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心理服务
平台承诺 免费退改
今年过年和在往前,我被三姨骂了,说我过年给他的东西不好,老师,就再次说起三姨过年骂我的事情,先生说别把的话当回事,我说什么意思?意思就是今天我给你拿螃蟹,你不满意。明天我当这事没发生过,接着给你拿螃蟹?他说大概是这个意思并且我妈他俩想法差不多,这不讨好型人格?我说你这么做了,你的委屈就消失了?还是有什么意义,他说没有
亲爱的朋友,我能理解你因为三姨嫌弃你送的礼物而感到委屈和困惑。你先生和妈妈劝你"别当回事"的初衷可能是想让你别太在意,但这确实容易让你陷入"继续讨好还是彻底放弃"的两难。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礼物本身,而在于你是否有必要为了获得认可而不断付出。面对这样的情况,你可以尝试调整心态:首先承认自己的感受是合理的,被挑剔当然会难过;其次要明白"不理会"不等于"要继续讨好",如果对方总是不领情,你有权选择减少付出或保持距离;最重要的是,你要相信自己的价值并不取决于他人的评价。与其为了一个不领情的人而委屈自己,不如把这份心意留给真正懂你的人。记住,在人际关系中,保持自我尊重比一味讨好更重要。
非常理解你此刻的困惑和情绪。你对于三姨的批评感到受伤,同时对于先生提出的‘别当回事,继续给予’的建议也有所质疑,这是非常正常的感受。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期望。三姨可能对你的礼物有她自己的看法和期待,但这并不代表她的观点就完全定义了你的价值或者你的付出。你的心意和努力,本身就是一份珍贵的礼物。
关于你先生的建议,他可能是想表达一种宽容和大度的生活态度。但正如你所说,如果无底线地迎合他人,而忽视了自己的感受和界限,那么这种‘讨好’确实可能带来委屈和不满。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放弃给予和付出,而是要在尊重自己的前提下,去关爱他人。
所以,我认为关键在于找到一个平衡点。你可以继续给予,但也要学会设立界限,保护自己的感受和权益。当遇到批评时,可以试着以一种更开放和接纳的态度去倾听,但同时也要坚持自己的立场和价值观。
最后,我想说的是,你的感受和情绪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因为他人的评价而忽视了自己的内心。你有权利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困惑,也有权利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满足。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听起来今年过年发生的事,三姨对您送的礼物不满意还说了难听的话,这让您感到特别委屈和难受,对吗?
更让你难受的是,当试着和先生讨论这件事,寻求理解和支持时,他的回应让您感觉没有被真正理解,甚至觉得这像是在让您继续忍受委屈。
真的很理解您。
三姨的批评让您感到愤怒和委屈;先生的建议让您感到不认同不满意;自己母亲和先生在这件事情上观点的一致性让您感到困惑和压抑。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家庭冲突问题,从一个与三姨的“外部冲突”场景,蔓延到了与先生的“内部冲突”场景,反映出了你们在关系互动模式、认知模式上的不同。
您非常敏锐地察觉到,如果按照先生说的去做,这很像是“讨好型人格”的行为,而且您清晰地看到,这样做并不能解决您的委屈,您觉得这没有意义。这显示出您对自己感受的重视和对改变这种模式的渴望。
您可以在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里和自己内心进行一些“对话”,比如:
①当您说“这不是讨好型人格?”的时候,您心中的“讨好型人格”具体是指什么样的行为或心态呢?
②当您说“这么做,委屈不会消失”的时候,您觉得怎么做您的委屈才能真正得到安抚和解决?
③当您和先生聊这件事情,您希望先生在这件事情上给您什么样的支持?
④在日常的社交生活中,您是否有过“我要让所有人都满意”、“表达不满会破坏关系”这样的信念?
三姨的事情发生在过年期间,到现在仍然困扰着您,我想这正说明您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您感受到了社交模式和认知模式不同带来的碰撞,还尚未找到和构建起自己真正需要和喜欢的互动方式,比如让自己的委屈和愤怒等感受被充分看见和接纳、和自己的先生在“讨好人格”鉴别上达成共识、改善关键关系沟通、构建自己的支持资源等。
当委屈不再被压抑,边界开始清晰,健康良性的关系互动模式建立起来,这些现在暂时未被消化的情绪就会成为过眼云烟。
加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