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康复第四阶段:消除羞耻感,重建价值感

作者:李红艳   2019-11-15   665次阅读   0个赞

 

文 | 金尚
 

 

一、你可以不原谅

 

小雅去监狱里探望了正在服刑的父亲,想着二十几年的恩怨也终了了,父女始终是血浓于水,小雅决定原谅父亲。

没想到在监狱里,父亲仍然本性不改,还叫器着让小雅去卖,去筹钱为他保释。小雅拒绝了父亲的无理要求,父亲在被狱警方拉走的时候,还不断地说,小雅不帮他,等他将来服刑期满,要来找小雅报复。

小雅噙着眼泪离开了监狱,过去的种种浮现到了眼前,小雅痛苦到不能自已。

幼年时候,父亲天天酗酒,每天一回家就打小雅和她的母亲;没钱的时候,就天天嚷着叫她母女俩去卖。小雅的童年,基本上一部悲惨的受难史。

直到前不久,父亲因为杀人被判了刑,小雅想着,毕竟父女一场,就见父亲最后一眼。没想到父亲依然是那个恶心的样子。

 

1、原谅的陷阱

的确有很多人会说,你要原谅你的父母,他们也是家庭轮回的受害者。他们被他们的父母虐待过,他们没有得到过爱,所以才会过样对你。但是对一个从小被伤害了的孩子来讲,如果原谅了父母,又有谁来安慰他们呢?

不是我们原谅了父母,事情就会回到起点。打出去的钉子,钉在了木桩上,即便把钉子拨出来,木桩上还是布满了满目仓夷的黑洞。很多时候,即便你单方面原谅了父母,可是父母仍然还在用相同的手段对待你,而你却还在因为曾经恨过父母而自责和内疚。

于是又带来更大更多的仇恨。“为什么我做不到原谅呢?”“是不是说明我不是个好人?”“难道真的是我的错?”

这样的想法会让你更加的痛苦。在你看来,只有完全原谅才能解脱,可是看来你做不到。于是你把所有的问题和痛苦的都指向了自己,“看来的确好像真的是我的错?”

 

2、不必原谅

事实上,恨也是一种生命力,你只有看清自己恨意的来源,向正确的人用正确的方式表达恨意,才是快意人生的活法。一味的压抑情绪,用比昂的说法,就是“负恨——憋着恨”,比真实的恨会有更多的杀伤力,最终只会是积攒更多的愤怒,到最后愤怒撑不住的时候,就会引燃暴发,两败俱伤。

伤害就是伤害,没有这些伤害,我依旧会变得更强!

在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感同身受,也不用去主流文化里去寻求认同。有些事情,你愿意原谅,你就原谅;不愿意原谅,就没有必要原谅。不需要捂着伤口,虚伪的说不痛,事实是伤口就在那里,痛就在心上。不用为伤害寻找借口,说什么“他们也是原生家庭轮回的受害者”。知道自己是受害者,知道自己会有虐待孩子的倾向,还不去疗愈自己?

◆伤害我的人,可以放下,但是不会原谅。

身体上的伤疤可以慢慢消除,但心灵上的每一道伤疤,可能会历久弥新,很难消除。很多时候,原谅那些心存恶意的人,就相当于给别人再次伤害自己的机会。没有原则的原谅,不一定能换来感动;无底线的原谅,只会换来无底线的伤害。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错误和伤害都值得被原谅。最值得被原谅、被宽容、被拯救的人永远都是受到虐待、受到伤害的自己。

 

二、最致命的人类情感

1、何谓羞耻感

最致命的人类情感是什么?羞耻感!

羞耻感是残忍暴力行为及破坏性关系的源头,也是各种虐待的核心,它深深地贯穿于施虐者和受害者的行为中。如果我们内在有一份羞耻感,可能就会认为自己是肮脏丑陋的、低人一等、毫无价值、不值得被爱、不配活着的。

 

所谓羞耻感就是暗藏到内心里的无价值感。就是好像有人在对你说,“你有没有脸哪?”“我真为你感到丢脸!”“你怕要找个地洞钻进去!”的时候。羞耻感的级别,比内疚感更低一些、更原始一些、更加让人无地自容。就好像你连人都不配做,活着没有意义一样。这种羞耻感会让人产生巨大崩解的感觉。

比如台湾作家林奕含在被性侵后,曾经想告诉妈妈。她试探性地跟妈妈说学校里有同学经历了这种事情,她妈妈说“一定是那个女生太骚”。作为一个敬重权威的乖乖女,妈妈的话无疑给了林奕含太多的杀伤力。直到后来出版了《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之后,又要面临着在读者、在媒体面前一遍遍地撕裂自己的伤口,这真是一种最可怕的羞耻感的折磨。

 

◆羞耻感使受害者有低人一等之感

羞耻感会使曾经的受害者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被尊重,认为自己活该被蔑视和看不起,会贬低自己,同时无意识地让人羞辱、贬低自己的伴侣和孩子。

 

◆羞耻感会使受害者虐待自己

羞耻感会导致受害者不由自主的各种虐待自己、攻击自己、各种成瘾行为(包括药物成瘾)、各种自残自伤等。

 

◆羞耻感会使受害者陷入不断被虐待的轮回中

羞耻感会使受害者在与人互动过种中,情不自禁期待被他人虐待,从而实现了自己童年时候就开始的强迫性重复。

 

◆受害者可能会把羞耻感代际传递给自己的孩子

羞耻感会使受害者产生施虐倾向。在童年时期遭受过虐待的人中,大约有30%会虐待自己的孩子。

 

2、童年受虐经历引发羞耻感

如果你是儿童时期被虐待的受害者,你肯定知道什么是羞耻,你可能一生都会活在羞耻感的阴影之下。

你可能会将受虐待原因归咎于自己:“如果我听爸爸的话,他就不会打我了”“如果我好好学习,妈妈就不会生气了”“如果我是个男孩子,爸妈就不会把我送人了”“如果我长得漂亮一点,妈妈就会喜欢我了”.........

如果你在童年时期被虐待过,那么这段经历可能对你的余生都有负面影响:你可能会过度追求完美、过度自我批判、自我虐待、自残自毁,各种成瘾(药物、酒精、购物、赌博、性交、工作、偷窃等);你可能会暴饮暴食、睡眠障碍、人际关系失衡、沉迷于施虐与被虐的关系。

很多人或许会去寻求解决之道:找心理师或参加互助小组。这些或多或少会有所帮助,但是受害者内心深处,难以抑制的羞耻感,依然会是受害者难以越过的一个坎。这是因为,羞耻感本身是蔑视人性、人格被侵犯、价值被凌虐、人生意义被抹杀的,其造成的负面影响,远比其他种类的感觉,影响要更为持久、深远。

人类因为被爱而诞生,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关爱。所以当父母虐待孩子时,孩子会感到前所未有的羞耻感,孩子会想当然地归罪于自己,是因为自己“不好”,所以“不值得被爱”。

作为人类,安全感和自我掌控感是生存的次重要条件。当儿童被虐待时,这一安全感和自我掌控感的信念,便会随着伤害土崩瓦解。当人类不能够自保的时候,就会生出无力感,这种无力感会带到屈辱感和羞耻感。

 

3、羞耻感为何难以摆脱

 

如果童年有饱受羞辱或有很多令人羞耻的经历,有些孩子可能会把这一份羞耻感,内化到自己人格的一个部分。成年后会在各种关系中,不由自主地期待被虐待与虐待的戏码。最为典型的就是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中。

比如①

星爸又开始打星星了,不知道为什么,星爸每次都控制不住自己。

妻子多次告诉他,不要对孩子使用武力。可是只要孩子做的事情不符合他的心意,他就会忍不住怒火难平。

心理师仔细分析了星爸的动机和行为,发现星爸属于高控制人格,孩子的任何事情都要在他的眼皮子底下,经过他的允许。细到孩子用哪支铅笔,和谁交朋友,玩哪个玩具,作业用哪一本作业本,管到事无巨细......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有自己独立的意志,在这样的一个父子关系中,只允许有一个意志存在,孩子被虐待就成了必然。

心理师建议星爸好好做自我成长,否则孩子的人生不堪想象.......

 

 

 

比如②

翠在幼年时,看到父亲天天都在酗酒,一酗完酒就打她和妈妈。

翠和妈妈每一天都活得胆战心惊,如果哪天上午的时候被打了,下午和晚上的时候,还安心一点;如果上午没有被打,那么一天都在担心,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暴力就会袭来。

翠暗暗在心里发誓,将来长大了,绝对不找暴力的男人做丈夫。

翠找了第一个丈夫,一开始很好的,两年之后,就慢慢地对翠拳脚相加;翠失望地离婚了,第二个丈夫在一年之后,也开始了对翠使用暴力,翠又离了婚;第三次婚姻里,翠决定找个文弱的戴眼镜的斯文男人,结果在婚后三个月,又开始打翠。

翠不解,“为什么会这样?”“我的命真苦啊!”

 

 

 

有着严重羞耻感的孩子在成年后,往往性格偏执,无法爱他人。为了维护可怜的自恋,就只能通过确认“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来保护自己。这样的人往往控制欲过强,会对配偶和孩子有过度控制和虐待的行为。

另一些被父母虐待得意志土崩瓦解的孩子,则会表现得毫无主见,毫无决断。他们往往会高度依赖虐待他们的人,因为害怕被进一步羞辱,而选择高度顺从,从不质疑权威。甚至在自己利益被侵犯时,也没有勇气说出来。

 

三、摆脱羞耻感,走出童年阴影

1、自我理解。

自我理解就是要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看到问题背后的真相。

当我们看到,这个事情是由于父母本身的愤怒没有解决好,父母本身的情绪问题,父母自己原生家庭的问题。

这个事情当中,自己没有做错任何事情。

父母愤怒的对象是他们的父母,他们要攻击的对象也是他们的父母,那么我们的内心也就释然了。

 

 

2、自我宽恕。

◆原谅受虐待的自己:当年的自己那么弱小,那么无力,所以当年自己的无力反抗也情有可原。

◆原谅曾经对自己的虐待:因为羞耻感,我们或许做过很多自我伤害的事件,比如抽烟、酗酒、暴饮暴食、批判自己等。

◆原谅自己曾经伤害过他人,比如孩子:承认自己不是好父母,向孩子真诚的道歉,思考怎样可以改变。

 

 

3、自我接纳

每个阴影的背后,都隐藏着不可思议的正面力量。如何将阴影的破坏力转化成你生命里的正面力量,是我们一生都要学习的功课。

你越接纳你的阴影,你人生的能量就会越强;你越压抑,不敢面对你的阴影,你就会越没有力量,越虚弱。

假自我是一切心理问题的根源;真自我是一切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幸福和快乐的基础。而真自我的追寻,需要我们在接纳阴影中慢慢完成,是人格面具与人格阴影不断整合的最终自性的结果。

 

4、自我关爱

照顾好你的身体,容许你的思想,跟你的痛苦情绪做朋友,跟他人建立良好的连接,滋养你的精神。

自己是陪你走得最多,走得最长,陪你到最后的那个人。

任何一种与他人的关系,都是自己与自己关系的外在投射。

爱自己,你才会爱别人。爱自己,你才会值得被爱,也才会有人爱你。

无论发生什么事,请你把自己当成是最好的朋友,友善、接纳和充满爱的对待自己。

 

5、自我鼓励

当你感觉到自己有一点进步的时候,适时地给自己一些奖励。可以是享受美食,可以是一场喜欢的电影,也可以是自由自在地逛街,也可以是买一件自己心仪已久的物品.......

当你的内心有丰盛感、有充裕感的时候,你内心才会有爱的能量流过。这个时候,无论是爱,还是被爱,都会来得那么理所当然。

爱从来都是心心相吸,爱从来不会降临在自身对爱匮乏的人群身上。心中有爱,才会得到爱;也才给得出爱。

 

 

四、不必与父母和解

1、与父母和解?

很多学派的心理学告诉我们,如果你不与父亲和解,建立连接,你的事业和金钱发展不起来;如果你与母亲关系不好,没有连接,你的感情和人际关系就要出问题。于是我们开始推导,我想要事业成功,就去与父亲和解;我想要感情顺利,就去找母亲要答案。

于是头脑就去和父母沟通,当面对质,历数父母对我们的种种控制、虐待、伤害,导致了我今天很怂、很胆小、很害怕,无法做自己。结果父母会有两种表现:①大声斥责你白眼狼、没良心,白给你吃了那么多年白米饭;②特别伤心,恨不得把心窝子掏出来给你看。但是我们会发现,内在的委屈和愤怒依然存在,释放无穷无尽;鸿沟不但没有填平,在回溯的过程中,反而会二次伤害。

头脑还会有另一种更温和的方式,说服我们要去理解父母,暗示自己,父母是爱我们的,父母也是囿于他们自己的局限和内在关系模式,对我们造成的伤害。理解父母、原谅父母的最终结果就,情感上既然认为父母是情有可原的,那么错的是你吗?这就会带来更大的羞耻感。

也有人询问,是不是可以把父母带来做心理咨询结果父母回答的通常会是:“不,是我想让孩子来做咨询,他/她让我太痛苦了。”结果引发了一场漫长的太极持久战。进一万步讲,就算父母改变了,自己的痛苦会得到治愈吗?事实是,父母可能永远都不知道你内心经历了什么,但是他们也不需要知道。

 

2、与内在父母和解!
其实心理学说的是,“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张德芬),一切外在关系模式都是我们内在关系模式的向外投射。与父母和解,既不是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

马斯洛一生都不原谅自己的母亲,这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

父母也许一辈子都不会有能力真正的看见孩子,但我们依然可以成长,并且拥有爱父母,或者不爱父母的自由。

 

所谓“与父母和解”,说的是与内在的父母和解。这个“父母”不是实体形态的父母,实体形态的父母只是带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载体,而不是内在的父母。在形式上,我们仍然可以与父母远离、不交流、不沟通,因为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可以沟通和交流。

接受内在的父母,就是接受自己的存在,接受自己的这个生命;内在认可自己是这样的存在,认可自己是这样的生命。

接受内在的父母,意味着接受了来自家族几十代、几百代的生命正能量!

内在的父母是家族几十代、几百代的生命正能量,是神奇的大自然,是地球母亲,是宇宙父亲.,是上帝........

这样子,慢慢的整合自性化,走向人性的完整。

和解之后,我们就可以做回真自我,接纳自己、喜欢自己、爱自己了。就可以迎来一个充满活力的、丰盛喜悦的、幸福快乐的人生了。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0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