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未成年人遭前新东方老师言语猥亵诱骗,孩子会留下心理创伤吗?

作者:许烨   2022-06-19   1303次阅读   1个赞

如果学校教师或是培训机构的老师是个恋童癖,那么他寻找猎物的机会可就太多了。

 

之前有一则新闻中的涉事人,就是一名教学行业的从业者。他利用工作便利,在网上对低龄男学生进行言语猥亵,还想要哄骗男孩出来约会。

 

幸好被男生的妈妈发现,将计就计,将这名涉事人曝光出来。

 

当男孩妈妈愤怒地指责涉事人时,对方辩称:自己并没有带手机,而且想把小男生约出来,只是想要跟小正太一起玩,并没有想干些什么事。

 

但结合当时这名涉事人发送给小男生的聊天文字来看,是充满了“性”的意味的。

 

所以男生的母亲也特别的愤怒,报警希望对涉事人的行为进行法办。

 

这起案例中的孩子,因为父母的及时发现并进行干预,对孩子进行了有效地保护。

 

那么后期父母和老师给与孩子一些认知方面的教育,例如:这件事中的对错、你应该如何进行自我保护,以及一些性教育,对于孩子的心理冲击是可以得到缓解的。

 

假设孩子的父母,没有发现,并且孩子也被诱骗过去,并被涉事人进行了猥亵,那么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会造成创伤,形成深远的影响。

 

一、对幼龄儿童造成的不良影响


因为不恰当地触摸会对孩子造成过度性刺激。孩子会有种完全失控的感觉。

 

5岁后的孩子,如果遭受了性猥亵,还会产生极大的羞愧感和内疚感。这种心理上的巨大的淹没感会让孩子在发展自我心理结构的过程中,造成虚弱。长大后的孩子,会经常处于一种较为失控的状态。

 

例如:酗酒等让自己处于类似失控的状态的行为。

 

如果孩子是被同性别成人性侵害的话,还有可能造成更为复杂的心理影响,就是孩子的自体意向混乱。

 

孩子在长大成人后,可能在内心深处一直会有个难以启齿,并且也想不明白的疑问,那就是:自己到底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

 

当然,如果孩子已经觉得事情不太对,也跟父母说了。但是父母很粗心,或是认为孩子在胡言乱语,没有及时给予孩子保护和帮助,就会造成孩子对父母的不信任。

 

这类孩子长大之后,也比较难建立起亲密关系。

 

二、对孩子成年后,持续造成的影响


一般会形成两个问题:

 

1、性抑制。

 

这类人会回避性行为。即使已经进入了婚姻,也同样会减少性生活的次数。这是由于早年被性侵所留下的性抑制。

 

2.性暴露

 

这类人会更暴露,活跃。可能不把“性”看得很要紧,会比较随意。

 

三、父母应该注意些什么?


1、留意孩子的表现

 

当孩子莫名哭泣,或有身体痕迹等现象时,家长要有发现问题的敏感度。

 

即使介入并保护孩子,可以保持孩子对自己的信任感,并且避免孩子受到侵害。

 

很多案例也表示,会性侵害未成年人的,往往是身边熟悉的人。例如:养父母/继父母/亲戚/父母的朋友或同事、孩子接触到的老师、保育员等。

 

2.父母避免自己无意间带给孩子的过度性刺激

 

除了防范他人对孩子造成伤害。有的时候,父母也会在不经意在对孩子造成非故意性质的性刺激。

 

例如:发生夫妻关系的时候,忘记关门,被孩子看到了。

 

那么对于幼龄儿童,他们的心理是有韧性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们接触到更多有趣的世界。他们会很快遗忘这件事。

 

但如果是年龄稍大的孩子,在心理层面上可能会出现的影响是:嫉妒,感觉自己被排除在父母关系之外了。

 

那么这个时候,孩子就可能变得更加吵闹,让父母感到头疼。这是孩子想要通过自己的方式,挤进父母的关系之中。

 

此时,父母应了解、掌握一些孩子心理发展的知识。

 

明白了孩子的无意识动机之后,父母就不会简单地去训斥孩子的调皮捣蛋,而是引导孩子去发展兴趣、去运动,让孩子把注意力投注到自己的兴趣中,通过运动来消耗冲动或攻击性。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就能理解到,如果父母能够从心理学的角度,更好地理解孩子的一些表现,就能给予孩子适当地引导,和应对孩子情绪失控的情况。

 

例如:青春期少年厌学,不肯去学校。

 

这是很多青少年家庭都害怕会发生的情况。但这个情况如果发生了,则不单单是孩子应对学业压力的问题,可能问题的源头在更早以前。

 

其中的一个可能性,就是父母给孩子造成的非故意的过度性刺激。

 

像是孩子3-4岁了,但是仍然跟父母同床,而且都没有穿睡衣。孩子能够跟父母肌肤接触。这样会导致孩子个体化分离难的问题。

 

也就是当孩子小的时候,通过分离意识到自己和父母是不同的个体。同时,孩子发展出了自主性。

 

但如果个体分离化遇到了困难,孩子在青春期就很容易出现学习上的问题。

 

不肯去学校一方面是学校里可能存在着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困扰,那么另一方面就是个体分离化不够,孩子想要回到妈妈的身边呆着,不愿意分离。

 

这样的孩子,就会出现拒绝去学校的情况。

 

因为随着孩子的心理发展,总是想要跟父母分离,以便更好的体验到自主性。也就是青少年很认同的一句电影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

 

那么如果跟父母太黏连了之后,青少年会很愤怒,觉得父母干涉自己太多。

 

而大多数父母又是很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的。此时,想要进行个体化分离的青少年,就是跟父母对着干。

 

以“不好好学习”来对抗父母,实现自己的自主性。

 

那么,如果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年,甚至在童年期,父母能够懂得一些心理学知识,那可以规避很多对孩子成长不利的做法。

 

更多精彩内容,请打开微信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壹点灵心理】,每日关注的前100名,还可以免费领取心理课程、心理测评等相关服务。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1个人已点赞

评论(1)

凹**

2022-06-20 19:41

写的非常棒

没有更多了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