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看见“真实”的孩子,温暖他的生命

作者:杜秀婷   2018-11-08   3315次阅读   3个赞

       看到这样一个标题,你可能会想:难道我看到的是“假”孩子吗?
  我想说,起码你看到的不是真实的,完整的孩子,你只看到了孩子的外表和行为,你可能真的从来不曾认识过更真实的他。我们很容易通过孩子的行为和外在表现来判定他是怎样一个人,然后给孩子贴上你所认为的标签,但其实这些都不完全是他,外在行为只占据孩子这个人极其微小的一部分。
  SO对于父母来说,看到孩子【这个人】比看到【行为】更重要!一个人除了【外在】行为和表现外,还有他【内在冰山】的复杂过程,【冰山】提醒我们看到【整个人】,除了外在的【行为】外,还有内在的【感受】、【观点】、【期待】、【渴望】、【生命力】的部分。
  父母需要学会把【人】和【问题】区分开,人本身是好的,出现问题的只是外在的行为。那我们透过孩子的行为/问题、情绪感受等可以了解孩子内在发生了什么,他在透过行为问题告诉你什么?你如何去满足他内在的需求帮助他获得内心力量?如果父母跟孩子只是在外在行为层面纠缠,纠正,通常治标不治本,甚至会导致恶性循环。如果父母从生命力的层面与孩子建立关系,理解他生命遇到困难时内在一切的发生,我们可以学习在不同的层面与孩子互动,满足他们内心深处的需要,帮助他们获得内在的力量,并跟他们一起去面对目前的困难和问题,给予他们支持和引导。从生命更本质的层面影响孩子,才是解决之道。

 

83b29efa99708a3887dee7d3fb082e21.png

 

 

     【自我:我是/生命力】
  每一个孩子出生时,他的生命力是很饱满的,就像一粒种子一样,本已具足,这个生命核心的部分蕴藏着很多的内在资源和发展的可能性。这是一个人内在本质和核心的部分。它也代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有价值的,这是一个人内在力量的源泉。
  而孩子这个生命在成长的过程中被浇灌了什么会形成他的【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感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他的外在行为,他如何看自己,如何看他人,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以及他内在的体验是绽放的还是收缩的,积极充满希望的,还是萎缩失落的。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价值】代表100分,那么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以及孩子从周围环境中接受到的信息都决定了他的【自我价值感】可以达到多少分,那他以后就会在这个基础上去面对他生活中的一切。
  如果【自我价值】代表一个人实际的身高,【自我价值感】高,他可以自由绽放的向前行走,实现他本身的价值,一切外在的成功只是一种自然的呈现。但如果他【自我价值感】比较低,他就可能是蹲着、挣扎着、甚至爬着过生活,那他即便外在看起来是成功的,可能内在也是充满了冲突的,甚至根本连活着本身就很不容易。
  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有【高自我价值感】,就需要满足他内在深层的渴望,这就像给种子该有的土壤,阳光,水分一样,从什么最深的地方给予他充分的营养,给他可生长发育的环境,激发孩子内在深层的动力,帮助他获得内心向上的力量。而不是仅仅是从外在的行为去纠正和评判,打压着他,推动着他去成为你想要的样子。
  【渴望】
  我们可以通过满足孩子内在的【渴望】来帮助他获得自己内在的力量,与自己的生命力联结,以拥有【高自我价值感】。这样他的生命就会自然而然的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最终枝繁叶茂,开花结果。他会对自己很满意,享受生活的美好。
  每个人的内在的渴望都是相同的,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都有同样的内在需求,每个人都渴望爱与被爱、安全感、尊重、认可、肯定、价值、关系、被看见、被听见。
  当孩子感觉到自己是有价值的,重要的,值得的,他就可以自由的发展自己的优势,有信心克服遇到的一切困难,有勇气探索各种可能性,他可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并随时可以自由的重新选择。他会获得【成长】的能量,体验到【爱】【满足感】【价值感】,他的内心充满了力量。
  当孩子的内在渴望从小就不能被满足到,总是被忽视,被否定,就会通过各种不良的方式不断的寻求内在的满足,想要被父母关注到,想要获得父母的爱,想要获得肯定,尊重,他需要想各种办法希望跟父母亲近,希望跟周围的人亲近,他要通过各种“作”好像自己才存在。内心就会产生很多的冲突。他体内只是【消耗】的能量,体验到【恐惧】【匮乏感】【自我否定】,他的内心充满了挣扎和冲突。
  冰山的【生命力】【渴望】这两个层面普世皆同,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上面的部分根据个人经历不同,会有很多的个人化的差异。冰山越底层的部分对人的影响越是深远,也最代表一个人最本质的部分。
  【期待】
  期待是根据渴望而来的,因人而异。每个也因经历不同,而产生很多不同的期待。比如每一个小孩都渴望被爱,但小孩如何知道自己被爱,却是各不相同的。比如你渴望认可,但别人做什么,如何做你才能体验到认可,是各不相同的。如果你从小被忽视,你可能很期待被父母看到、听到。如果你从小被控制,你可能就很期待自由。
  1.你作为父母,会对自己有期待。你可能希望给他你曾经没有获得的一切,你可能觉得自己有必要方方面面都给予孩子指导,反而过于严厉控制;你曾经受了很多委屈,你可能希望给孩子更多的体谅,自己可以平和稳定,但每每情绪爆发后只能自责内疚;你可能希望自己是个成功的好妈妈,以证明自己的价值,获得别人的认可。你可能希望自己可以处理好各种关系,拥有和谐的家庭和人际关系。……
  2.你作为父母,会对孩子有期待。你可能曾因为错失某些机会,没有达成人生理想,所以你要求孩子来帮你实现。你可能希望孩子听话,管理好自己的一切事物,这样他才是好孩子……
  你希望他是什么样子?你期待中的孩子,是为满足你自己,还是真的在表达对孩子的爱和支持?你的期待会成为你的指引还是会成为你对孩子的控制?
  3.别人对你的期待。比如你的丈夫/妻子/家人/朋友对你的期待可能影响你对孩子的态度,比如孩子期待你如何对待他,与他相处。
  不论是你对自己的期待,还是孩子对你的期待都是为了满足内在深层的【渴望】,那么很多时候父母需要思考,满足我的渴望还有什么其他的方式,比如你想要被认可,那你还可以如何认可自己?你想要爱,那你还可以如何爱自己以及表达爱?
  我们需要接纳自己的期待,处理自己“为满足的期待”,保留现在可实现的期待,放下不符合现实的期待,而不是紧抓着未满足期待,指责抱怨别人没有实现我的期待,把自己放在受害者角色里。我们的期待需要我们自己来负责,而不是要求别人必须满足我们的期待。
  【观点】
  基于过去和现在的经验形成了我们的观点,信念和价值观,我们为人处世的规则以及对人事物的解读。也是我们对自己讲述的故事,我们头脑里的自我对话。我们对外在发生事件的解读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想法、情绪感受和自我价值感。我们会通过过去的学习来理解不同的角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孩子会通过父母对他的态度,对他的评价来理解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父母总是否定孩子,他会解释为自己不够好,没有价值,不值得被爱。比如父母总是吵架,孩子可能会解读是自己的错,冲突是不好的。比如周围人对他不友好,他会解读世界是不安全的……
  孩子会通过与父母和周围人的互动来理解很多的规则,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面对不同的人我如何与他相处,我是应该主动还是被动,我是应该服从还是主导,人应该是付出还是索取,关系应该维持和谐还是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
  我们头脑里面有很多的念头和规则,指导我们去解读这个世界,我们的心情、期待、行为都会随着念头的改变而改变。当一个人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你如何解读会直接勾起你过去的经验和体验,下一个结论,影响到你当下的状态和回应。我们说每个人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每个人都是一幕剧,自己在这幕剧里面自编自导自演,只是以前我们没有觉察,一直让这幕剧自动演绎下去,现在我们有机会去改变,去看看自己都有些什么样的价值观,哪些是适合的,哪些已经不再适合,我们可以有什么样的调整。你自己人生的故事如何演,由你来决定。
  【感受】
  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非常丰富的感受,我们会开心,快乐,喜悦,满足,我们也会有愤怒,焦虑,担心,害怕,沮丧,失望,伤心,难过。
  感受就像一个温度计,可以探索和验证我们当下自我价值感是高的还是低的,满足的还是不满足的,当自我价值感低,不满足的时候,我们内心会有很多的冲突,我们就会很痛苦。这个时候我们去检查我们的想法,如果你认为自己不够好,不配得,没有价值,你认为孩子应该听你的,你认为都是孩子的错,他应该满足你对他的期待,你也可能认为都是自己的错,你认为有情绪是不好的,你不允许自己/孩子有情绪。这些想法会引起你各种各样的情绪。会影响你对孩子的接纳程度。
  【感受的感受】
  当你体验到一个初级情绪后,比如愤怒、悲伤,我们会根据自己学到的规条来判定自己是否可以接纳和感受这个情绪,如果你认为愤怒悲伤是不好的,你就会压抑这些感受,当自己有这些感受的时候,你可能也会认为自己太脆弱太矫情,就会出现挫败感,羞愧感,你会自责等,就会产生感受的感受,就像一种复合情绪。
  感受的感受是觉得自己不够好,不接纳自己的感受,进而压抑和否认感受,我们就会有内在冲突,衍生出更多的负面情绪。比如当有人对我们不友好,突破了我们的内在的界限,我们会生气,但如果这个人对我们很重要,我们害怕失去他的爱和认可,或者我们认为关系必须保持和谐,不能有冲突,我们会选择压抑生气或者假装它不存在,就像我们清理房间时把垃圾扫到了地毯下面,它依然存在,而且会越积累越多,最终影响自己整体的状态以及跟别人的关系。
  如果我们不接纳孩子的情绪,孩子就会体验到自己不够好,自己是无能的,面对任何问题都是无力的,内在一致处于纠结挣扎的消耗中,他就不能专注于发展他自己,因为他的注意力和精力都放在怎么消灭自己里面的这些不舒服的情绪。父母要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帮助他接纳自己的情绪,学会释放情绪,给予他平和而稳定的支持。
  【应对姿态】
  在人际互动中,我们要关注自己、他人、情景三个因素,如果我们可以兼顾三个因素,体验到高自我价值感,并与人恰当的接触,我们内在处于和谐的一致的状态,随时保持觉察,有选择的做出适当的回应。
  当一个人处于压力状态下,体验到低自我价值感时,身心都会拉起警报,去隐藏和防卫自己。我们会及时的做出应激反应以维护自己的自尊和价值感,让自己感觉更安全。这个时候会根据以往学习来的经验自动化反应,缺少对自己,他人和情景的觉察,导致忽略其中的某个或某几个因素来保护自己,我们会采用指责、讨好、超理智、打岔的应对姿态。
  这种不一致的自动化反应就像“自动驾驶”一样,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以“自动驾驶”的模式度过的,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经常不假思索、自动化的做出反应。当孩子挑战我们的时候,我们就会愤怒、悲伤或者焦虑,不同的父母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跟孩子互动。有的可能会大发雷霆,指责孩子的不端行为;有的父母会选择讲道理(超理智),强硬要求孩子改变;有些父母可能会讨好孩子,觉得自己作为父母很多地方做的不够好;有些父母可能会忽视孩子(打岔),我眼不见心不烦,根本就不理你。当然有些父母会在不同的应对姿态中跳跃,我先指责,然后讲道理,还不听我就不管了。但一般我们都会用其中某一种方式跟大部分人互动,这个方式是我们最熟悉的,从小到大学习和发展来的,但并不适合所有情况与所有人互动。
  【行为】
  行为位于冰山的顶端,常常是别人唯一能看见的部分,我们外在表现是微笑,但并不能完全代表我内在真实的状态,我可能真的很开心,很满足,也可能微笑只是我的一种伪装和面具,我内在其实已经耗竭,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父母不能理解孩子,一直都好好的,最后却选择了一种毁灭性的行为。
  大部分父母总是盯着孩子的行为表现,一直用力在孩子的行为上做工作,也只注重行为结果。我们希望孩子学习好,人际关系好,有特长懂礼貌,希望孩子外在的成功,但却忽略了孩子内在真实的体验。我们总是认为等你将来成功了就一定会幸福,那个时候再享受生活,但往往等孩子真的成功了,却因为一直体验着内在深深的匮乏感,好像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不足以证明自己,他已经丢失了感知幸福的能力。甚至有的孩子一直感觉内在的满足和生命的温度,早早就放弃了追求生命的高度。生命中冷冰冰的追求会扼杀一个人生活的热情。
  在孩子成长和努力的过程中请关注他的内在需要,及时给予孩子爱的陪伴,认可,支持,接纳,理解,在乎孩子内心体验,让他感受到你对他这个人本身的在乎多于他行为上的成功。人是有生命的个体,喜欢关系中有好的体验,这样的生命是有活力的,有温度的,有意义的,他才会感觉到由内而外的满足和成功。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3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