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疫情下的“第二战线” ,不见面的心理咨询能迎来行业拐点吗
发表于:2020-02-27  浏览:409次

       新冠肺炎疫情下,除了一线医护人员,还有一群“隐形”的心灵救助者——心理咨询师,他们依托各类互联网医疗平台,普及防疫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疏导,抚慰人们的焦虑。据不完全统计,疫情爆发以来,阿里、腾讯、京东以及壹心理、壹点灵、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等数十个线上平台开通了疫情相关的心理援助服务。
       有人将疫情心理咨询援助比作“第二条战线”。这也使得近几年发展平缓的线上心理咨询出现井喷式的需求增长,行业观察者认为,经历此次疫情,线上心理咨询或将迎来发展的拐点。


除了心理平台,心理咨询师志愿者也借助小红书和淘宝直播等多渠道向公众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第二条战线
       早在除夕之夜,心理咨询师黄晶出于一种职业自觉就意识到:任务来了。
       除夕之夜的前一天凌晨,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发展,疫情的核心区武汉宣布封城。当晚,尽管家家户户的电视机里都播放着春晚,但心理咨询师们却关注到大批网友刷屏中的焦虑与悲伤。在他们眼中,凡是此类公共事件面前,人都会产生心理应激反应,这是一个基本规律。
      作为线上心理咨询平台壹点灵的志愿者,黄晶第一时间投入到公益疫情心理援助服务工作中。期间,她接到过武汉一名和母亲双双感染新冠肺炎的女孩儿的求助,女孩在咨询中担心妈妈挺不住,这种害怕失去亲人的恐惧让黄晶想起了自己和母亲的经历,在坚持为女孩做完心理咨询后,她自己情绪也一度失控。
      咨询者中也有疫情一线的警察和医护人员。令黄晶印象深刻的是,一名ICU的医生曾对她讲述:一位逐渐好转的重症患者,一小时前还跟他说了话,喝了粥,但随后连抢救时间都来不及,人就很快走了。他感到久久无法释怀,甚至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尽力了。黄晶说,实际上,一线的医护人员来咨询的很少,“他们可能都需要一定的心理干预,但是很难抽出时间寻求援助。”
      和黄晶一样,春节以来,坚守在线上为人们提供疫情心理援助的咨询师和心理医生以数万计。


互联网帮助人们在不见面的情况下寻寻求心理服务

      线上心理平台壹心理品牌经理苏宁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大年三十当天,平台专门为此次疫情紧急成立了项目组,招募志愿者,一下子就有2000人报名,经过筛选,最终留下了130名有危机干预经验的咨询师,以轮岗的方式提供服务。截至2月27日,咨询师增至182人。
      壹心理的疫情心理援助服务模式,主要包括线上提交需求和电话1V1咨询两个主要环节,咨询者先在网上提交要咨询的问题,咨询师响应后,会将电话打给咨询者,每次通话时长大约在25-30分钟。如果规定时间内咨询者的问题仍没有解决,咨询时间还可以延长。
       苏宁告诉记者,原本平台预想的是,咨询者会以疫区住民、患者和家属,以及一线医护人员居多,但实际上,咨询也大量来自非疫区的普通民众。
       壹心理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月27日,平台共接到6500多单线上咨询,其中,来自疫区的咨询占总量的16.7%,非疫区咨询量占比为53.06%,仅有4.23%的咨询来自一线的医护人员。
     “咨询的关键词基本上离不开压力、焦虑、不安,有人反映缺乏食欲、失眠,从严重程度来看,还是以武汉当地的人更重一些”,苏宁说。
       另一线上心理咨询平台壹点灵官网显示,截至2月26日,该平台累计疫情援助服务时长6759小时,805名志愿心理愿者累计为22492人提供了服务。壹点灵市场负责人吴韵表示,从后台数据看,80%是焦虑引起的适应性问题,包括担心生病、害怕、心跳加速、失眠等。


       有人将疫情心理咨询援助比作“第二条战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宁和心理主任李丽说,线上心理咨询其实相当于急诊室里的一次清创包扎,而不是治疗。“有时候,耐心地倾听,共情、陪伴本身就能减轻焦虑。”
      李丽是此次参与线上公益心理援助的志愿者,她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截止到2月12日,咨询过程中,她已处理过四起自杀干预,其中有被隔离者,也有学生因为写网课作业和家人闹了矛盾,还有年轻情侣吵架后分手,因为见不到面担心不能挽回,还有一名小业主担心无法开工会生意赔本,“他们遇到的是一种较大的情绪压力,咨询者说自己心慌、胸闷,但如果遇到的是现实的生活问题,我没办法帮他实际解决,但可以引导他换个角度思考,先接纳事实,再想办法来努力面对,让他们先从情绪中出来,更多的看到希望。”
       这条“第二战线”可能比疫情持续得更长一些。李丽说,通常,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作周期是2-6个月。她建议,大家从现在起就要学会减压,至少要知道,当心理承受压力、感觉不舒服的时候从哪里能获得帮助,这也正是线上心理咨询存在的意义。
更“轻”地走近大众
       事实上,比起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地震,此次的新冠肺炎,心理援助的角色和服务规模已完全不同。在线心理咨询服务显露出更多的系统化、专业化。
        对此,壹点灵疫情心理援助志愿者朱浩亮也有同感。在他看来,2003年时,公众对心理援助尚且没有太多概念。2008年时,心理健康问题首次被社会所关注。而这一次,主动寻求心理援助的量,比当年地震后要多得多。
       从心理健康的公众认知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好现象。同时,此次防疫过程中中,心理健康也前所未有的被各地政府、医院、企业、机构等提上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1月27日,国家卫健委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除确认和疑似患者,医护及相关人员也被列入当中,标志着中国正式启动了对医务人员提供心理健康保护的指南。指南强调,防疫关键阶段,病毒传播性强、医疗资源紧张,而且各地隔离政策严格,求医途径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如何合理、及时地加强心理疏导,成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一环。
       2月2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关于应对疫情心理援助热线的通知》,要求各地在原有心理援助热线的基础上,设立应对疫情心理援助热线。
      全国多地纷纷上线应对疫情心理援助服务。阿里、腾讯、京东以及微医、好大夫、春雨医生等互联网医疗平台均开始就心理健康问题,联合相应资源方,提供心理咨询的服务和技术支持。
      此外,也有妙手医生、好心情、思睿明、壹心理、壹点灵、简单心理、昭阳医生、安肯医疗、心宁医生、暖心壹疗、鸭梨心理、KnowYourself等企业推出垂直心理咨询服务。除了心理援助热钱,这些平台还通过网络辅导、心理问卷、科普直播等形式,全方位覆盖疫情期间的心理需求。


壹心理疫情期App推送页面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心理咨询服务以一种更轻、更便捷的方式走近大众。
       2008年之前,互联网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发达,线上心理平台更是凤毛麟角。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线上心理咨询行业近十年来快速发展,诞生了很多线上心理服务品牌。此次疫情中,线上心理咨询服务呈现出比以往更加系统化、专业化,体验性也更好。
     “我们的模版更加科学,整个服务页面搭建的简单易懂,路径也不那么长,不用一定要关注公众号或下载一个App才能体验。有需要的人,可以直接找到相关服务”,苏宁说。
       除了心理疏导,部分平台还推出了心理问卷,测试疫情状态下的心理健康指数,打分并出具专业检测报告和一些建议,方便公众简单便捷地评估心理状态。

部分心理平台推出心理自测问卷,帮助公众评估心理状态

行业拐点之辩
       对于疫情下线上心理咨询行业的普及与发展,有行业观察者断言,将借势迎来拐点。
       苏宁表示,从壹心理近年来的发展来看,在没有做任何广告投放的前提下,仅靠内容输出渗透,平台每年用户和营收都有一倍多的增长。“(心理咨询)线上更容易操作,隐蔽性、私密性也更好”,谈到线上心理咨询的优势,苏宁补充,相对于线下1V1,线上的价格也会便宜一些。
       数据显示,心理线下咨询平均价格为528元,线上咨询,如语音咨询、视频咨询两种形式,平均价格分别为303元和417元。
但至于“拐点说”,苏宁并不太认同。“从近两三年的用户数、用户反馈、咨询订单量的增长来看,整个心理行业处于增长趋势。这次疫情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公众开始重视心理健康,但就整个行业而言,倒不一定是个非常大的拐点。”
       据了解,心理行业目前处于一种供求失衡状态。根据壹心理发布的《2019中国心理咨询行业人群洞察报告》,城镇居民心理健康人群仅占16%,国民普遍具有轻到中度的心理困扰,心理类服务供不应求。截至2019年9月,心理咨询类微信公号文章年度阅读量达2.76亿人次,知乎相关话题关注量超过86万用户,壹心理相关心理问答产品近两年内环比增长525%,可见心理市场需求之大。
       但另一方面,我国心理行业准入门槛尚不清晰,致使从业者培训市场混乱,发展路径未成体系。持证和执业之间存在一定的能力差距,导致执业咨询师人才巨大缺口,中国每千人城市人口的实际心理心理咨询师从业人员远低于1.28人。
除了来自人才的掣肘,观念和意识也是制约国内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很大一部分原因。
       壹点灵市场负责人吴韵坦言,很多人对心理服务的重视程度不足,不少都是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才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大家对心理咨询的价值一点都不了解。
       好大夫在线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前一直都提供精神心理方向的咨询服务。对于“拐点”一说,该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看,公众其实对心理问题的重视程度只是略有提升。“从这次在线义诊情况来看,大众恐慌时,并不是第一时间去寻求精神心理医生的帮助,而是不断地咨询呼吸科医生、感染科医生等,问自己是否感染,非常害怕怎么办。事实上,呼吸科和感染科医生在这次疫情中承担了大量的安抚和情绪疏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