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心理服务
平台承诺 免费退改
上海通报本轮新冠疫情已经持续一个多月,居民的心理状态在发生微妙但关键的变化。
在持续和反复的疫情下,人们面对的不仅仅是疾病带来的恐惧,更多的是日常生活被打乱后,对未来不确定感带来的焦虑。
出于各类情绪的困境,人们向心理热线寻求帮助。有的人感受到焦虑和不安,有的人因为亲子矛盾而烦恼,有的人则困于物资、缺药等现实问题。在这些时刻,心理热线给予孤独和脆弱的来电者宝贵的承托和支持。
自3月1日起,上海本轮疫情来势汹汹,3月27日晚8点半,上海市政府发布通告,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新一轮切块式、网格化核酸筛查,以黄浦江为界分区分批实施:3月28日5时起,浦东、浦南及毗邻区域先行实施封控;4月1日3时起,对剩余浦西地区实施封控。
这座原本喧闹的城市进入一段静默的时间。人们闭门不出,行人和车辆寥寥无几,沿街的店铺闭门歇业,道路安静,现代城市的日常被打断。
物理上的封闭被建立,同时发生变化的,还有城市中人们的心理状态。
国内心理服务平台壹点灵统计的数据显示,3月底到4月初,该平台接到的公益心理服务需求量处于增长状态,平均每天接到约50至60个求助需求,其中来自上海的比例约占百分之七十。
壹点灵首席心理咨询专家朱浩亮表示,封控时间上,7天、14天、21天是三个对于心理状态来说关键的节点。“一周是7天,7天(人的心理)就需要休息,要调整了。(人的情绪)7天还好,14天可能就烦躁了,到了21天则会有更多的反应表现出来。”
朱浩亮介绍,封控期间,求助者以居家隔离的民众为主,还有部分感染者以及一线防疫人员。所反映诉求集中在焦虑、恐慌、抑郁等情绪问题,占比51.6%。对于亲子关系的咨询占12.8%,处于第二位。
朱浩亮表示,关于情绪类的问题,第一步要先接住情绪,然后通过耐心的倾听,帮助找出情绪产生的根源症结,再适时给予建议和意见。
朱浩亮曾接到一位上海妈妈打来的电话。她在通话中倾诉,丈夫疫情期间不在家,自己需要全程陪伴上初三的儿子学习,同时还要线上处理工作。在双重压力下,儿子有时赖床、玩手机,都成为母子之间矛盾爆发的导火索。
电话那头传达出的情绪是苦恼、否定、愤怒。朱浩亮帮来电的妈妈梳理,由于工作压力和丈夫无法帮忙产生的情绪可能叠加在了孩子身上。他引导这位妈妈理解孩子在学校学习与居家学习在时间管理上的差异。最后,他给出了亲子相处的建议:对孩子的鼓励和表扬比否定给孩子带去的影响更积极。
通话中,这位妈妈的情绪慢慢平和,对孩子的认同逐渐恢复。明显的变化是,她对朱浩亮说,“我明白了,我知道该怎么做了。好像我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多了一点,孩子这方面考虑少了一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生活中面临各种威胁和挑战,这些急性应激源会诱发个体的一系列应激反应,使得个体在紧急情况下迅速调动心理生理资源, 从而更好地面对当前的挑战,但过度和持续的心理应激可能会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焦虑症、心血管疾病等不良后果。
朱浩亮参与过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时的心理援助热线工作,他意识到现在与过去情况间的区别。他说,“2020年时因为对这个病毒知之甚少,所以人们对失去生命的恐慌感会更强。现在这种恐慌是很少的,而因为自由受到限制而产生的焦虑、烦躁的情绪会更普遍一些,核心是焦虑。”
他把负性情绪产生的过程比作树根的生长,当人沉浸其中,负性情绪就向下越扎越深,各类问题也会渐渐出现,再想铲除时,可能就需要一个更长的过程。
朱浩亮认为,接线的咨询师要明白“慢即是快”。他解释,“来电者求助愿望本身就比较强烈,(咨询师)需要去倾听对方想表达的情绪和信息。慢下来可以让来电者缓解自己的情绪,也能让他的认知慢下来,例如有人觉得心里很烦,那么烦的背后具体是什么?咨询师要去找出烦的原因。”
现在的一些变化也让朱浩亮觉得欣慰。在过去两年中,壹点灵多次推出公益心理援助项目,累计参与其中的咨询师超过1000人。他发现,一两年前,来电者一般只会打来一次或两次,而现在,有许多来电者会持续多次来电。“这意味着人们对心理热线的信任感似乎加强了。”
壹点灵公益援助热线:400-114-1010
(来源:澎湃新闻 记者 何沛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