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依恋取向视角下的分离焦虑

作者:杨枢   2022-04-04   2106次阅读   7个赞

分离焦虑是精神分析理论体系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自弗洛伊德开始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就对这个课题有过很多探讨,后来包括克莱茵学派理论、中间学派、鲍尔比和安斯沃斯的依恋理论都对分离焦虑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和诠释,并有大量临床案例。在较为前沿的依恋-心智化理论中,结合了自体-主体间性的理论特点,并整合了认知行为的理念,在临床中应对分离焦虑有成熟的理论体系。

可惜的是,当前研究分离焦虑题材的重要文献,比如奎多斯的《驯服孤独-对分离焦虑的精神分析》中,对依恋取向的理论中关于这一部分的叙述较少,仅仅停留在生物学基础的一些简单介绍上。其实,由鲍尔比和安斯沃斯开创的依恋理论,经由玛丽·梅恩以及彼得·冯纳吉发展后,对于不同类型的依恋模式和心理状态的人群的分离焦虑都有深刻的理解,以下进行一些简单介绍和探讨。

对于安全型依恋的婴儿以及自主型心理状态的成人来说,与其说这类人群不产生分离焦虑,倒不如说是有足够的策略来应对分离焦虑。这是源于这类人群拥有在依恋关系和自主发展方面的平衡性和灵活性,早年抚养者的镜映使其内化了重要而拥有自我标识的心理表征,也习得了灵活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因此即使面对分离焦虑,内心内化的安全基地也足以让他们在处理和应对分离焦虑的时候有各种灵活富有弹性的策略,而不是僵硬的策略。

对于回避型依恋的婴儿以及冷漠型心理状态的成人来说,对于分离焦虑的处理基于一种僵硬而消极的模式:采取对依恋关系降低活性的策略,以让自己反复体验到强迫性的自我依赖。这是因为早年的经历让他们内隐的工作模式中有一个自我预言性的认知:自我的需求不会得到回应、负面情绪会引发抛弃和他人的退缩。因此通过自我情感隔离甚至防御性贬低、抛弃对方的方式,目的是为了提前应对自身预期将到来的分离。

对于矛盾型依恋的婴儿以及迷恋型(反抗型)心理状态的成人来说,分离焦虑是永远被体验成生活中最大的恐惧和需要防御的对象,这源自于早年抚养者给他们的镜映是不确定性的,这让他们倾向于采取对依恋关系过度激活的策略,在关系中采取诱惑性顺从的方式,目的是缩短和对方的距离,满足自身和对方融合的需求以最大程度防御分离焦虑。甚至于对关系质量、自我需求都无法有基本的关注而只是让自我对对象的可获得性产生迷恋和依赖。

对于混乱型依恋的婴儿以及未解决型心理状态的成人来说,创伤和分离焦虑是一对相互拉扯的难题,依恋对象被这类人群体验成既是温暖的又是令人恐惧的,这会让这类人群对是否靠近对方产生出自我瓦解、放弃策略的表现。由于一定程度的接近对方会活化内心创伤体验,这类人表现出解离、闪回甚至出现人格瓦解的分离(转换)精神障碍。因此这种处在原地、进退维谷、情绪激烈甚至自我崩解的状态本身,就在防御进一步靠近的危险,同时又在阻止自己彻底离开关系,以应对内心深深的被抛弃的焦虑。

因此,对于各种类型的依恋模式来说,分离焦虑在依恋取向的理论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临床或咨询实践中,也应对这一方面有足够的关注。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7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