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如何做到分手快乐?并接受失恋

来源:壹点灵2022-05-12 10:5411305

摘要:如何做到分手快乐?并接受失恋,如果在分手后无法告别过去,继续崭新的生活,那么就会患有精神健康问题的风险,包括重性抑郁症和自杀行为。

  伴侣之间的感情联系可以为互相提供深层次的自我认可。恋爱中,我们知道时时刻刻有另外一个人关心着自己,由此产生了安全感,不再会害怕独自面对未知的事物。

  但也正因为如此,当我们分手的时候,这也会给我们带来深刻而持续的影响。

  根据荷兰的研究人员指出,如果在分手后无法告别过去,继续崭新的生活,那么就会患有精神健康问题的风险,包括重性抑郁症和自杀行为。

  01. 分手时体现出的依恋观

  依恋理论认为,一个人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可以反映出其的依恋风格,而这种依恋风格通常受到童年早期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关系的影响。

  个体的依恋风格主要分为两个维度:依恋焦虑(害怕被对方抛弃)以及依恋回避(抗拒亲密感)。

  一般情况下,在这两个维度中都处于正常范围的成年人在结束一段亲密关系之后,并不会无法继续自己的生活。

  ta们可能会在分手之后暂时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并且在发展下一段亲密关系之前需要调整一段时间,但并不会因此而一直沮丧。

  而这一点对健康的面对分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依恋风格并不是个体性格中一成不变的组成部分,在面对分手时,即便那些拥有健康的依恋关系的人,ta们的依恋风格也会表现出动态波动。

  这种波动随之会带来,来自前任的安全感、支持、陪伴、和安慰的直接需求。

  这种需求使ta们无比思念前任,希望可以和前任重归于好,继续保持亲密关系。

  02. 希望和前任重归于好的六种程度

  荷兰研究人员认为,区分什么人无法从分手的创伤中恢复是一系列复杂的过程。

  ta们选择了格罗宁根大学的62名本科生参加了这次实验,其中76% 为女性,受试者的平均年龄为21岁,而且大多数人在过去12个月内经历过一段感情破裂。

  以下这个复杂的模型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参与者从分手中恢复的程度,它分为以下六个部分:

  (1)依恋焦虑

  作为一种稳定的个人品质,依恋焦虑反映了个体在从伴侣那里得到关心,到伴侣离开ta们这一连续过程中的变化。

  这也许是最能够预测个体会对分手做出何种反映的一大因素。

  (2)反刍

  这个过程中,当事人会一遍又一遍地在脑海中回想分手时的场景,有些人会陷入这种认知风格中,频繁回想分手时的场景。

  研究者们采用了一种悲伤反刍量表,要求参与者说明在过去一个月中ta们回想起分手情景的频率。

  (3)失恋痛苦

  与悲伤反刍量表类似,研究者们采用了一种现成的痛苦量表来评估受试者在失去伴侣后的痛苦程度。

  (4)渴望依恋

  研究者们把受试者的依恋风格的动态变化,转变为了可测量的行为类型。

  测量中,受试者需要表明与其ta人相比,自己谈恋爱是否是为了让对方满足自己的亲密需求(让伴侣陪伴自己),充当自己的保护伞(让伴侣安慰自己),或者是给自己足够的安全感(让伴侣认可自己)。

  (5)自动化实现

  研究中使用了一种基于计算机的测试——“接近-回避任务”(Approach-Evitation Task) ,这要求参与者将一个代表自己的人体模型移向或远离ta们的前任、随机匹配的陌生人或某处美丽的风景。

  因此,研究人员可以直观地测量出这些受试者在某些刺激物的影响下向前任跑去或离开前任的速度。

  (6)想念前任

  最后,研究人员测量了这些受试者有多么希望和自己的前任重归于好。

  ta们会观察受试者们对某些陈述的反应,例如“我发现自己希望回到和前任在一起的时候……”

  研究结果显示,受试者在分手之后的痛苦程度,与ta们渴望和伴侣重归于好的程度高度相关。那些渴望依恋程度较高的受试者,更容易在后续的电脑模拟实验中“奔向”自己的前任。

  在这种依恋风格的动态变化中,人们把前任当做满足自己的基本依恋需求的来源,这也就揭示了为什么有些人在失恋之后会持续想念自己的伴侣,难以开始下一段恋情。

  03. 如何接受失恋,停止对前任的思念

  接受失恋的前提,就是学会通过其他方式满足自己的依恋需求。

  在恋爱心理学中,很少有人研究失恋时的痛苦。分手可能引发的强烈情绪非常值得我们关注,这所带来的痛苦是真实且强烈的。

  总而言之,这种痛苦最终是会被克服的。当你想到无法与曾经深爱的人保持亲密关系的时候,伤心总是难免的,毕竟这需要极大的意志努力来克服这种痛苦。

  但是只要克服这些,你就可以奔赴下一段全新的感情,满足自己的依恋需求。

  References

  Eisma, M. C., T?nus, D., & de Jong, P. J. (2022). Desired attachment and breakup distress relate to automatic approach of the ex-partner. 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and Experimental Psychiatry, 75, 1–8. doi: 10.1016/j.jbtep.2021.101713U

  YDL编译:Livvy,KGG


凡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共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再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知名专家全部

刘旭勉

壹点灵心理咨询师

姜孜依

壹点灵心理咨询师

中级心理咨询师
刘晓宁

壹点灵心理咨询师

【认证资质】 二级心理咨询师 【任职背景】 部队心血管内科主治军医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访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