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冰山下的火种——回避型依恋的内心

作者:范萧鸣   2021-12-04   5187次阅读   20个赞

本期话题主要围绕回避型依恋进行相关科普知识介绍,主要内容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1、什么是回避型依恋
2、回避型依恋的行为特征
3、早年养育环境与成年行为特征联系
4、回避型依恋的脑神经机制
5、关于回避型依恋实验研究了解与生活应用

src=http%3A%2F%2Fimgs.focus.cn%2Fupload%2Fpics%2F36189%2Fa_361888605.jpg&refer=http%3A%2F%2Fimgs.focus.cn&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sec=1641190903&t=9663ae4e6e4f9d8b585081a316d6dc62

回避型依恋画像

对回避型依恋,我想用这样一幅画来传递他们带给别人的感觉:图的右侧是他们平时给人的外在印象,冷漠、缺乏情感;图的左侧是他们内在的情感状态,炙热与渴望;在两极情感中间隔着厚厚的岩石层,在岩石层的隔断下,不仅外人感受不到回避型依恋内在的炙热与渴望,就连他们自己也感受不到。

这就是回避型依恋个体的内在世界,仿佛一座巨大的冰山内部封存着小小的火种,冰山是所有人包括他自己看到的外在,在冰山内部奄奄一息的火种是他危在旦夕的情感。

1、回避型依恋的前生今世 

回避型依恋是对婴儿依恋模式的介绍,随着婴儿逐渐长大,变成成年人,它会形成一种固有的成人依恋模式叫做冷漠型。本文为了方便介绍,统称回避型依恋。

婴儿期表现和父母分离时不会哭。和父母重聚时,主动回避或忽视父母,或者被父母抱起来时会挣脱父母。几乎从不与父母亲近,或者也不寻求接触,没有痛苦、也不愤怒。回应父母时没有情绪,在整个过程中注意力都在玩具或环境上。

成年后表现:没有一致性、对有关依恋的体验和关系表现冷漠。以概述历史事件的方式进行正常化,所回忆起来的场景无法支持表述,或者两者出现明显冲突。

2、回避型依恋的行为特征: 

1、强调独立,无论是经济还是精神。不喜欢依靠别人,觉得依赖他人不可靠常见的想法比如:我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即便没有了他,我也可以活得很好的。专注提升自己,自己能力强、自己变得优秀更重要,去到哪里都不怕。2、害怕亲近,自己有一个安全的范围,如果一个人走得太近,下意识会推开他,避开他。即使明明知道自己很喜欢这个人,也不会轻易靠近。如果对方主动表白,还会疏远、保持距离。会突然感觉到不幸福和不安全。总是怀疑自身的价值和定位,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怀疑“要么有一天自己会辜负伴侣,要么有一天伴侣会辜负自己”。在社交经历中,几乎也没有什么要好的伙伴。表面看起来可能和谁的关系都不错,但没有一个非常要好、可以谈心事的朋友。总是喜欢独来独往,并且总是在自我暗示“自己是座孤岛”。3、遇到问题回避,态度冷淡,拒绝沟通。有些回避型在日常生活中是外向的性格,但在两性关系中的回避型。遇到亲密关系冲突往往采取沉默寡言、隐忍不说的态度,他们不会向伴侣提出自己的诉求,更不敢指出伴侣的过错,对待感情中的矛盾,能忍则忍、能不说就不说。4、有需求,不直接表达,压抑自己。在分手的时候,即使内心再波涛汹涌,但表面上依旧会装作异常淡定。并且只有在分手的时候,才会知道自己有多么离不开对方,但不会做一丝的挽回行为。习惯性地把所有的情绪埋在心里,带给伴侣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段感情谈与没谈没什么区别。  

3、早年养育环境与成年行为特征的联系

回避型依恋个体在12个月大的时候,能够看到他开始主动回避母亲,这可能是更早年的时候,母亲持续拒绝孩子对于躯体温暖和情绪安抚的帮助,或者母亲过度侵入、控制婴儿。回避型依恋个体家庭氛围充满控制、压抑和冷漠的气息。父母会贬低孩子的情感需求,比如孩子跌倒了,大哭,他们不会去哄孩子,而是告诉孩子:不许哭,你要坚强,否则你就不是我的孩子。或者父母对孩子特别控制,过度强调道德责任,懂事、听话,无条件服从父母要求,忽视孩子情感需要,不允许孩子按照自己意愿选择想要的东西、不能表现出对父母不满有情绪、不能任性。在上述的养育环境成长起来的个体,由于父母拒绝在情感方面与孩子建立联系,导致回避型依恋个体会刻意回避与他人建立情感关系,抑制自己对情感和依恋的需要。在团体中,回避型依恋个体倾向与独来独往,拒绝合作,更喜欢独立完成任务。由于无法通过合作方式完成任务,回避型依恋个体会过度消耗自己,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病理性自恋或者强迫问题。

4、回避型依恋脑神经机制

由于童年时期父母在情感方面贬低和压制儿童对于爱和照顾的需求,儿童在依恋关系方面发展存在缺陷,表现为否认他人价值, 通过抑制依恋系统激活来回避依恋关系以保持与依恋对象的情感距离。依恋回避个体会倾向于采取抑制激活策略, 更多地表现出一种防御性的姿态, 对依恋相关的信息表现出高度的警觉, 从而回避可能引起依恋行为的信息并抑制,避免寻求与依恋对象亲近的行为, 避免因遭到依恋对象的拒绝而引发痛苦的内心冲突在痛疼研究中发现回避型依恋个体倾向于抑制疼痛感受,在面对痛苦刺激时,回避型依恋个体与对照组相比,表现了更好的疼痛忍耐性和更低的心理唤醒度。情绪唤醒方面,回避型依恋个体保持较低唤醒,其脑部胼胝体下扣带回皮层、侧前额叶、初级躯体感觉皮层、纹状体和腹侧被盖体、左侧杏仁核等部位激活较小。回避依恋个体倾向于采用抑制依恋策略。  

5、关于回避型依恋实验研究了解与生活应用 

在对不安全依恋的实验研究中发现,由于焦虑型依恋个体和回避型依恋个体脑部神经机制分别使用了不同策略,焦虑型依恋过度激活依恋脑神经系统活动,回避型依恋抑制依恋脑神经系统活动,因此在对待不同依恋风格个体时,需要采取不同治疗策略例如:由于依恋回避个体具有消极的他人模型,为避免寻求与依恋对象亲近失败而导致的挫败感和痛苦感,他们认为寻求亲密感是错误和危险的。对焦虑型依恋个体十分有效的建立安全依恋关系,对回避型依恋个体而言可能就是一个负性刺激,会激发他们的防御,加重他们疏远他人、情感隔离的行为强度。从现有实验研究过程分析,无意识安全依恋刺激的给予,会对回避型依恋个体脑部神经活动产生作用。因此可以考虑在治疗回避型依恋个体时,引入艺术治疗,通过音乐、绘画等无意识沟通方式,对回避型依恋深层潜意识进行干预、扰动。在本期文章撰写过程当中,我发现很多时候难以用语言描述回避型依恋个体带来的体验,内在感觉和语言表达之间仿佛存在一层巨大的屏障,这或许也是一种关于回避型依恋个体特质的活现。当我用更贴近无意识水平的图片去呈现回避型依恋个体带来的感觉时,我发现我获得了可以用语言和他们沟通的桥梁。用无意识去影响无意识,这或许是面对回避型依恋个体最佳治疗策略。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20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