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她总是浑身负能量:警惕受害者心理带给我们的影响

作者:徐姗姗   2023-04-10   399次阅读   0个赞

072295d477c3bcb2b4c3d6fe8dfcce8d.jpg

“受害者心理”是指一个人将自己的悲惨状况归因于外界,或把事情归因为客观环境或人力等不可控的偶然性因素,并且通过指责外界来获得自我宽慰,进而催生自怜心理的一种思维模式。

拥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不但没有改变现状的能力,还习惯于将自己认定为情境中的“受害者”以逃避责任,日常生活中往往表现得比较消极被动。

“受害者心理”既是一种常见的消极思维定势,也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这种将一切不快乐、不幸福总是归咎于外人的方式,虽然可以使自己暂时获得同情、安慰甚至照顾,实际上却是内在自我的匮乏与人生掌控能力的丧失。

而且时间长了,也会让身边曾经帮助和关心他们的人无法忍受,而想要逃离。

L是一位年轻宝妈,她最近因为和母亲之间紧张的关系而非常苦恼,来找人倾诉。

她说她的母亲总是充满了负能量,经常跟L抱怨自己的婚姻不幸福,抱怨L父亲给她带来的伤害,指责L父亲对她的各种不忠和不关心行为。

她的父母曾经经常因为各种事情吵架,也三番五次闹离婚

L曾经也听到母亲诉说父亲婚外情的事情而愤愤不平,鼓励母亲跟父亲离婚摆脱痛苦,每次母亲难过的时候她都会费尽心思劝慰母亲。

可是这么多年以来,她发现父母的婚姻并不是完全像母亲讲的那样,母亲对父亲很多的指控都是子虚乌有的,这让L感到很无语。

最近L的母亲又因为她父亲背着母亲让L帮他保管一些钱的事情,而跟L和她父亲大吵大闹,觉得L和父亲都在背叛她,对他们甚至各种诋毁和谩骂。

而L其实一早就让父亲和母亲沟通清楚这件事,这也是之前他们都沟通过的事情了。

在这个过程中,L感到自己的生活和情绪过于受到影响而不能自已,她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她想不通作为父母的女儿,她要怎么做才能让他们减少战争,让母亲少一些负能量。

详细了解了之后,我告诉L,看起来她的母亲是典型的受害者心理。

拥有受害者心态的人,往往会把自己的生活现状归咎于别人,在面对大多数事情时都很消极,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认为别人也应该把他们当作受害者,他们容易陷入反刍思维,总是把事情看得很严重。

因为他们往往会容易责怪别人,从内在来看他们不能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对周围的人很警惕,总是喜欢小题大做。

就像L的母亲,她认为自己会一直遭遇不好的事情,自己无法掌控和改变自己的事情,也总是“利用”子女对她的爱来“威胁”孩子的父亲。

每当L劝慰她时,她总是当时说想明白了,但是回过头来就重新陷入以前的循环,始终觉得自己总是不幸,觉得自己的痛苦都是别人造成的,逃避做出任何改变。

关于受害者心理形成的内在心理机制主要有两种:

一是自证预言假设。

自证预言假设,是指人会不自觉地按已知的预言来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

具有受害者心态的人,他们的事业、家庭生活往往真如他们口中所抱怨的那样,经常遭遇挫折和不幸,甚至陷入绝境。

我们认识的世界,就是我们所看到和理解的世界。

为什么说性格决定命运?因为性格决定了你看待世界的方式,你的内心把世界解读成什么样子,最终你就会活成什么样子。

二是自我防御策略。

受害者心态事实上是人们在遇到挫折时,采取的一种自我欺骗和自我保护的策略。

心理学理论认为,当个体在遭遇挫折后一般会经历否认、愤怒、交涉、消沉和接受五个心理阶段。

有些人会最终接受现实,并且进一步吸取教训,重塑和建立真实强大的自我。

而有些人则会停滞在第一和第二阶段,拒绝面对现实,为了避免面临威胁,他们通过否定别人和外界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通过自我逃避,避免真正需要面对的自我成长,或通过对外界的控诉来制造自己无辜的假象。

从内在来看,他们是通过扮演受害者而获取“好处”的人。

具有受害者心态的人,当他们控诉别人的行为并且放大对自己的伤害时,被控诉的人会不自主地思考自己身上的过错。

就像L一样去想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加上这又是自己最亲的人,看到她总是那么痛苦,L难免会受到影响。

那么,如何摆脱受害者心理,及其对我们的影响呢?

1、对过去的事情表达感恩和学会宽恕。

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提出,对过往的美好时光不能心存感激和欣赏,对过去的不幸夸大其词、念念不忘,是我们得不到平静、满足和满意的罪魁祸首。

“感恩和宽恕能改变你的记忆,感恩能增加美好记忆的强度,而宽恕则将痛苦记忆的保险丝拆掉,使它不能再引爆,这样你会更幸福。”

真诚面对自己的生活,主动发现自己生活中的美好,对过去和现在已经拥有的美好表达感恩,可以加深我们美好的感受。

可以不接受,但是要原谅曾经伤害你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创伤,减少对别人的敌意,放过别人,更是放过自己。

避免反刍思维,因为常常查看伤口更加不利于愈合,沉浸在过去的伤痛中就会丧失对现在的掌控。

具有受害者心理的人往往把过错归咎于他人,来减轻自己内心的压力,但是不承担自己人生的责任,不做掌控自己情绪的主人,就会让自己的人生越来越被动。

学会感恩和宽恕,对过去拥有更加积极的解读,才能获得更多积极体验,才能不断改变消极的循环和被动的局面。

2、增强自我确认,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印第安部落流传着一个关于两只狼的古老故事:

部落长老告诉成长中的孩子们,“我经常感觉到,我内心好像有两只狼在打架。一只小气又贪心,另一只却宽宏大度并且而热心慷慨……”

“那么哪一只会赢呢?”孩子们问长老。

长老笑着说:“你喂养的那只。”

所以,世界上唯一能为我们生命负责的,只有我们自己,痛苦还是快乐都是自己的选择,和任何人无关。

具有受害者心态的人,往往是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的,与其仍旧寄希望于从他人那里获得,不如自己发现自己身上的宝藏。

当我们从自己身上确认的越多,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热爱也就越多。

跳出受害者心态,需要我们对自己有所期待与期望,在对自己的期望中发现自己的光亮,摆脱对他人的过度依赖。

受害者心态意味着潜意识里对自己的全然放弃,但是不负责、不行动,会因此让我们错失所有改变自己的机会。

让自己换种方式,来实现受害者心态给自己带来的“好处”,想要获得关注和照顾,就要积极表达自己的需求,以及学会如何更好地爱与被爱。

3、可以接纳和帮助,但要有明确的边界感。

这是对有受害者心态身边的人的建议,因为有受害者心理的人常常不愿意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总是把错误归咎到别人身上,想要帮助他们通常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有受害者心态的人往往会“享受”别人因此投给他们的关注和照顾,而当身边的人无法继续提供理解支持的时候,他们经常会表达更强烈的不满和责怪。

我们可以看到和接纳他们的感受,温柔地对待他们,可以主动帮助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但避免替他们负担后果。

我们可以帮他们看到自身的一些无效的行为,比如不断地抱怨、责备他人,以及不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当然,日常生活中我们可提供的帮助往往有限,如果身边的人有未被治愈的心理创伤,或始终无法缓解的情绪,就要鼓励他们寻求专业的心理学帮助。

而在帮助身边有受害者心态的人时,最关键的是要为自己设立明确的边界感,避免让他们过于侵犯自己的私人生活,和破坏自己的情绪。

当我们认识到身边的人具有受害者心态时,及时警惕这种心态对自己可能造成的影响,并做好心理预期和内在调节,守护好自己的内心。

当L充分了解到母亲行为背后的心理状态,以及带给自己的巨大影响,她便能更加自然地看待她和母亲的关系,并且决定帮助母亲寻求专业的咨询帮助。

就像受害者心理一样,很多心理健康问题都是极其隐蔽的,当我们感觉深受其影响了,就要主动了解和寻求帮助。

幸福是真实存在的,幸福也是需要特别用心经营,和可以习得的,也许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求幸福。

而受害者心理是毁灭幸福、制造不幸的其中一种不健康心态,就像身体生病了需要就医一样,心理健康受损了也需要及时问诊。

希望我们都能及时识别和摆脱受害者心理,真正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也希望我们都能及时了解和减轻身边的人以这种心态对自己造成影响,为自己的人生减负。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0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