游戏和活动是人的天然需求,孩子更多机会社交,与朋友一起玩,参加家庭聚会、兴趣活动和志愿服务。

       2、陪伴成长是家长的天职,每天家长与孩子有机会面对面谈心交流,没有手机,全心全意。

       3、运动有益促进积极情绪。运动起来,每天至少一小时的户外运动,多晒太阳,跑步、跳舞、打球、爬山、骑车、滑板甚至遛狗。

       4、不用进食来处理负面情绪。减少零食的摄入,避免太多含糖或淀粉的食物,当孩子体重明显超标或突然暴饮暴食时尤其需要注意。

       5、良好的睡眠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保障孩子的睡眠,一定关灯或夜灯睡觉。

家长们需要: 

       1、直面问题。不要觉得难堪,抑郁症已经是全球青少年面临的普遍问题,尤其是新冠疫情之后。

       2、不要自责或互相责怪,指责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这是重新与孩子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机会,和孩子一起面对成长。

       3、不要自我压抑。沮丧、悲伤、无助或愤怒的情绪都是正常,与家人坦诚沟通,共同应对,也可以与同样处境的家长沟通,寻找学校、医院或公益组织、商业机构的专业支持。

       4、照顾好自己。合理饮食、充足睡眠、适当运动很重要,可以与孩子一起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5、财富不能替代父母的陪伴和爱。财富的意义是让孩子有更多人生选择的自由。

       父母的陪伴、和谐的家庭环境、良好的睡眠、符合天性的活动、满足好奇心发挥创造力而非功利的学习、是预防和治疗青少年抑郁的良药。

       我们呼吁全社会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构建更加儿童友好的社会。以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换我们充满希望的未来!

附:青少年抑郁症的迹象和症状

       1、抑郁症不是单纯的忧郁情绪,如果持续的、无休止的悲伤、疲惫或易怒需要警惕抑郁症的可能。精力不足、睡不够、注意力无法集中、生活拖沓、迟到缺课或者成绩下滑,都可能是抑郁症导致的问题。

       2、当孩子遇到挫折、家庭变故时,尤其要关注孩子的情绪、睡眠、行为,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及疏导。

       3、过度使用手机和互联网、电子游戏和手机游戏成瘾,以及滥用酒精,或强烈刺激的危险行为,甚至暴力好斗,都可能是青少年逃避问题的途径,但这会增加孤独感,加重抑郁。

       4、抑郁症不会自动消失,请用关爱的而非批评的方式沟通,无论孩子分享的你是否能够理解,请做好倾听的准备,专注于倾听,承认他们正在经历的痛苦和悲伤,不要讲所谓的道理,让孩子知道你会无条件的支持他们,能大大帮助他们感受到理解。如果他们不愿意沟通,请不要放弃,可以寻求孩子信赖的第三方参与帮助,可能是同学、亲友、老师或者打游戏的网友,也可能是专业人士,了解孩子的朋友圈,进一步了解孩子,从而建立新的信任关系,最重要的是让孩子能向他人倾诉。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文梅

凡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共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再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访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