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为什么每段友情都让我疲惫不堪?

作者:徐姗姗   2023-04-14   483次阅读   0个赞

41bbcae20b4f58ec91d61d8eac86c38b.jpg

好的人际交往能给我们带来愉快的情绪,糟糕的人际交往则往往让我们更加耗费精力。

H是一名中学生,她因为在跟朋友相处过程中的苦恼而来倾诉。

她说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从小到大遇到的每一任朋友,都玩儿的不太久,每次都是以感情变淡为结果,无疾而终。

H认为她们都不怎么考虑她的感受,这让她感到很难过。

但是没有朋友玩儿的时候,又会羡慕别人有好朋友,甚至觉得自己有回避社交的倾向,说自己患有回避社交型人格障碍

她想知道,为什么自己的每段友情都让她感到疲惫不堪?

当在人际关系中感受不到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和体谅,这段关系对她来说只是一种纯消耗样的情感互动,那么最终无疾而终,对H来说就是一种保护,就会让她的情感消耗不至于无限制地亏损下去。

这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从个体发展来讲,也是具有一定适应性的表现。

但是,我们作为社会性的人,又是需要人际交往的,这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必然的一种心理需要。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处于自我意识蓬勃发展,和情绪容易多变的发展阶段。

他们对自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热衷于思考自己的优点、缺点、特点。

有时候他们会显得很自恋,但同时又经常夸大自己的缺点,还总因为自己的不够完美而沮丧。

这一时期孩子的感情变化非常显著,开始关注同龄人之间的交往。

同龄人之间的关系是这一时期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每个青春期的孩子几乎都不可能脱离同龄人的影响,总是将彼此之间的交往与认可看得极为重要。

他们还未形成相对稳定的个性,还没有善于把握真正的友谊,还没有成熟的感情世界,思维也还不够严谨,所有的这些变化和发展都在进行的过程中。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这是他们形成稳定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期,同时也是充满了矛盾的阶段。

所以在心理学中,把青春期叫做“暴风骤雨”阶段。

对于青春期孩子的同伴交往困扰问题,有以下几点分析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助益。

1、如何让对方考虑自己的感受。

在友情中感觉对方总是不考虑自己的感受,这个问题往往有几个方面原因。

一是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互动模式,决定了对方不认为需要、或者不习惯考虑我们的感受。

二是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很可能自己都没有很好地顾及自己的感受,或者没有且不习惯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三是在人际交往互动中,我们并没有教会对方如何尊重及体谅自己的感受。

前两个方面涉及到有效的人际沟通,第三个方面涉及到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

简单来说,自己在和人交往过程中不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不会让别人关注自己的感受。

而如果像H一样,感觉到在每一段友情中,她们都不考虑自己的感受,那么这种原因的可能性更加突出。

在人际交往中,当我们不善于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时间长了,对方就会形成不关注我们感受的习惯。

所有的交往都是双方互动的结果,不是哪一方单独决定的,想要对方考虑自己的感受,我们就要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否则没有人本就应该知道和关注自己的感受。

另外还有表达真诚与爱,就是多照顾对方的感受,作为人际交往的交换原则,对方也会回馈自己同样的行为。

2、同伴交往中放低期待,减轻疲惫。

任何类型的情感关系,我们越是过度紧张、过高期待,就越会适得其反,往往结果不如意。

这是因为当我们有过多期待的时候,就会有更少的精力用来真正经营情感关系上,也会让对方感觉到不适,最后让自己身心疲惫。

人的意识就像是一个容器一样,当我们用过多的精力用在期待上,那我们行动的就少了,只要出现什么问题就会拿来和我们的期待对比,然后觉得失望,长期下去,所剩的精力无几。

同龄人之间的交往是青春期孩子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但是正是因为重要,才更应该以合适的态度对待,因为过犹不及,欲速则不达。

有篇文章曾提到过,人与人的相处很奇特,我们总是对于最亲近、重要的人抱有最高的期待,当我们的亲人、好友没有达到我们应有的期待时,我们不免感觉到非常的伤心、难过。

微博上曾看到过这句话:“最容易让人感到温暖和惊喜的都是陌生人,因为对他们没有期望;最容易让人感到悲哀和心寒的,是亲近的人,因为你爱他们”。

只有放低期待,在关系中才可能得到“超预期”的温暖和感受,从而抵御过度紧张带来的内心疲惫。

3、自我探索和应对回避社交倾向的问题。

首先我们不能动不动给自己贴上“人格障碍”的标签,可能我们只是有这方面的一些行为倾向。

如果直接给自己贴上这样的标签,那就影响我们对自己客观地评价,容易进入自我否定的漩涡。

当然,如果这种行为和情绪困扰明显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并且自己无法释怀,那么就要及时就诊和寻求专业咨询帮助。

在心理学中,“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决定人追求什么。

它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态度、理想、信仰和价值观等。

人的“个性倾向性”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但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我们感觉到自己对人际交往中他人的态度过于敏感,由于不良社交体验而产生回避倾向时,也许提示了我们在过去关系中习得的经验,对现在自己的生活和人际交往产生了影响。

用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的话来讲,“这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你成长的历程中形成的。”

解决之道就是,去检视一下自己的成长历程,找到那个让自己习得这个经验的“过去的关系”,这会帮助我们从别人的影响中解脱出来。

心理学理论认为,我们在自知之后,才有真正的自由,自由将带我们走向幸福和快乐的道路。首先是对自己的问题更加了解,其次就能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倾向和情绪状态。

这个过程可以慢慢来,也不是一下子就要让自己擅长社交,毕竟除了良好的人际交往,我们生命的存在还是要不断地完善自我。

在同伴交往中降低期待,学会表达自我,教会别人考虑自己的感受,并通过自我探索,积极应对回避社交倾向的问题,帮助我们在人际交往经验中不断构建和完善自我。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0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