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四川“网红”打卡地山洪致7人死亡:你的乐观也许正在“杀死”你

作者:林丛   2022-08-14   710次阅读   0个赞

大家也许已经关注到昨天发生的悲剧:

 

8月13日下午,四川彭州龙槽沟突发山洪,附近村民发现险情后迅速发出提醒,50多名游客及时上岸,但仍有多人来不及离开、被大水冲走。

 

截至8月13日24时,已造成7人死亡、6人轻伤。

 

这无疑是一场“天灾”,但其中的一些部分也许值得我们去思考:

 

事发地并非正规景区,而是危险的“泄洪渠”;

当地人从不去游玩,在现场也有醒目的“请勿下河”告示牌。

 

然而,这里却成了所谓“网红”打卡点,在社交平台上是热门的“野生耍水地”,许多“攻略”均大力推荐,常年有大量游客前来游玩——哪怕下河“玩野水”被冲走的新闻屡见不鲜。

 

为何面对如此明确的危险,我们不仅无视提醒,反而总是趋之若鹜?

 

也许各位都不是赌徒,但我相信各位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

 

面对有一定概率能获利的事件,我们总倾向于相信自己会是中奖的那个——买彩票、炒股票、转发抽奖、游戏抽卡……

 

这次没中?没关系,下次一定可以!

 

这里面会有沉没成本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乐观偏差”。

 

所谓“乐观偏差”,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或者心理期望。

 

我们会认为,好的、积极的事更容易发生在自己身上,不好的、消极的事更容易发生在别人身上。

 

“乐观偏差”具有积极的作用,比如可以让我们对自己更有信心、降低焦虑

 

但在它的影响下,我们也会倾向于忽视“危险”,将自己置于险地——开头的例子就是佐证。

 

“乐观偏差”的背后,具有明确的认知神经机制。

 

我们的大脑中有两个重要的部位——“杏仁核”与“前喙扣带回”。

 

杏仁核不仅是情绪调节的神经中枢, 还与情绪记忆有关;

 

前喙扣带回位于前扣带回的吻侧部, 主要与痛觉的调节有关。

 

通过fMRI(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大脑的研究发现,当个体想象未来消极事件时, 相比于其他类型生活事件,杏仁核和前喙扣带回存在更少的功能连接;

 

当被试想象未来积极生活事件时,前喙扣带回和杏仁核更加地激活,连接强度更大。

 

并且,不管想象积极或消极未来事件时,特质性乐观人群比非乐观人群的前喙扣带回激活更强。

 

更强的连接意味着痛觉调节功能被更高地激活,对负面感受的抑制更强。

 

也就是说,当人去想象乐观的事时,会比想悲观的事时感到更愉悦、受到大脑更多的“奖赏”,自然就会更倾向于去关注“好处”而忽视“风险”。

 

就如那些下水的游客,如果他们想的是“上次来了都没事,之后肯定也没事”、“就算出事也不会是现在”、“别人出事那是别人运气不好,肯定不会轮到我”,大脑会传递给他们愉悦甚至兴奋的感觉;

 

而当他们想到“这里很危险、可能会出事”、“一旦上游发大水我就完蛋了”之类,大脑则不会有任何奖励、任由他们感受焦虑。

 

两相对比,自然就会更倾向于多想前者,自然也就会在出现更多的想法驱动下行动。

 

此外,多巴胺水平的高低也会影响“乐观偏差”的强弱。

 

已经有研究明确发现,多巴胺功能的增强会促使纹状体信号活动增强,进而导致个体对未来事件的过度积极预测;

 

而且,多巴胺水平的提高还会降低个体将非意愿信息纳入考量的能力(不想要的就选择性无视),导致个体低估消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而产生不符合现实的乐观。

 

好比买彩票,在多巴胺的影响下,我们会幻想中大奖后怎么花钱、进而只看到那比被雷劈还低的中奖概率,忽略那些买了几十年也没中大奖的人。

 

此外,研究还从抑郁症患者的身上找到了证明多巴胺效果的侧面证据:

 

轻度抑郁的患者存在较少的“乐观偏差”,重度抑郁患者存在较强的“悲观偏差”(与乐观偏差相反),而通过调节多巴胺水平可以改变这一点。

 

除了认知神经机制,一些心理效应也促进了“乐观偏差”。

 

很多人在“冒险”之前都会说一句话:“只要我小心一点就没事了。”

 

这就是典型的自我中心主义”。

 

在自我中心主义影响下,人会更倾向于考虑从自己的角度如何降低风险,却忽视了外部因素的影响,进而会倾向于做出不合事实的乐观预期。

比如,之前有一名云南网友在网上分享了自己的遭遇:

 

早上采了一些野生菌,炒熟吃完后中毒进了医院;

 

下午打完点滴出院回家,觉得是自己没炒熟,就把剩下的菌子回锅炖了许久再吃,结果又中毒进了医院。

 

他只想着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避免中毒,却忽视了这个菌子本身有毒的事实,导致反复中招。

 

我相信那些在河道中遇险的人也曾告诉自己“小心一些”,但他们却忽视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脆弱。

 

此外,在这次的悲剧中,还有许多“帮凶”——那些分享游玩笔记的“社交媒体达人”。

 

当一种行为在众人眼中是“正确”的、是没有风险的,一旦有人提出异议,就必然需要承受“偏离群体”的恐惧——这就是“从众心理”。

 

举个例子,在这次的悲剧发生前,假如你的家人一致提出要去那里游玩,你真的能够立场坚定地反驳吗?

 

还是会告诉自己,“那么多人去了都没事、而且现场也有那么多人在玩”,然后妥协?

 

而且,当你的决策与大多数人一致,犯错时需要承担的“成本”就更低,这种对责任的本能回避导致一种自我保护性的、对结果的乐观预期。

 

照理来说,写到这里,我应该谈谈如何应对“乐观偏差”,但很抱歉,我对此的确没有直接有效的建议。

 

它的背后不仅有强大且明确的认知神经机制(我所阐述的仅是其中较为浅显的部分),还与许多心理效应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要应对“乐观偏差”、不让乐观“杀死”自己,或许只有不断成长、不断完善自我一条路可走。

 

开头的新闻底下,一条高赞评论特别显眼:“不管你们信不信,半个月后这个地方还会有人再来旅游,而且明年这个时间,这里不会比今天下午人少。”

 

希望这一预言不要成为事实。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0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