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认识校园欺凌—对校园欺凌说“不”

来源:精神卫生6862022-11-29 20:304866

摘要:校园欺凌,又称校园暴力或校园霸凌,指的是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的,一个或多个学生单次或多次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的行为。

       2018年4月,广西北海合浦县某中学,学霸女生疑遭欺凌后跳楼自杀的新闻,引起了大家的热议。一名深受老师认可的好学生,不仅遭受了校园欺凌,而且在没有得到帮助的情况下,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近年来,这样的新闻层出不穷…… 

       2020年11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11月的第一个星期四,设立为“反对校园暴力和欺凌包括网络欺凌国际日”,旨在引起各界对校园欺凌的重视。 

在心理咨询接待的青少年来访者中,因遭受校园欺凌导致抑郁,甚至无法上学、出现自杀行为的不在少数。这些来访者,需要整个系统的共同努力来帮助。这个系统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体。

校园欺凌现象触目惊心

       2017年,针对国内近30个省市的青少年抽样调查报告显示,约三分之一的青少年曾被校园欺凌过,其中约4.7%的青少年经常被欺凌。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2018年发布的《每日一课——结束校园暴力》调查报告表明,约1.5亿青少年曾经历过校园欺凌事件,占据全球青少年总人数的二分之一。 

       同时,互联网日益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欺凌行为的形式也逐渐从线下蔓延至线上。2018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有7.72亿网民,青少年网民数占据总网民数量的五分之一,其中在校生人数最多、规模最广。

       互联网使教育和信息的流通变得前所未有的方便和快捷,但由于低门槛、无束缚、易传播的特点,其负面影响也日益严重。网络欺凌,已逐渐成为青少年群体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有研究表明,约30%至70%的青少年报告,曾遭受过网络欺凌。

欺凌与校园欺凌 

       欺凌,是基于与他人权力不对等关系而出现的一种有预谋的、故意的、重复的暴力行为。

       校园欺凌,又称校园暴力或校园霸凌,指的是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的,一个或多个学生单次或多次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的行为。

      【以下行为都属于欺凌

       欺凌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

       直接的欺凌,是以较明显、直接的方式进行的欺凌。包括身体上的和言语上的,比如踢、打、掐、咬、推搡、勒索、抢夺、破坏物品等身体动作行为;直接的言语欺凌,包括辱骂、嘲讽、挖苦、起外号、起哄等言语行为。

       间接的欺凌,是以不易被察觉的方式进行的欺凌。间接欺凌包括关系欺凌、网络欺凌等类型,其中关系欺凌包括造谣传谣、人际孤立等。 

       网络欺凌,是利用电子通讯技术,欺凌他人的一种形式。网络欺凌的主要呈现方式为,使用电脑和手机,发送侮辱和叱骂信息、未经允许在网络中发布他人隐私、假冒他人等,实施伤害行为。 

校园欺凌的危害与根源 

       校园欺凌行为,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遭受校园欺凌的个体,会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抑郁、压力、自卑、恐惧等消极情绪,并出现睡眠障碍、注意力缺陷等躯体症状;实施校园欺凌的个体,则会表现出更多的情绪问题、缺乏同情心、问题行为等。 

       不管是哪种欺凌行为,都可能从简单的言语侮辱发展到暴力的身体殴打。甚至,发展成更严重的后果(如抢劫、盗窃、性侵、杀人等)。

       欺凌发生的根源,包括:

      ● 不良的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

      ● 学生学业压力繁重,缺乏健康的疏解压力的方法,同学之间缺乏团结协作的机会;

      ● 学校对学生道德素质教育不够重视,或老师教育方式不良;

      ● 社会媒体等未能提供给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对不良行为的细致描述等易诱发青少年的模仿学习行为;

      ● 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产生冲突感等。

出现这些情况时孩子可能正在遭受欺凌

       一般欺凌者会威胁被欺凌者不可告知家长和老师。其实,欺凌者不允许告诉老师和家长也是因为害怕。但如果孩子胆小不说或者家长粗暴处理,孩子会更加害怕告诉家长。

       家长和老师们需要具备识别校园欺凌信号的敏感性,如果孩子有以下情况,他可能正在遭受欺凌。 

       1、孩子某一时期频繁出现个人物品丢失或损坏,如鞋子、杯子、文具等; 

       2、孩子开始不想上学,害怕去学校,甚至出现厌学情绪等; 

       3、孩子无缘由出现身体不适或身体表面的伤痕;

       4、孩子不敢上学校的厕所要回家上厕所; 

       5、孩子回家情绪持续低落、沮丧,不愿与人交往,甚至睡觉时经常做噩梦; 

       6、孩子拒绝谈论学校的事情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开始有自己的秘密; 

       7、孩子开始出现自伤或者自杀行为; 

       8、孩子要求家长早点来接自己或者对学校感到害怕等。

欺凌发生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给孩子的建议:

1、独自面对时,尽量避开 

      独自遇到突发欺凌状况,要尽快远离。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要去激怒对方。如果实在不能避开,目光要坚定,保持沉着冷静,腰杆也要挺得笔直,直接告诉对方“你这样做是不对的,我会寻求老师和家长的帮助”。

      对于线上的施暴者来说,他们通常只是借机使用文字发泄不快,如果你没有反应,对方往往不会再纠缠。 

2、及时说出来,获得家长老师支持 

      如果已经遇到欺凌,要勇敢地向家长、老师或权威部门反映。告诉他们施暴者是谁、他们具体做了什么、在哪里、什么时候、持续多久了、对自己造成了怎样的困扰,以获得最及时的帮助。

      家长和老师永远是最愿意提供帮助的人。 

3、寻找资源,调整情绪状态

      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受到欺凌的孩子,往往会陷入自我否定、焦虑抑郁的状态。甚至可能会想,是不是自己哪里做错了,才会受到欺负。这个时候就需要向家长、老师或心理咨询师表达想法与情绪,以获得及时的情感支持。

      给家长的建议: 

1、保持冷静,倾听共情,了解细节 

      父母请保持冷静,不要慌张。作为大人,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倾听、理解、共情孩子,还需要肯定孩子告诉家长这件事情的勇气。同时作出积极回应,让孩子明白家长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会站在孩子这边,并为孩子提供帮助与支持。

      父母坚定的反应,可以帮助孩子形成他的态度,这意味着我们将开始一起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2、与校方建立协作关系,共商解决方案 

      第一步:总结事情的来龙去脉。根据从孩子那里了解到的情况,尽可能记录下欺凌发生的时间、地点、具体方式;同时,了解学校关于欺凌行为的相关规定和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步:与学校老师沟通,家校协作。向孩子的班主任或熟悉的老师进一步询问情况,了解老师知道的信息,进行信息互通。在沟通中共同协商老师和家长可以家校协作的部分。

      在沟通的过程中,孩子需要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来。但也尽量意识到,不能让孩子感觉到被“特别对待”,尽可能地减少对他正常生活方式的改变。比如,与其让孩子在班级里单独更换座位,可以请老师帮助,让全班同学都换个新座位。

3、建立安全氛围,帮助孩子平复情绪 

      受到欺凌的孩子很可能产生情绪问题,因为他们对周围的环境失去了安全感,对人际关系产生了不信任感,可能随之失去以前对人对事的兴趣,进而出现不愿意去上学的情况。

家长可以通过接送孩子、增加陪伴沟通等方式,为孩子重建一个安全的氛围,帮助孩子重建信任感。同时,寻求老师的帮助,请老师观察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据此提出建议。 

      给学校的建议:

1、 做好防校园欺凌的相关科普

      采用心理健康科普讲座等形式,帮助同学们和老师们认识和了解校园欺凌及其成因,更好地识别出校园欺凌行为,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校园欺凌的产生及应对方式,对有欺凌行为的同学进行正向的价值观引导和教育。

2、 教师角色很重要

      在遇到欺凌行为时,教师是学生最先获取到的支持途径。 

      教师需要做到客观公正,采用三步走的方法应对和处理。首先,立即制止,客观了解事情发生的经过。其次,对被欺凌学生做好心理安抚和情绪疏导,必要时请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师介入。最后,了解欺凌学生可能的心理根源,在理解的基础上,教授合适的应对冲突和解决冲突的方法,进行适当的教育。

3、 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

      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帮助学生搭建建立良好关系的渠道。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帮助孩子释放压力,同时提升自我价值感,在人际相处中建立归属感。

学校整体氛围会影响欺凌及其相关行为(如对抗、违纪等)的发生。积极的学校氛围(低冲突、组织有序、学习定向、鼓励合作等),有助于欺凌及相关行为的减少。

      给社会的建议:

1、 不做旁观者

       当我们看到校园欺凌的发生,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及时制止,并协助寻求帮助,避免更大的伤害发生。同时,主动了解校园欺凌的特点,积极关注孩子的状态,防止校园欺凌的发生。 

2、 加强未成年人社会媒体监管和合理的科普教育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孩子的多数行为源于模仿学习,比如观看暴力影视剧、短视频、书籍等。因此,社会媒体应有责任感,避免为了抓眼球而描述过多不良行为细节,对未成年人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合理的法制教育科普。

3、 增强法治体系建设健全

       2018年年初,国务院印发《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中小学生欺凌防治落实年行动的通知》,决定在2018年开展“中小学生欺凌防治落实年行动”,推动形成学生欺凌防治工作长效机制,从而有效遏制学生欺凌事件的发生。

       2021年6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首次对学生欺凌进行定义,并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对教职员工、学生等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训。

       校园欺凌的防治中,应当树立“法治第一”的观念,整合目前已有学校防治校园欺凌的法律法规,大力科普法律法规,提升学生法律意识,同时加强对于弱势家庭背景学生群体的政策关注。

       儿童青少年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家长、老师和学校都需密切关注他们的身心状况变化和发展,校园欺凌行为更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欺凌行为的处理,需要学生、学校、老师及家长多方面协作,在加强教育管理的同时,合理进行引导和疏导。让我们携手为孩子们共同营造良好的家校环境,让他们可以大声对欺凌说“不”!

作者:毕文秀 陈沛昱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凡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共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再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访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