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从心理学角度解读当代中国文化自我转型方向

作者:袁小华   2019-08-02   683次阅读   0个赞

在当下的中国社会,最大的文化转型,莫过于个体、自我意识觉醒,带来的从“集体主义”、向“集体主义+个体主义”的文化转型。

一、关系与责任,是集体主义文化的典型特征

传统中国社会,以农业为主,是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

在农业社会,土地是最核心的生产力,土地无法移动,保障了一个集体的人,一辈子,甚至几辈子都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生活、劳作。

这种集体生活方式,是“集体主义文化”存续的最大保障。只有长期在“固定的集体”共同生活,每天通过见面、称呼、仪式、劳动合作,不断确认个人的集体身份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次序。

在集体主义社会,每个人都首先通过关系、角色界定自我,然后才是个人自己,关系远大于自己。同时,通过以亲情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规范个人言行。

伦理道德,虽然以亲情为基础,但是更多是责任,而不是纯粹的个人兴趣。

所以,在集体文化中,最核心的两个特征,就是关系与责任。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我们对他人的“称谓”,总是以“***的爸爸”、“***的妈妈”、“刘总”、“王经理”来称呼他人。

所有这些称谓,称呼的都是对方在关系中的身份、角色,而不是他本人。

我们对言行是否“合适”的判断,也主要看他/她是否符合所承担角色、身份的要求,而不是对方的个性。因为角色、身份是固定的,所以,我们对个性、差异、变化也的包容度也低,所以,才“枪大出头鸟”。

不像西方个人主义社会,大部分时候,均以直接称呼个人的“名字”。

名字代表的是个人,角色代表的是关系。

二、集体社会瓦解,年轻人更自由也更迷茫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向市场经济转型。产业转型升级,农业在产生结构中的比例下降,工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

工业和服务业,是以“人”、“工具”为核心产生力,将人从土地中解脱出来。

而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和户籍制度改革,让人口可以自由流动。

人口自由、频繁的流动,让传统的“集体生活”解体,我们很少在一个集体中工作、生活10年以上。

即使最稳定的家庭关系,因为年轻人“四处奔波”,也很少长期生活在一起。

独立、独处的时间多了,加上个人主义思想影响,年轻人的个体、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最直接的表现,也可能从称呼上看得出来。

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喜欢“直呼其名”,不喜欢被角色、身份绑架。很多企业里面的英文名、花名、昵称,不过是大家在还不太适应“直呼其名”的情况下,一种“巧妙”的过渡方式。

但是,个体、自我意识觉醒,是自由,也是挑战。自由,是我们有更多选择,可以坚持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不必过多在乎他人的评价和干预。

是挑战,一方面是因为自我觉醒也会带来自我探索的迷茫也困惑,集体主义虽然不太自由,但有明确的价值判断标准,不会面临那么多选择,也不用想那么多。

自由了,但是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如何选择?未来到哪里去?就都需要自己思考、自己探索,自由选择,必然伴随选择的迷茫和焦虑

此外,对于年轻人来讲,我们生活于“个体崛起”时代,却成长于“集体文化”背景,教育文化的变革,远落后于经济、生活方式的变革。

我们潜意识里有一颗“集体主义”的心,却行着“个人主义”的事,如何在文化与自我、集体与个人之间平衡,是当代年轻人需要面对的共同课程。

工作的集体因为经常变,冲突也就少,但家庭这个集体,可以在空间上分离,但在心理上,其实永远在一起。

而且家庭关系,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年轻人在家庭这个集体上,面临的主要平衡压力,就是该如何“尽孝”?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一个希望“孝顺”的心。

但是,迫于生计,或者为了远离家庭干预,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或者避免两代人一起生活,生活方式差异太大导致冲突。大多数年轻人,选择离家在外。

年轻人在外享受自由的同时,每一个离家的年轻人,内心深处,也都“饱含”对父母的内疚和自责,又无力平衡。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每一个“外出”的年轻人,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三、集体生活瓦解,老年人更自由也更空虚

对老年人来讲,年轻人离家在外,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他们也可以充分享受独处、自由的时光,不必每天为子女操心,安享老年时光。

但是,让年轻人离开父母容易,让老年人“放下”儿女,过自己的生活,却并不容易。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老年人,成长于“集体生活”时代,也主要工作于“集体生活”时代,成长经历与工作经历已经为他们的心智“塑性”,改变并不容易。

对他们来讲,为人父母的身份、角色,几乎是他们的全部,他们将自己的全部精神、情感寄托在儿女身上。

他们完全没有想到,儿女成年之后,会离自己这么远、离开时间这么长。

儿女离开之后,他们的精神、情感寄托在哪儿?他们的空虚,靠什么来填补?

很多父母,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一辈子只为儿女,现在儿女离开了,他们为什么而活?原来是养儿防老,现在儿女都不在身边,他们的“老”又由谁来养?

所以,对老年人来讲,儿女离开了,他们也解脱、自由了,但是解脱带来的空虚,也需要找东西来填补?这是老年人需要成长的课题。

四、爱与自由,是中国文化未来转型的方向

关系与责任,是集体主义社会的两大核心特征,而在个体、自我意识觉醒之后,每个人都希望基于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做“自己”,而不是基于责任和义务扮演某个“角色”。

所以,个体独立自主、自由,是未来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当代人心理困境的必然之路。

对年轻人来讲,其实没有退路,只能选择成长,通过自我探索、自我成长,让自己更成熟、更独立、更自主,成长为成熟、敢于选择、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能真正享受自由。

对于老年人来讲,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在儿女之外,找到新的情感、意义寄托,是缓解老年空虚的最现实方式,而不想办法“干预”儿女的生活,或者想办法把儿女重新拉回来。

期待儿女回来不太现实,就算一起生活,两代人的生活差异太大,很多时候,其实是空间上一起的生活,而不是生活方式上的共同生活。

年轻人想做自己,其实也希望老年人有自己的生活,老年人把自己的生活过丰富了,就是给年轻人最大的放心。

个体向独立自主、自由转型,那么关系呢?

关系需要从“责任”向“爱”转型。基于“责任”维系的关系,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讲,越来越不管用了,就像现在的85后、90后,给他们讲责任的大道理,已经没人愿意听了。

吸引他们唯一的方式,就是让给喜欢的环境和氛围,爱上这里,而不是基于责任的压力,约束在这里。

对于85后、90后的年轻人已然如何,对于00后、10后的未来年轻人,更是如此。

所以,在关系方面,我们需要从以“责任”为主体的关系结构,向以“爱”为主体的关系结构转型,两个人在一起,一定是基于喜欢与爱,而不是责任。

因为责任本身就是约束,而爱才是自由。

当然,爱也需要独立,不成熟、不独立的爱,不是依赖,就是控制,也不可能自由。

所以,无论对于家庭关系、还是亲子关系、还是婚恋关系、还是职场关系,爱与自由,都将是未来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有效方式,只是,处理过渡期的我们,可能需要自我探索、自我成长一段时间。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0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