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肖邦的弟姐恋——缘分中的心理学分析

作者:魏文琳   2022-07-08   1312次阅读   2个赞

弟姐恋的心理分析 

 

弟姐恋和姐弟恋本质上为同一种爱情类型,即恋爱双方男小女大,通常在5岁上下,如同姐弟一般。为了便于区分男女双方在恋爱中心理需求的差异,侧重于“弟”的一方,故此提出“弟姐恋”的概念。 

 

姐弟恋的核心是母爱需求的满足。那么,弟姐恋的核心则可谓是“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心理学认为,恋母情结可以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其中原发性恋母情结(或曰第一恋母情结)在青春期前的男孩中普遍存在。男孩子因与父亲同性,在生活中学习和模仿父亲,共同竞争母亲的关注,逐渐形成“恋母仿父”的心理。

 

进入青春期后,继发性恋母情结(或曰第二恋母情结)出现,恋母情结的对象不再是亲生母亲,而是转换成母亲的替代者。由此,任何一位年长自己的成熟女性,都有可能成为男性的依恋对象。 

 

弟姐恋是继发性恋母情结的表现,它使得男性在恋爱中很难对同龄女性发生兴趣,也十分抗拒年同龄女性的幼稚感。换言之,继发性恋母情结会使男性在潜意识中把情爱等同于母爱,把对母爱的期盼转向其他女性,并在择偶时本能地将“姐姐”与母亲相比,享受母爱的呵护感。 

 

在世人的眼中,弟姐恋往往带有某些世俗的功利色彩,如贪图女性的钱财、声名等。其实,弟姐恋的本质是安全感、依赖感的满足,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而这种满足往往是相互的,互补的。所以,对于真爱中的弟姐恋,人们只有抛弃这种俗世偏见,才能认清弟姐恋是因何而萌发的。 

  

肖邦从桑夫人那里得到了什么? 

 

0ed6732b0bbcf4a40df7863ad68a76a5.jpg

 

波兰著名音乐家肖邦(1810-1849)与桑夫人是典型的弟姐恋。肖邦在1830年移居巴黎,在沙龙里遇到了乔治.桑夫人。她大肖邦6岁,有两个孩子,刚与诗人缪塞分手。

 

桑夫人相貌平常,身材矮小,性情急躁,颇有一股男子气概。肖邦与桑夫人并非一见钟情,肖邦甚至曾对朋友说“那个乔治·桑是一个令人讨厌的女人,我不知道她是否真的是女人,我非常怀疑这件事”。但没过多久,肖邦就与桑夫人热恋起来,同居在一起,到了如胶似漆的地步。 

 

爱情的力量使肖邦的活力大增,也迎来了他创作上的全盛时期。他们共同生活了九年,肖邦曾为桑夫人创作了《雨滴前奏曲》。遗憾的是,病魔逐渐吞噬了肖邦的健康,他无法再与生气勃勃的桑夫人共同生活下去,最终选择了分手。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肖邦还一再说:“我真想见她一面啊。”那么,是什么力量使肖邦对桑夫人爱得无怨无悔?他又在桑夫人那里得到了什么满足? 

 

首先,肖邦得到了关怀的满足。肖邦虽是个男子,却有许多女性的气质,如身体纤细,体质柔弱,忧郁伤感,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肯定等。虽然他的音乐天分曾使他备受女人的青睐与崇拜,但他却有过两次痛苦的失恋经历。肖邦移居到巴黎,希望能开创出一片新天地来,可冷酷的现实令他无法一时施展抱负。

 

肖邦感到自己的创作力在衰退,情感在渐渐地枯竭,急需有人赏识他,激励她。而此时与桑夫人相遇相爱,肖邦干涸已久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慰籍。桑夫人不仅给了肖邦爱情的温暖,也给了他无微不至的关怀,这是肖邦一生少有的幸福体验。 

 

其次,肖邦得到了自信的满足。肖邦虽在华沙声名远播,被认为是“非凡才能的音乐天才”,而到了巴黎之后,他曾长时间默默无闻。巨大的落差感使得肖邦异常失落,而桑夫人不仅是个社交能手,更是法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雨果语)。

 

她给肖邦创造了不少的亮相机会,使得肖邦的卓越才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也使肖邦的自信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并达到了自己艺术境界的新高峰。

 

123c3cb9e3383eb1422f525adf897bd1.jpg

 

再次,肖邦得到了活力的满足。在与桑夫人结识之前,肖邦的生活是十分孤寂、沉闷的,这不仅使肖邦难以发挥自己的才情,也使他的情绪焦躁不安。而与桑夫人结识之后,肖邦焕发了自己的艺术青春,过去的神情恍惚、忧郁伤感一扫而空。他的手指中又注入了艺术的生命力。 

 

最后,肖邦得到了依赖感的满足。桑夫人虽然是一个女性,却有不少男性的特征。她蔑视传统,喜欢饮烈酒,抽雪茄,欢男装,骂起人来满口粗言秽语。在她面前,肖邦倒像是一个柔弱纤细的女性,或是一个听话的小弟弟,顺从着桑夫人的指令。由此,肖邦从强势豪放的桑夫人那里得到了依赖感和安全感的满足。而这男子气的女人气质正是对个女人气的男人性格的最好补充。 

 

肖邦有些男人女像,可桑夫人的气质却十分男性化。 

  

肖邦弟姐恋的心理分析

 

就心理学而言,肖邦的弟姐恋表面上是在需求活力与关怀,需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实际上也存在着其自身的未完成情结的作用。 

 

著名心理学家伯尔尼认为, 每个人的人格中有三种成分:

 

父母似自我、成人似自我、儿童似自我。有些男子, 由于从小备受父母的宠爱, 其人格中儿童似自我的成分则可能尤为强烈。这通常表现为希望得到母亲似、姐姐似的关怀爱护, 希望在年长女性面前充当乖孩子的角色。但另一方面,儿童似自我也会使人变得十分矛盾,冲动,任性。 

 

就肖邦的成长经历而言,他出身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位贵族家庭的教师,母亲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且弹得一手好琴的女性。

 

肖邦自小就是一个敏感细腻、多愁善感的孩子。当年母亲和姐姐露易丝在平台钢琴前演奏舞曲时,肖邦会因听到乐声中的纯静而潸然落泪。从小开始,肖邦就是妈妈的乖孩子,喜欢做讨妈妈和姐姐欢心的事情。他体察入微,善解人意,稍微长大后,颇喜欢与女孩搭讪,这曾令他的父亲十分烦心。 

 

肖邦爱上的第一个女人叫康斯坦奇娅,她是肖邦华沙音乐学院的同学,都是19岁。但第二年,肖邦离开了波兰,这段爱情无疾而终。肖邦爱上的第二个女人叫玛利娅,她比肖邦小9岁,两人在一起时总是闹矛盾,再加上女方的家世是贵族,门不当户不对,所以没多久也分手了。这两段爱情都不曾令肖邦找到自我,因为肖邦在他们面前扮演的爱情角色不明确。

 

而与桑夫人相恋,肖邦才找到了自己,因为他需要在爱情中继续扮演好乖孩子的角色,并享受母爱给他带来的温暖。

 

这,便是肖邦的爱情心理。 

 

弟姐恋的群体心理分析 

 

弟姐恋作为一种稳定的恋爱、婚姻关系,一般会具有下列的心理特点:

 

第一、“弟弟”十分享受做乖孩子的感受,并在潜意识中把恋人当作自己的母亲,努力加以取悦、表现,甚至是绝对的顺从; 

 

第二、“弟弟”十分崇拜“姐姐”的成熟感和权威感,享受对“姐姐”的物质与精神依赖和顺从,并乐此不倦; 

 

第三、“弟弟”十分抗拒恋爱关系中女性的弱势,不喜欢与比自己年轻许多的女性深度交往,这样会令他在交往中极度缺乏安全感与成就感。 

 

第四、“弟弟”的人格中有某些突出的矛盾性,在潜意识中不断追逐其释放与补偿。 

 

肖邦当年为了进入上流社会,不得不小心地装扮自己,去为那些贵族尤其是贵妇人演奏。他曾说过:“巴黎这里有最辉煌的奢侈、有最下等的卑污、有最伟大的慈悲、有最大罪恶;每一个行动和言语和花柳有关;喊声、叫嚣、隆隆声和污秽多到不可想像的程度,使你在这个天堂里茫然不知所措......”

 

这种矛盾心态,不仅是肖邦对巴黎上流社会的内心呐喊,也是肖邦在弟姐恋中内心挣扎的投射。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2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