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陪孩子走过青春期(三)

作者:章晓婷   2022-11-09   990次阅读   0个赞

通过上节课的讲解,我想您一定深知家长学习和成长的必要性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是不可替代的,家长的陪伴对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那我们怎么才能很有自信,很有力量、很有效地去教育孩子呢?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的就是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特点是不同的,所需的心理营养也不一样,比如说很小的孩子,她需要的是父母全心全意的陪伴,青少年时期的孩子,需要你尊重他的想法和观点,去探讨一些人生问题等等。今天就让我们来看一看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所需要的心理营养。

 

只有了解了这些,父母才能在合适的时机给予孩子所需的心理营养,孩子已经到青春期的家长们,您可能已经吃尽了当年养育不当之苦,有的家长说,都过去了,说啥都晚了,其实不然,我们只有知道了孩子问题出在哪个阶段,孩子的心理缺什么营养,我们才可以很好的回补。我们一般把孩子的成长分为四个阶段,0到3岁,3到6岁,6到12岁,还有12到18岁,18岁以后呢,就是成人阶段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12到18岁,也就是青春期阶段,是他由童年过渡到成年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我们说,前一个阶段出现的问题都可以在后一阶段得到弥补,但如果孩子已经18岁了,那可能就将是永远错过了。所以在座的各位,我们一定要抓住这最后的一个时期,将前面的心理营养没补足的部分呢,做一个最后的回补。否则,孩子可能就会在他今后的社会生活或是家庭生活中不停地去折腾,去呈现他小时候的那些创伤和不足,我们家长那个时候可能真的就是无能为力了。

 

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个人如果有心理创伤,越小的时候出现的心理创伤越难治愈,比如进了精神病院的那些人,一般他的心理创伤都发生在六岁之前,从这个角度想,孩子六岁之前的生活对他的一生至关重要,我们有一句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言外之意,就是说孩子的基本行为模式,在七岁之前就已经奠定了。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是最需要父母的,当孩子需要你的时候,你要及时的提供温暖可靠的帮助,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和独立能力。

 

举个例子,如果您的孩子在外面被打了,你会怎么说呢?怎么给他提供温暖可靠的帮助?这里给大家三个词,叫做倾听,陪伴和安慰,比如说我看到你很伤心的样子,你能说说究竟发生了什么吗?在孩子遇到事情的时候,你要陪在孩子身边安慰他,但是很多家长呢,通常是这两种情况:第一,就说他怎么打你,你就怎么打回去,你怎么这么怂呢?第二,说让你不跟他玩儿吧,你非得跟他玩儿,他不打你打谁呀?或者说你不招惹他,他能打你吗?刚才我举的这两个例子都不是温暖而可靠的帮助,是反面教材。

 

现在我们具体来看一下,孩子零到一岁半是母子共生期,这时候,孩子要完成的主重要的任务就是建立安全感。这一时期,宝宝是完全依附妈妈的,他以为他跟妈妈仍然像在妈妈肚子里一样母子一体,他觉得妈妈就是他,他就是妈妈。到了七到九个月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开始认生,这是孩子感觉到我和妈妈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

 

到了认生期的孩子呢,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孩子特别的粘人,他需要妈妈全天的去陪伴他,这个时候不喜欢与人交往,而且呢,还想要主动攻击攻击别人,这是因为此时的孩子安全感不够,内心恐惧所以本能的做出的自我保护的行为。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在路上碰见冲你汪汪大叫的小狗,你就会本能的跺一下脚,这时你有没有注意到小狗就会向后撤一下,然后再向前攻击,或者是向后撤一下看主人就在他身边,使劲儿地冲着你汪汪大叫,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小狗没有安全感的表现。所以这个阶段的父母要对孩子无条件的接纳,满足孩子的需求,这样孩子才会有安全感。

 

一岁半到三岁,这个时期叫做探索期,孩子在全方位的探索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而且在这个时期,孩子的语言能力判断能力、思考能力、交际能力、创造能力和选择能力很多都是在探索期完成的,而孩子的探索很多时候呢,都会被家长阻碍。比如说孩子玩水的时候,玩沙的时候,涂鸦的时候,跟小朋友一起玩儿的时候,很多时候都会受到家长的阻挠。

 

那会造成什么影响呢?第一个就是注意力被破坏,我们看到太多的孩子现在是人在教室,心在操场,心不在焉,他的注意力严重的被破坏了,实际上我们说为什么孩子心不在焉,因为他没有强烈的学好知识的动机,那这个动机一定要是孩子自己的,而不是别人让他去学。

 

那我们再进一步探讨一下,孩子为什么没有强烈的要学会的动机?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商场都会有一些小孩子玩儿的区域,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也会带孩子去玩。有一次,我看见一个小女孩在画沙画,他的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呢,都在他的身边,一会儿妈妈说,你看那个小姐姐画的多好呀,一会儿奶奶说,你看你这块儿应该涂个什么颜色会更好看,一会儿爸爸说,你涂完这个,你画个那个吧,那个多好啊,或者说,你一会儿玩儿别的吧。也就是说,在孩子画画的过程中,所有的人都在不停的打断他的思路,那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这个孩子,他在专注的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停的被打断,他还有兴趣把这件事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意愿非常积极主动的去完成吗?让我们倒过来想想,您如果正在做一件很感兴趣的事,周围有五六个人不停地打断你,告诉你这事儿应该这么做,您还愿意继续吗?久而久之,如果每件事儿都是这样的一个状态,家长都处在一个为孩子好,然后不停的打断孩子的状态,那这个孩子可能就会变得很无趣,他觉得做什么事儿都没有意思,他也很难专注的去做一件事儿了。

 

第二点就是探索能力被严重的破坏了,孩子可能会觉得,反正我什么都做不好,那妈妈你说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你说怎样做那就怎样做吧。那这样的孩子,他将来很难去融入到社会生活里,因为他做任何事情都要去看妈妈的脸色,妈妈允许他怎么做他下一步才知道该怎么做,其实这样的孩子是没有自我的,也是非常可悲的,而且这样的孩子,他的脸上永远都不会有笑容,而是一脸的茫然,一个人只有亲身的去经历、去感受、去体验,他才会真正的去成长,而机械的去执行老师或家长的命令,那永远都是别人的东西,不是他自己的。

 

第三点就是孩子的选择能力被严重的破坏了,我们经常会听到我们问孩子,你今天吃什么,你今天穿什么你热不热,你冷不冷,你饿不饿?孩子就会说不知道,或者说随便,实际上这个就是他对自己的冷热饥饿,这些都没有感知,穿什么呢也没感觉。为什么,因为一直都是你拿给他什么他就穿什么,你拿给他什么用他就用什么。是您在替代孩子去感知这个世界,结果就是孩子没有了任何的感觉,所以当你问他的时候,他就会说,我不知道,随便怎么样都行,毫无选择和决策的能力。

 

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孩子刚刚学走路,经常会摔倒。那面对孩子走路摔倒,您会怎么做?大概会有这么几种情况,第一种,家长看见孩子摔倒了,说勇敢一点,自己站起来!这样被父母冷漠对待。孩子以后就不会去帮助别人,他的感觉就是我有任何困难都必须自己去面对,没有人会帮我。他长大后,就既不会帮别人,也不会去求助,也不会去利用资源。第二种家长,可能就会非常心疼的马上把孩子抱起来哄孩子,让孩子不哭。

 

此时孩子在不需要帮助的时候,你去帮助,这就叫替代,以后他自己的事儿就不用去想啦,他觉得爸爸妈妈都会给他搞定,这就成为了咱们说的巨婴,长到多大都觉得有任何事都有爸爸妈妈来给处理,自己没有任何的能力。第三种家长,比如说孩子摔倒了以后磕在桌角上啦,就打桌子,这个桌子你为什么磕我们宝宝呀?揍他!然后孩子就会象征性地打几下桌子,说让你碰我,我揍你!这样的孩子一辈子也学不会为自己负责,他遇到任何困难之后,都会去外归因,都是你们害的,都怪你才把我给弄成这样的。没有责任心,他就很难有行动力。

 

那第四种呢,就是我们比较提倡的一种方式,就是当孩子摔倒的时候,当我们确认这个孩子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伸出一只手,意思就是我可以支持你,那你需不需要我支持,那是你来决定的。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会在出现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时,去寻求帮助。家长给他一个选择的机会,他就会觉得我的命运掌握在我的手里。这样的孩子内心有安全感,就敢于做自我探索敢于尝试,敢于为自己负责。

 

孩子在三到四岁呢,是自我认同期,四到六岁是竞争期,在三到四岁这一阶段呢,孩子会模仿各种各样的角色做角色认同,比较喜欢玩儿角色扮演、过家家这样的游戏。这个时期父母一定要经常去肯定和认同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我是有力量的,这样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举个例子啊,有个小孩儿呢,在她三岁多的时候,妈妈给他换了个幼儿园,认识了很多陌生的小朋友,还有很多习惯和规矩可能都不太清晰,这个时候如果要是自信建立好的孩子,他就会觉得那不是因为他不好,别人会做很多事儿,他不会,别人之所以会做,是因为他们经常在做,我呢,刚来,只要我学,我一定也能学会,可是如果自信建立不好的孩子就会比较自卑,他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呢,就会感到别人怎么都会呀,他不会,他就觉得他比别人差很多。在这个阶段呢,如果这个孩子自我认同不足,他就无法自我定位,他总是看到别人比自己强,所以他总是要去看别人的脸色。

 

四到六岁是竞争期,这个时期的孩子特别喜欢玩儿,挑战竞争想要有赢的感觉,看动画片儿呢,也都是看奥特曼打怪兽之类的,自己永远是英雄,觉得自己特别有力量,这时呢,你就陪他玩儿,让他赢,比你给他买再多的物质上的东西都重要,他就是要那个赢的感觉。如果这个阶段输多赢少长大了呢,这个孩子就害怕竞争,不敢竞争,比如有一些好的机会,需要考试或竞争得到。这类孩子虽然自己很想抓住机会,可是他很害怕失败,觉得赢的那个人呢,永远不会是自己,最终可能连去竞争的勇气都没有,而主动放弃了机会。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家长要多陪伴孩子,同时给他创造很多竞争的机会,给他创造赢的感觉。而不是在这种在这个阶段呢,一味的去打击孩子,如果孩子在自我认同期和竞争期,他感觉他自己是可以的,那他以后就不会害怕挫折,小时候经常赢的孩子呢,他也不在乎一两次的失败。

 

他也不再会因为想赢怕输而不敢去探索,他就可以非常专心的去做事情,因为得失对他来说,输赢对他来说不重要。

 

我们会发现,在六岁之前,孩子接触的最多的人还是父母,最主要的关系呢,就是和爸爸妈妈的关系,他有一个感觉,就是六岁之前父母对我都很好,那理所当然,我在接触到别人,别人也会对我很好,这个时候呢,父母可能就会有一个担心,觉得我们家孩子如果出门儿以后他不会自我保护,这是很危险的一件事儿啊。是这样的,在6到12岁的时候,在他真正走出家门,跟更多的人去接触和交往的时候,家长的一个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教会孩子与人交往,这个时候孩子有了自己的人际关系,觉得我对别人好,别人就应该对我好,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他也会有挫败,可能会发现并不是这样的,并不是像在家里一样,我不管怎么样对父母,父母都会对我好。

 

我们在小学阶段经常会看到孩子拉帮结伙形成小团体,他会孤立别人,也会被别人孤立,那这实际上呢,都是孩子在学习,怎样与人交往,怎么样才能获得更多的伙伴?那我们家长这个时候能做的就是跟孩子在一起,让他跟更多的小朋友们一起玩儿,有父母在孩子有安全感就更敢于主动尝试与他人交往。

 

我们经常看见在大操场上,妈妈和爸爸带着孩子,然后大人们聚一堆儿,让孩子们自己玩儿,如果孩子之间出现纠纷呢,就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其实这个做法本身没有错,但是当孩子还不太会处理这些问题,不太会与人交往的时候呢,真的是需要大人去关注和引导的,我经常遇到这样的孩子,他不会与人建立关系,他与人建立关系的方式呢,就是去触碰别人,或者去打别人一下,他可能是因为喜欢就去碰别人一下,可是别人觉得被侵犯了,所以总是不欢而散,久而久之,这个孩子还会被其他孩子孤立。

 

有一部分亲子关系不好的孩子,他不会把被孤立的困境告诉你,为什么呢?第一个原因可能是父母要求的比较严,他怕说了以后得不到支持反倒会挨训,还有一种呢,就是父母从来不跟孩子谈感受,所以他的感受即便是说了,父母也不会关注,所以他觉得也没有必要去说。这个时候呢我们就很难去支持到孩子,所以我们讲6到12岁的时候,我们要跟孩子搞好关系,你跟他的这个关系实际上也是为他进一步跟更多人建立关系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接下来,12到18岁呢,是亲密期,青春期萌动,孩子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异性,尝试探索亲密关系,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呢,就是完成同一性,也就是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里去?解决这样的一个人生方向性的问题,这个实际上是一个孩子的心理独立期,在3到6岁的时候是一个身体的独立期,在这个阶段呢,孩子主要发展出来的品质呢,就是诚实的品质,当一个人能够很清晰的知道并且接纳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他就可以很坦然的去面对这个世界上其他的是非评判了。

 

那么什么是诚实呢?如果一个人能够很坦诚的把自己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这个实际上就是一个诚实的品质,为什么很多人不敢把真实的一面呈现给别人呢?是因为他自己不确定自己是什么样子的,或者说他自己不接纳自己这个样子。

 

小结:0-1.5 母子共生期,觉得世界是有希望的安全的值得信任的。

1.5-3探索期,我是有选择的,我可以决定去做想做的事情

3-4 自我认同期 ,我是值得的有价值的,我能行

4-6竞争期,我是可以专注做事,自己定目标主动完成的

6-12 关心期 努力做事表现出勤奋的品质,能力有大的提升

12-18 亲密期 开始探索自我,探索亲密关系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0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