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分手后男生还会关注前女友前的微博朋友圈动态吗?

来源:壹点灵2022-05-16 12:048067

摘要:分手后男生还会关注前女友前的微博朋友圈动态吗?“爱”不该是建立在自我满足上的情感宣泄,希望我们都能带着健康的自我,进入并享受爱,“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有纪律地”,拥抱未来的恋人。

  分手后,你做过这样的事吗——

  忍不住窥探对方的微博、空间;

  挖坟式地刨出对方的小号;

  一遍遍搜索他的微信ID;

  给Ta发小作文或是短信轰炸;

  在深夜想借酒消愁,却痛哭到天亮......

  在分手阵痛期,有这样的行为非常正常,大多数人都能在1-3个月内完成自我调节,走出阴影。

  可也有一搓人,逐渐活成了阴影的一部分,停留在过去,无法走出来。

  今天的事件主角大花,就是这样一个“活在过去”的男人。

  我们想借此,和你聊聊“执迷”这件事。

  01. 分手后,活在过去的男人

  “你还这么小,你这么想当后妈吗?”

  这是大花用买来的虚拟账号,发给前女友的第一条短信。

  那天是大花分手后的整一年,也是大花“偷窥”前女友的第8个月。

  分手是他主动提起的。

  分手后的第一周,大花感到久违的轻松与自由,因为再也不用为买房发愁,也不用面对无止境的争吵。

  直到有一天,他发现女友将自己所有的联系方式默默拉黑,脑海中的那根弦才猛得收紧,有了“她离开了”的实感。

  和所有分手阵痛期的人们一样,大花开始在茫茫互联网上找寻关于前女友的蛛丝马迹——

  用小号查看她的微博动态,顺着她闺蜜的微博,发现了她的另一个号。

  看见她写“你曾带来所有,如今把所有都带走”时,开始对号入座,心中暗自窃喜,夜不能寐。

  可他并不满足于眼前的冰山一角,尝试用小号去加前女友微信、QQ,不出意料,没有通过。

  依稀记起登陆过她用的云相册密码,紧张地躲在被子中输入密码,直到屏幕上显示“登录成功”的字样。

  从此查看前女友的照片更新成了大花的“每日必做”——

  她上传了新的自拍、随手拍的景色、一张去西藏的车票、行李箱里装着防晒霜与冲锋衣......

  虽然不能陪在她身边,但看到这一张张记录,揣摩着对方的心思,就仿佛彼此间的连微弱接还没有中断。

  “偷窥”一直进行,大花的心情几乎快要从“迫切”变为习以为常,直到她的照片里出现了新的男人。

  大花眼睁睁看着云相册里的聊天记录截屏,她和新欢间的称谓从“宝贝”到“傻瓜”再到“小可爱”,不禁妒火中烧,打算做点什么。

  他顺着截图里“那个男人”的名字和职业,用企业查询网站查到了对方的电话号码,用小号伪造成茶叶贩子,加了对方微信。

  大花就像只警觉的搜寻犬,急不可耐地翻阅对方的朋友圈,试图寻找“证据”以戳破前女友的恋爱泡沫。

  甚至,真的被他找到了——几年前对方发过一张结婚照片,新娘肚子微微隆起。

  几乎没有犹豫,大花用买来的虚拟号码给前女友发了一条短信:

  “你还这么小,你这么想当后妈吗?”

  之后隔三差五,大花都会给她发去类似的短信,指责她是第三者,并不断翻看云相册和社交媒体,捕捉他们关系的最新进展。

  前女友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动他全部的神经,他给自己制造了一个迷人的幻境:

  痴情的男人暗处默默守护离开的女人,宛然一出可歌可泣的爱情戏剧。

  可作为旁观者,我和很多人一样,只觉得毛骨悚然:

  因为这不像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爱意表达,而是建立在自我满足之上的占有欲的宣泄。

  02“Ta就像,盘旋在我脑海的幽灵”

  美国心理咨询师苏珊·福沃德,将这种被拒绝后依然死缠烂打的行为称为“执迷”,和正常的爱意相比,执迷多了一层“强迫”的意味。

  健康的爱应当是建立在尊重、信任和沟通之上,是“熊熊燃烧的友谊”,而执迷者的爱更像一种渴望,永远期盼自己没有的东西。

  执迷者们就像一只只永不满足的饕餮巨兽,总是想要更多的爱、更多的关怀、承诺与安全感,对已经拥有的东西却视而不见。

  在《执迷:如何正确的爱与被爱》中,对于执迷者的行为特质与心理动机,苏珊做出了以下总结:

  1)执着于“完美情人”

  健康的恋情中,恋人们相信自己找到了梦中情人,同时也会给自己保留安全的退路,他们希望这段感情可以天长地久,同时也承认世事无常。

  而执迷者们不同,他们在浪漫幻想的万仞悬崖上走钢丝,义无反顾,不留退路。

  对于他们而言,所有这些极致的感受使得那个“唯一完美的情人”已经不只是恋人,更像是他们生命的支柱。

  2)救世主心态

  普通人眼里伴侣之所以“完美”,可能是有着过人的学识、能力、财富、品格,而执迷者眼里的“完美”却大相径庭。

  他们反而会被一些瘾君子、酗酒者、心理疾病患者吸引,因为这类人等看起来需要被拯救的角色。

  “被拯救者“们恰巧能满足执迷者“被需要”的感觉,另他们相信只有自己才能解救对方,一厢情愿地将自己地需求强加给对方。

  就像故事中的大花,固执地将“那个男人”嵌套进“婚姻关系混乱、抛妻弃子”的剧本中。

  他将自己视作英勇的拯救者,把不择手段的“偷窥”行为合理化为“帮助前女友离开渣男”。

  3)被抛弃感,引爆执迷爱恋

  苏珊提出,支持执迷者做出反常行为的“神秘力量”,源自于童年时期失控的依恋关系。

  大花在自述中说,自己的母亲在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了,12岁之后都是由父亲照顾,但是父亲的教育方式高压且集权,习惯使用命令式的口吻。

  在这样的生长环境令他感到无边的恐惧和孤独,甚至忍不住离家出走了两年,流浪足迹遍布40多个城市。

  这段经历使他变得敏感多疑,出于自我保护,他习惯性隐藏自己——

  在同事面前技术精湛的老大哥、恋爱时扮演成熟细腻的好男人......用成熟的面具伪装起内心的虚弱。

  苏珊认为,家庭成员生病、新成员的诞生、父母忙于工作造成的缺席、离婚等......都会给孩子留下“被抛弃”的阴影。

  即使家庭健全,父母的情感忽视和集权式教育,也会不断强化孩子心中“被拒绝”的挫败感。

  长大后,这样的孩子会更加迫切地渴求一段依恋关系,将恋人当作“象征的父母”,通过被拒绝后的一系列的迷惑行为,试图抚平童年时期已经存在的伤疤。

  苏珊打了个比方——

  执迷者们就像在森林中独自探索的小女孩,遇到未知的动物感到十分害怕,慌张地往家的方向奔去。

  健康的家庭会敞开大门,给予他们安全和温暖,鼓励他们明天继续探索;

  而不健康家庭的孩子,则发现自己被锁在家门外,无论如何敲打门窗都无人应答。

  门窗内灯火通明,自己祈求却没有人关心,越是求助就越是绝望。

  小时候门窗内熟视无睹的是他们的父母,长大了就会变成现在的恋人,一旦感受到被拒绝或被抛弃,执迷者们便会不管不顾地“敲打门窗”。

  就像大花,年少时期面对父亲的高压管教,内心“恐惧的小孩”得不到安慰;

  长大后和女友分手的经历唤起了当初被抛弃的感觉,只能一次又一次纠缠对方,仿佛在说“看我一眼,给我开门,让我进去”。

  这看似是他和女友间的问题,其实早已在童年埋下伏笔。

  4)自我攻击式的情感宣泄

  健康的恋人往往能够直面痛处,承认这段感情的失败,尽力放下过去开始新的生活。

  执迷者们则会反复做一些伤人伤己的傻事,用消极行动宣泄内心的痛苦。

  一位来访者告诉苏珊,自己在失恋后开始酗酒,失魂落魄地守着电话,一瓶接一瓶饮酒、吃垃圾食品,直到胃绞痛到昏过去。

  此时,执迷者正掉进了“受害者陷阱”,将自己目前糟糕的状况完全归罪于拒绝他们的恋人,认为自己对痛苦无能为力。

  但其实,他们是在无意识中将对对方的恨意转嫁到了自己身上。

  当心中的愤怒和不能很好地表达和处理,这些感受就像凌厉的回旋镖,最终伤到的只会是自己。

  心理学中,我们称之为“飞镖效应”。

  03. 如何摆脱执迷的牢笼?

  “偷窥”事件的最后,大花收到了前女友的短信,祈求他放过彼此,那句“难堪收场”,给他带来不小的冲击。

  眼看面具被揭开,大花终于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那些行为,他不想看着原本美好的恋情回忆,被自己亲手抹黑。

  我们很难知晓他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心理斗争,但关于“摆脱执迷”,苏珊给了以下几点切实可行的建议——

  1)书写执迷日记

  书写有助于帮你理清楚执迷是如何影响自己的,苏珊建议,每当控制不住想到恋人,并且无法停止时,试着写下这几个问题的答案:

  A. 是什么触发了这个想法?可能是特殊的场景、味道、音乐、气味

  B.想了些什么?

  回忆、幻想、希望等等

  C.有什么感受?悲伤、痛苦、焦虑、痛恨、嫉妒等

  D.想做什么?想联系Ta、去找Ta、视奸Ta的动态等

  E.做了什么? 喝酒、昏睡、痛哭、给Ta狂发短信等

  F.结果如何? 关系更难堪、宿醉、工作失误、感到羞耻等

  这种日记形式,帮助我们区分执迷的感情、想法、行为三个层面,它像一个需要做出改变的蓝图,内容越真实越清晰,后续的调整也越轻松。

  2)想法层面:转移注意力,给感情放个假

  苏珊认为,执迷者们总是期待恋人的反馈,是一种责任的错置。

  我们需要给自己设置两周的断联假期,在这段时间内,有意克制自己想要联系对方的想法,将注意力重新转回到自己身上。

  不要期待这么做恋人就能重新回头,即使对方没有回来,你所做的这些事情也能帮助你以新的姿态迎接接下来的生活。

  也许你会担心这段关系经受不住两周的分离,那如果这样,分手也只是早晚的事情。

  一定要警惕“两周的分离会不会让Ta更想我,离不开我”的念头!因为这段假期的重点在于你自身的成长和转变,并不是引导对方回头、欲擒故纵的游戏。

  3)行为层面:设置底线,警告“心中的熊孩子”

  找个安静的地方,把手机关上一会儿,在你对面摆上一个空凳子。

  想象你的出格行为是个不听话的熊孩子,此时正坐在那张椅子上,而你是Ta慈爱而坚定的父母。

  孩子到处惹麻烦实在忍无可忍了,你准备对孩子说点什么?就像这样:

  你知不知道每天喝那么多酒有多伤身体?

  上次喝醉了给ta打电话,他说得那些话还不够明白吗?

  还要丢脸几次?不要再联系他,不要再去他公司堵他,不要再猜想他的心思!

  这样的练习可以每天进行,不需要话很长,就能让心中的底线更加明晰。

  看清什么行为是你无法容忍的,把想法大声说出来时,受到的冲击远大于坐着干想。

  4)感受层面:给执迷想法贴标签

  当医生告诉你过量食用冰淇凌会导致血管栓塞,你就会不自觉将冰淇淋视为有害食物,下意识地减少食用。

  同样的,试着列举出你的执迷想法,比如:想给对方写小作文、想去对方公司楼下等待、茶饭不思......

  每当这些想法蹦入你的脑海,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这是执迷”,是会令你羞愧、更加痛苦的。

  当你逐渐接受了执迷对自己不利这个事实,“执迷”的标签就使这些想法不那么吸引你。

  写在最后:

  正如弗洛姆所言:

  不成熟的爱是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

  成熟的爱是因为我爱你,所以 我需要你。

  “爱”不该是建立在自我满足上的情感宣泄,希望我们都能带着健康的自我,进入并享受爱,“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有纪律地”,拥抱未来的恋人。

  作者:清筠

  编辑:KGG


凡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共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再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访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