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家长们汹涌而来的焦虑!

作者:白一卉   2019-03-06   1961次阅读   3个赞

01

遇到一个事件,我们为什么会焦虑,一般有如下两种原因:1. 这事情跟我关系很大;2. 无法掌控,结果可能会不好。

 

那家长关于孩子学习最容易焦虑的三个原因呢?简单粗暴的概括一下:

 

1. 亲生的

 

2. 当下的期待,或定的目标不够合适

 

3. 害怕那个坏的后果

 

02

 

今天要跟大家聊聊后两个原因:

 

原因 2

当下对孩子的要求是不是过高

 

说到这里,肯定有家长急着反驳。我们先来一起看看,到底是什么意思。

 

来自灵魂深处的拷问:

“为什么其他同学都可以完成,就你不行?”

 

“爸爸妈妈不要求你是第一名,你只要中游就可以了。这要求已经比别的家长低了,你怎么还做不到。”

 

“你之前都能做得到,现在为什么不行?”

 

“你之前成绩可以啊,为什么不爱学了?”

 

“你(成绩)最好的时候能考到前10名,我现在对你要求就是前15名,你怎么还做不到?”

 

这些是我做训练营以来,最常听到的家长焦急又无奈的质疑。在家长质疑下,孩子更加拖沓,更加消极,更不在学习状态。而看到孩子的表现,家长则愈发焦虑。

 

听起来,父母的“投诉”有根有据,要求也确实不高,孩子做不到,感觉是TA自己不努力不配合。但实际全然是这样的吗?

 

要求低还做不到?是的,可能目前真的做不到,而且,您的要求并不低。因为,要求高低并不是按平均值来的。

 

举个例子,高晓松当年可以保送浙大,他想去杭州,他认为自己的人生要自己选择,而他妈妈要求他考清华。

 

高晓松妈妈说,你可以选西方的教育方式 —— 自己选学校,那上大学的费用也同样要你自己承担(如,美国孩子18岁已独立,大部分人自己贷款缴纳学费+勤工俭学作生活费);

 

或者按中国的教育方式,按家长的要求考清华,学费生活费家里承担。

 

高晓松最后遵照了父母的要求,超了清华录取分数线60多分。高晓松妈妈要求高吗?对我们大部分人而言,那是挺高的。但对学习力max的高晓松来说,那就是个要求。

 

 

03

 

那再看看我们孩子的情况,孩子从小到大,要学无数的事情,要做有无数件事情。不同事件,我们的孩子可能比平均值高,也可能比平均值低,比周围人做的快还好,也可能比同伴慢还差。

 

如果家长们都要求孩子所有的事情都达到平均值以上,那在平均值下面的都是谁?

 

同时,孩子学习的状态和结果都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跟TA对这个科目的敏感度,老师的授课方式和评价,自身的掌握程度,近期的成绩,周遭的肯定和鼓励等有关系。

 

在某一或多个环节出了问题,可能导致孩子目前成绩后退或者持续低迷。

 

解决困境的方法,是我们简单孩子提出要求吗?显然不是。

 

我相信很多家长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给孩子方法,不断教孩子“怎么学”,但收效甚微。我们一直在急于传授我们自认为有用的经验,一直在方法上纠结,却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抵触、逃避甚至自弃。

 

当父母焦虑的时候,传递给孩子的就是焦虑与不满,这让孩子背负更多的压力,被焦虑情绪所裹胁,TA只能拿出自己的全部力量来对抗这份压力。哪还有心思投入到我们希望的事情上呢。

 

当他人不认可、不喜欢我们,要求我们改变的时候,通常我们都会本能的抗拒这份控制。

 

如果孩子当下的情况如此,我们要做的是,等等TA,接纳TA —— 可能现在就是不行,但不要紧,爸爸妈妈陪着你。

我们可以在一个平和的氛围中提供一些供孩子参考的帮助,但不强求孩子用我们的方式。

 

 

接纳,就是认了,向现实低头,常常伴有挫败感。因为你不想认,不想承认自己的“失败”,不想承认自己也很“笨”,就是教不会TA,所以就拼命地把这份焦虑推给孩子。

接纳不容易,但却是我们降低焦虑的最优方法,也是让孩子“变好”的唯一路径。

接纳孩子的现状,不等于告诉孩子“你很差劲”,而是清晰地认清孩子当下的困难,不强求孩子达到我们的目标,给TA时间和信心,相信TA依然是那个独一无二会发光的孩子,依然有独属于TA的成功。

 

 

04

 

原因 3,是第二点的升级版

怕糟糕的后果,怕输

 

现实中,家长更多的焦虑是因为“怕输”,而不是“想赢”。想赢,更像是趋向动词,表达的是一种积极的状态,是如何能达到最终的目的,奖励驱动。

 

而怕输呢?则是焦虑的情绪状态,担心坏结果,惩罚驱动。

 

总有家长跟我说,每天战战兢兢求神拜佛孩子上课别捣蛋,可到头来又是收到老师接连的投诉,回家之后再批评孩子一顿。

 

我往往会问一句,“我们除了跟孩子说上课别说话,有没有告诉孩子,如果TA忍不住想说话,我们可以做哪些事情呢?”当我们都陷入,“这个结果是可怕的,可千万别出现”的焦虑中,就无法再用积极状态去面对困难解决问题。

 

当然,我们接纳孩子的当下,并提供可参考的方案,也许并没有什么改变。那我们就要重新审视问题本质(我真的接纳了吗?TA真的必须改变吗?)和孩子目前的困难再做具体分析,找出问题症结,对症下药,而不是陷入“太糟糕”的焦虑漩涡中。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3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