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佛学与人类深层心理治疗(上)

作者:程锐   2019-06-17   65210次阅读   1个赞

 佛学不是宗教,是学佛,“佛”者,觉也.

  “内明”是佛教专有名词,明白里面,也即是觉悟的意思。不知道内在的状态,就是“无明”,对里面的情绪、感觉等不了解。很多时候人控制不住自己,其实就是对自己的内在不了解,你以为自己明白,其实不明白。

  以传统经典著作《大学》中的内容为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般的解释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但不是指要人追求一个光明的对岸,而是明白,明白的去做,人要发生改造,就要明白作用。

从文字上进行分析。在汉字中,“蠕”的偏旁是虫,一个婴儿出生,就像一个肉虫,再看“儒”,偏旁是人,也即使人的需要,就是生命本质的呈现。    

推荐学习天童宏智禅师创立的《默照铭》 :

 

 

《默照铭》

默默忘言,昭昭现前。鉴时廓尔,体处灵然。

灵然独照,照中还妙。露月星河,雪松云峤。

晦而弥明,隐而愈显。鹤梦烟寒,水含秋远。

浩劫空空,相与雷同。妙存默处,功用照中。

妙存何存,星星破昏。默照之道,离微之根。

彻见离微,金梭玉机。正偏宛转,明暗因依。

依无能所,底时回互。饮善见药,挝涂毒鼓。

回互底时,杀活在我。门里出身,枝头结果。

默唯至言,照唯普应。应不堕功,言不涉听。

万象森罗,放光说法。彼彼证明,各各问答。

问答证明,恰恰相应。照中失默,便见侵凌。

证明问答,相应恰恰。默中失照,浑成剩法。

默照理圆,莲花梦觉。百川赴海,千峰向岳。

如鹅择乳,如蜂采花。默照至得,输我宗家。

宗家默照,透顶透底。舜若多身,母陀罗臂。

始终一揆,变态万差。和氏默璞,相如指瑕。

当机有准,大用不勤。寰中天架,塞外将军。

  吾家底事,中规中矩。传去诸方,不要赚举。

 

《默照铭》的大体意思是说,应以清净之心,默照内观,彻见法源,无纤毫障碍,廓然亡象,如澄净的秋潭水,如静夜的明月光,澄净孤明,自在无双。

《默照铭》是由宋代宏智正觉禅师首倡并弘扬,为一种同时运用静定与觉照的禅修法,主要是通过时时关照自己的思想、念头和行为,每时每刻明了自己所思、所想、所作,从而体会道即自然的道理。要引领自己在生活中灵活地善用禅法,积极的经营人生,开创内在无私的慈悲与无我的智慧,完成生命的自在与完美。

有学者认为,在当时大慧宗杲禅师极力排斥默照禅,但是默照禅却依然吸引很多的人修行,其原因可能就像现在的禅宗和净土宗之别一样,一个是比较缓和地达到目的,一个是很快地达到目的。最大区别是适应不同根基的人,不同根基的人喜欢不同的方法。不管哪个方法,都能达到同样的目的,不同的方法适合不同的人而已。

现在所能见到的只有话头禅,也就是看话头这一法门了,而默照这个法门则基本销声匿迹了。即使是看话头,也很少人在用,大多是参话头,起疑情。有居士用参话头,起疑情的法门,也曾经试过看话头,但是非常的吃力,只有在身体状况很好的时候,用一会儿,所以很少用看话头,大多书时候是起疑情。从自己的不是很全面的认识中来看,看话头似呼比较猛烈,我们现在人的身体有些吃不消。所以现在慢慢形成了参话头、起疑情。但是从默照的介绍来看,是休去歇去、一念万年去、枯木寒灰去、一条白练去……等等,从方式来看,要缓一些,和现在的起疑情有些相似。

自由联想类似于禅定,所有的心理治疗技术的基础都是自由联想。    

阿赖耶识(阿赖耶为梵语alaya之音译),为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中所说的第八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

 所有的经历都会在心中留下痕迹。你以为你忘记了,但其实没忘记。潜在的动力让你活在当下,很多时候会唤起自己过去的经验,暴露出内心的潜在执着,人看水为水,鬼看水则为血,还有其他的,则可能看为琉璃, 主体状态不同,看到的不一样,外在景像依赖于内在,你的无意识决定你看到的是什么。

四谛: 苦、集、灭、道四者为四谛。释迦牟尼佛说,人生世界,一切皆苦,纯苦无乐,而众生无知,反取苦为乐;归纳其类,分为八苦,即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等,这就叫着苦谛。因为众生自寻烦恼,以采集苦因而成苦果,误以为乐,这就叫做集谛。如欲灭去苦因苦果,达到离苦得乐,这就叫做灭谛。因此必须要以求证道果,升华人生而得达究竟的法门;这就叫做道谛。

人、世、事、物万法,一切都是变幻不定的,生生灭灭,所以名之为“无常”。人生一切,纯苦无乐,因此名之为“苦”。一切皆空,所以名之为“空”。而且分析身心,乃至世界,其中毕竟没有我们的存在,所谓世界身心,但为我的所依,并非我的真实,又名之为“无我”。因此综观人生世界,名之为“无常”、“苦”、“空”、“无我”。

十二因缘首先从无明开始,无明就是不明根本,不知其所来的意义,普通人们对于生命或心灵意识活动的源泉,都是一本糊涂,不明究竟,反之,就是明自觉悟而得其究竟了,可是一切众生,都从无明而来,所以姑且裁定以无明为开始的因。首因无明而发生第二相互关系的行,行就是动能的意思。第三因行而有识的作用,识是基本能思的潜力。第四因识而构成名色。第五因名色而生起眼等六根与色等六尘进入的现象。第六因六根而发生接触的感觉。第七因触而引起领受在心的感觉。第八因受而发生爱欲的追求。第九因爱而有求取的需要。第十因取而有现有的存在。第十一因有而成生命的历程。第十二因生而有老死的后果。复因老死而转入无明,又形成另一因缘的生命。

十二因缘分别是:

一无明:明即智慧光明,无明即是贪欲、慎恨、愚痴等产生的烦恼,也是种种蠢动心理的迷惑之源;

二行:即是前生所造的善恶诸业,也就是前世身心的行为;

三识:即是由过去世的业力,感受果报之初起妄念而托母胎,投生为今生的神识;

四名色:即是投生于母腹后形成胎儿的身心状态;

五、六入:即是在胎中长成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感觉器官---六根;

六触:即是出母胎后,自己的六根与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等相对接触的六法;

七受:即是由接触外境自己所感知的苦乐心境;

八爱:即是厌苦喜乐而生贪爱财、色、名、食、睡等五欲的心理活动;

九取:即是因欲爱旺盛而对于贪染诸境而起取着心;

十有:即是由于今生造作了有漏之因,将要导致感受未来世的生死之果;

十一生:即是因了今生造作的业种,所感受来生的色、受、想、行、识的五蕴聚合之身;

十二老死:来生既有了五蕴假合之身的出生,必将衰老而至死亡。

由十二因缘,说明了人生的由来和生命的流转,自前生今生而到后生之间的因果关系,即称为三世两重因果,但在此十二因缘的回转又可用惑业,苦的三种连锁反应来说明: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之惑的蠢动,所造作了前生的善恶诸业;由于前生的善恶诸业的引导,所以要感受来生的生死之果,这就是十二因缘生死流转的法则。

 “戒、定、慧”三学:

1. 修戒——完善道德品行;

2. 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

3. 修慧——培育智慧。

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

不要认为修行就是枯坐蒲团、不吃人间烟火。所谓的修行,就是修习戒、定、慧,培育品德、平静和智慧,烦恼根深蒂固,想要断除烦恼不是件轻而易举、想断就断的事,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烦恼由粗到细分三个层次,修行也是由低到高分三个阶段。修行的三个阶段分别可以去除三个层次的烦恼,即: 通过持戒去除违犯性烦恼,通过修定去除困扰性烦恼,通过修慧去除潜伏性烦恼。

儿童精神分析研究发现,儿童生而具有全能感,婴儿无出生感,出生感是学习而得,真正的婴儿感是婴儿感觉通过自己的努力,生出整个世界,孩子天然会有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感。

 “人人皆是佛”其实是对人的原始状态的回归,。

为何其他人无怜悯心而佛陀有?因为佛陀从痛苦中走来,对痛苦的感觉非常敏感,其早年的创伤无法用后天的富贵来抚平,故寻求痛苦的解脱之道,佛陀将自己的感受以神话的形式告诉世人。

从中国传统有一个观点:“圣人无父”。例如,六祖慧能三岁无父。

无父的结果之一就是孩子和母亲关系紧密,了解俄狄浦斯情节的人就会明白,无父这一事实会让孩子有极大的满足,另外一方面无父导致孩子社会地位轻贱,极度幸福和极度痛苦结合。

佛陀的痛苦来自于所处的社会生活方式,所以,佛陀必须自己解决生命之道,从根本上解脱生命的痛苦。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1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