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严守规矩的内心深处,是否有个缺乏安全感的孩子?

作者:徐姗姗   2022-10-08   1034次阅读   0个赞

古人言,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我们成长的围栏,是我们从小受到教育的守则。

 

规矩可以帮助我们规避危险,然而过度守规矩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可能产生一些社会适应问题,我们严守规矩的内心深处,是否有个缺乏安全感的孩子?

 

以下是来自刚刚成年的小雨的自述:

 

小时候的我守规矩到了“愚”的程度,觉得自己始终打不开内心的锁,也不明白当初为什么要给自己上锁,以至于如今嫉妒影响正常生活,但是待在锁后面还是觉得很有安全感……

 

上学的时候觉得除了课堂回答问题,其他时候说话都是错的,因为老师管纪律的时候总是让我们“别说话!”,于是后来自己成了别人眼里的哑巴。

 

曾经为了光盘行动,强迫自己吃下了平时饭量两倍的饭(当时自己的饭量特别小),把自己吃进了医院。

 

为了证明自己不会早恋,上学的时候可以疏远男生,扎进女生堆里寻求安全感,现在的自己无法正常与男生交流,交往取向甚至还被人误会。自己曾经尝试过跟男生交流,可都是没说几句话就会莫名地暴躁。

 

以前觉得喜欢化妆打扮的学生都是坏学生,平时穿得稍微精美一点都会觉得无法出门,不敢套头怕被别人看见,觉得打扮得越土就越舒服。现在本应该学化妆了,可我看见化妆品就很暴躁,甚至想掀了化妆品柜台……

 

这样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

 

小雨觉得自己内心像是有一把琐禁锢了自己,不明白小时候的自己为什么要处处给自己上锁,过度地守规矩。

 

以前小小的小雨,之所以过于守规矩,是在她内心深处,守了规矩之后可以感到安全,只要不出头、不冒进、不突出、随大流,这样就可以让自己感到安全,否则就会恐慌无措。

 

01、追求安全感,是我们一个重要而基础的心理需求。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层次的心理需要,安全的需要是仅次于生理之需要的第二层级的心理需要。“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

 

可见,追求安全感,这是我们每个人内心一个重要而基础的需求。

 

同时,“需要层次理论”也认为,在多种需要未获得满足前,首先要满足迫切的需要,该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小时候的小雨之所以对严守规矩寻求安全感有所过度,内在是由于之前在生活中缺乏安全感。俗话说,缺少什么我们就会过于寻求什么。

 

缺乏安全感往往表现为感到自己对身边的事物受到威胁,觉得世界不公平或是危险的,而变得紧张、彷徨不安……

 

缺乏安全感的原因有很多,可能与小时候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环境及从小形成的依恋类型有关,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缺乏一些安全感,从而促使我们寻求各方面的补偿。

 

02、重塑自己的依恋关系,改善安全感程度及社会适应。

 

在心理学中,依恋是指抚养着与孩子之间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结。

 

心理学理论认为,婴儿在六个月之后就回到我们平常所说的第一个“分离焦虑期”,这个阶段的婴儿已经形成了对妈妈的依恋关系,当妈妈离开的时候会烦躁不安,妈妈的悉心照顾会给婴儿带来足够的安全感,而有所疏忽不周或冷落则会给婴儿带来焦虑。

 

且孩子在两岁左右逐渐形成稳定的依恋类型,并将影响孩子成年以后的社会生活适应和人际交往

 

普遍认为常见的依恋类型分为回避型、焦虑型和安全型依恋,安全型是其中最好的一种依恋,成年后社会适应和问题解决能力等会比较强,而回避型和焦虑型依恋的孩子在与抚养者的依恋关系中都存在一些问题,成年后在社会生活适应和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一定影响。

 

就如很多受到原生家庭负面影响的人,也许曾经我们的原生家庭可能会用不成熟的、不健康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当我们没有办法好好调节自己的情绪,长此以往就会变得焦虑而压抑,很难成为一个成熟而快乐的人。

 

对于如何修补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除了要去觉察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变化,去抚育自己的内在小孩,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上,我们要重新塑造自己安全的依恋关系。

 

作为儿时的我们,假如没有与父母建立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那么成年后的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发展一段积极的感情,或友情,或爱情,亦或是建立与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关系等,来重新塑造自己的安全型依恋关系。

 

选择我们认为适合自己的方式,以及适合的关系类型,去学会经营我们的家庭和社会关系,帮助自己独立探寻生活的意义,这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

 

03、认识并助推自我的道德心理发展阶段。

 

有些人总是谈道德色变,但我们的社会心理适应离不开道德观发展程度。

 

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分别是

 

(1)前习俗水平。

 

(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认为凡取悦别人、满足他人愿望的行为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认为尊重权威、维护社会秩序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的。

 

(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认为道德法则是一种社会契约,可以改变;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认为个人依据自己选定的道德原则去做就是正确的。

 

每个人的道德心理发展都会经历这几个阶段,由于个人成长环境和经历不同,道德发展程度就会有所差异。

 

小雨的过于守规矩,在道德发展阶段上属于习俗水平阶段,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好孩子“定向阶段,我们期望做别人眼中的好孩子,而过于坚守别人眼中的规则。

 

心理学理论认为,个体内在的心理发展阶段停滞或者某个阶段过于突出,是因为我们曾经的特殊经历事件,及我们对这些环境和事件的看法导致。

 

因此,认识到自己内在道德心理发展特点,并有意识地让自己向后习俗水平发展,可以帮助自己度过之前的阶段。

 

心理咨询理论认为,我们在自知之后才有真正的自由,自由将带我们走向幸福和快乐之路,自由带我们找到内心的安定。

 

希望小雨和我们每个人,都能通过进一步梳理自己的内心感受,减少内心的消耗,减轻内心的枷锁,能接纳和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不再否定和畏惧自己的感受。

 

童年的经历都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事实,如何看待和完善自己则是我们现在要改变和努力的事情,每个人的一生也许都是一地鸡毛,但这兴许才是生命的本真。

 

我们都要面对自己生命中的荆棘,而走过荆棘,我们会看到迎接自己的是灿烂的花海。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0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