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为什么你的孩子又小气又爱生气!

作者:文明   2019-11-14   729次阅读   1个赞

03d04b1363a464cdf2322d5944dc8706.jpge0ab80ad78d33f0c2c185223000160f7.jpg


最近身边发生这么一出事件,一位男孩到朋友家做客,给对方家庭的小女孩带来礼物,本来是一件双方都很高兴的事,可是对方家庭小女孩在接受礼物后就投入的玩了起来。这就惹得小男孩倍觉冷漠而无所适从。明明是自己带来的礼物,而对方却只认礼物而忽略了自己没有一起玩,便要心情不好嚷嚷着要回礼物。大人一听觉得孩子太不懂事了,便跟孩子说了给出去的礼物就是别人的不好要回的道理,但看孩子还是不依不饶,就举例说:“你身上的衣服是妈妈买的,那你现在脱下来还给我......”孩子便哭了!


还有一种现象,有二孩家庭可能会出现一个状况,其实做家长的已经很努力公平了,但孩子还会说你偏心,一个不小心就开始吃醋、计较生气。搞得一天到晚无论大事小事都在做调解说服工作。不得不感到现在教育孩子太难了,同时还要面临怎么努力都无效的沮丧感。



其实一般孩子的表现是很明显而真实的,正如上面故事中的小男孩,其实在他很高兴的给出礼物之前已经有一个观念了“我要通过礼物换来我们一起玩的机会”,但结果是没有达到预期,而感到纠结甚至有拿回礼物的想法。也就是说小男孩在他的经验中体验过,付出是要有回报的,也就是爱是有条件的,如果小女孩没有和自己一起玩,那么我就有权收回我的礼物。


这个观念从他妈妈的回应中可以看出这样应对方式其实是一种延续。因为妈妈觉得你既然这么任性不懂事,那么你身上的衣服是妈妈买的,那你现在脱下来还给我...... ,这也说明很有可能妈妈在教育中为了让他听话满足大人的要求,会拿过去对他的付出为由,让孩子就范。在这样的情形下,孩子虽然不情愿但又拗不过大人,也就很憋屈的接受了。这就埋下了孩子内心的不安全感、认为爱是有条件的的种子。



在我们身边,父母的这样教育方式很常见:如果你不怎么样,那么我要收回来什么。还有就是你看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要怎么回报我。这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负担,要是没有做好首先不会看自己的损失,而是对不起父母,觉得自己像个罪人。成长的路上是不尽人意的,总会伴随着诸多不顺,长久以来的打击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像个失败者,自我感到卑微,不重要。


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很渺小不重要时才会特别敏感自尊,才会有意无意间喜欢和别人比较,来确定自己的存在感与重要性,才会特别小心在乎自己的付出是否得到回报。时间久了就会给自己和他人设置许多的条件标准。孩子就会觉得妈妈这样对我是爱我的,那样就是不爱的,朋友这样对我是好的,那样就是不好的。这些标准也都是孩子为了保护自己的一种自我定义想象,这样导致父母或周边人忽视一点就会按到他生气的按钮。



一个只守着自己标准的人,面对别人的不配合不理解时,也就常常责怪是别人的问题,为什么别人没有那样对我。那么面对自己并不接受的别人时,自然也给不出自己心甘情愿想分享的东西了。时间久了难免就形成了小气又容易生气的个性。


如果你的孩子有这个的特征,至少我们需要反思一下,是不是在教育过程中自己强迫或是忽略孩子很久了,让孩子很长一段时间很难表达自己的情绪与需要。不但如此还背负了一些不符合自己或某种规则要求而让其产生内心的负罪感。形成一个自尊心很强的敏感体。这时候的确要向孩子表达出对他无条件的接纳与爱。



也许有的家长会觉得我也已经意识到了也尝试尊重孩子照顾孩子感受了,但孩子却不肯接受,还是会耿耿于怀很久,这里除了很长时间的耐心之外,还需要注意的是要取得孩子真正的理解,也是需要不断的做自我分析自我检讨的。让自己与孩子的关系得到真正的和解,孩子才会安心的开始做自己,才会开发自己,做对自己负责任的事。否则亲子关系就会不断的上演争宠、证明、解释的纠缠繁琐的戏码!


换言之,如果刚开始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大人来尊重,用我们做大人的身份不断的消减孩子的生命主权,用威胁恐吓的方式让孩子内在的安全感不断的下降,让孩子过得压抑憋屈同时自我感觉卑微,早晚孩子会用他自己的方式讨要回来的。所以,做家长不易,需要补课的时候我们还是要真诚以对啊,也许当你越来越理解孩子的时候,也正是我们自我意识提升的时候,对我们自己也是一件好事!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1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