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是什么让我们进入了无效沟通

作者:谢德志   2021-10-05   4406次阅读   11个赞

不知道你有没有吃过这样的亏?

 

让孩子更听话一些,但越是要求,好像孩子他就越叛逆;向一个人示好,话一出口就变味儿了,反而得罪别人;心里有话不敢说、不会说、错失本该拿下的机会。

 

沟通人人都懂,但是有效沟通不是人人都会。

 

有效沟通,不是把想要说的话说出口就算了,而是在表达中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同时照顾和对方的关系。

 

当你可以做到有效沟通,你就不用在每次说完后又为自己好像把事情搞砸了而懊悔不已。也不用再担心说错话而畏手畏脚。当你可以做到有效沟通,你就可以在人际关系、亲密关系、职场中练就高情商,更难得的是我们可以拥有与他人建立和谐、亲密、愉悦关系的能力。

 

语言是具有魔力的,有的语言会为人带来伤害,但有的语言,却会为人带来爱与亲密。

 

在这一系列的课程中。我会帮助你通过观察-感受-需求-请求四个步骤,有技巧有章法的使用语言规律,教你构筑底层沟通技能。

 

常言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也有人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知道有效沟通是如何发生之前,我们看看无效沟通是怎样发生的。

 

请看看当遇到以下场景时,你会如何反应吧?

 

暑假马上就要结束,马上就要开学了,明年孩子就要中考,你很希望他可以考上一个好的高中。但你每次一下班,回到家里,就发现孩子躺在沙发上玩手机,好像一点都不担心的样子。

想到自己一整天上班,已经很辛苦了,回到家还要给孩子做饭。邻居家的小孩,听说每天都去上补习班不说,还特别懂事,什么都不用家长操心。

 

这个时候,你会做一些什么呢?

 

1、也许有时候,我们会忍不住,特别生气。你怎么就不知道上进一点呢,我天天为了你能上个好点的学校,到处去打听消息。忙里忙外的,你就知道躺在家里打游戏,能有点出息吗!

 

往往这个时候,孩子可能也会怒不可遏,双方大吵一架,最后不欢而散。而我相信这并不是我们最初想要的结果。

 

2、如果爸爸在旁边看到了,也许会过来劝妈妈,孩子还小嘛,现在不懂事,以后会懂事的。这总有一个过程的。

 

3、也有可能孩子会保持沉默。默默地听你说完后,躲进自己的房间里,再也不愿意和你多说几句。只能自己一个人在房间里用他自己的方式,来消化这些情绪。有时甚至是伤害自己。

 

4、当孩子开始变得沉默寡言,越来越不想去学校,什么也不想做。整天闷在房间里。甚至开始伤害自己。也许我们家长又开始变得小心翼翼。给孩子买游戏机,大把大把地给零花钱。仿佛只要孩子好一点,什么要求都可以答应了。

 

现在邀请大家,思考一下,以上这个故事里,大家觉得谁的沟通是最无效的呢?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才会有更好的结果呢?

 

其实,上面这个故事中,每个人的沟通,都是有问题的。他们分别呈现了4种沟通姿态,分别是指责、超理智、转移以及讨好。

这四种沟通模式,都各有特点。但归根结底就是当你在人际沟通时侧重在【我-他人 -情绪】三者上的不同。让我们一起学习在这四种沟通姿态下,我们该如何提高自己呢?

                                             

☆    如果在沟通中,你经常呈现指责、攻击他人的姿态,常说这一切都是你的错;你是怎么搞的;你从来没有考虑过别人的感受;要不是你,事情就不会弄成这样……

这样的你是善于自我争取的,但是却容易不顾及他人的情绪与感受,不利于关系的发展。

 

可能,你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同时也以同样的标准要求他人,容易指责他人。这时,你会表现得非常生气与不满,可能是因为你内心有一个更高的期待,期待别人应该是你理想中的样子。而当对方的实际表现没有满足你内心理想化的幻想时,你就把自己的失落、愤怒和无力感都归罪于对方——“如果你表现得更好,我就不会这么不爽了!”也许,你对他人的苛责和批判实际上也是对自己的不满,你不敢面对内心的失落、愤怒和无力,但是你觉得自己绝不可以表现得“软弱”。为了保护自己,你倾向于指责他人,将所有的期望寄托给他人,将所有的责任推卸给他人,认为只有靠他人改变他们的行为,才能让自己的内心恢复平静。

 

尽管你在指责他人时常常体验到一种控制感,但是你不太能接受真实的自己,承认自己的不完美,也无法包容他人的不足。他人感受不到你对他的包容和接纳,可能会觉得你有点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或者推卸责任,反倒不容易接受你的观点和建议。最终你可能也无法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体验到更多的失败。

 

【我们提升的重点是:指责别人前,请先反思自己】

 

对于喜欢采用指责的你来说,请尝试放下“指责的手指”,关注自身需求的同时,去觉察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你可以:

 

1.通过自我询问来体察真实的自己,进而使用此方法对他人进行觉察。

“我感到到的情绪是愤怒吗?”“我为什么会发火?”“我对对方的期待是什么?”、“我这样做的感觉如何?”“我渴望对方如何做?”从中发现自己的期待与真实的渴望。

 

2.不再要求自己变得“更好”,接受真实的自己。

采用指责沟通姿态的你在当下更多是对自己的不满,而将矛头指向他人。那么,你需要调整的是:你可以尝试做自己希望做的事,但也宽容自己的“做不到”,“允许我就是我现在的样子”。全面看待自己的优缺点,以及别人的优缺点。

 

当我们对自己有了更多的允许,也许我们就可以尝试马歇尔·卢森堡博士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通过观察-感受-需求-请求。四个步骤,有技巧有章法的让我们的沟通不再碰壁。

 

让我们一起看看如果在这样的步骤下,妈妈回到家可以尝试怎样的沟通。

 

观察:最近这一周,我有4次一回到家,就看到你躺在沙发上玩游戏。

感受:这让我感到很担心,

需求:因为我很重视你的未来。

感受:同时我也感到生气。

需求:因为我需要让自己休息一下,可以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下班回来后我也很累,但是这周回到家我一个人做了5次晚饭。

请求:你愿意今天帮我一起做晚饭吗?也许我们也可以聊聊你自己对未来的想法。

 

推荐电影《美食、祈祷与恋爱》

 

☆    如果你在沟通中比较容易呈现讨好的姿态,成为“和事佬”,容易忽视自己的感受和意见来成全他人,就会陷入压抑自我的状态中。

 

这可能和你在原生家庭中较少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有关。你感受到父母对你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当你满足父母的需求或是表现出他们期望的样子时才能得到他们的关注和赞赏,如果违背他们的需求和期望,你可能会被父母否定和批评。对幼年的你来说,父母即是权威,也是生存和安全感的来源。为了得到父母的肯定和爱,你不经意地迎合父母的期望,将父母的需求内化为自己的,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和需求。久而久之,你容易形成只有不断满足他人的需求和渴望,你才能获得别人的关注和喜爱的认知,在沟通交往中呈现讨好的姿态。

 

你比较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和评价,害怕他人不喜欢自己,会不自觉地讨好他人,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求,不能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立场,容易让人认为你没有想法,是“墙头草”,更是给人有点虚伪的感觉,反而不容易得到他人真正的欣赏。

 

【提升重点:从爱自己开始】

 

请增加对自我的觉察,多关注自己的感受。你有多关心他人,也要有多关心自己,像你关心对方那样关心自己,以便更充分地体验自我价值感和平等性。

 

1.接受自己的沟通姿态 ,觉察并承认自己正在讨好。

意识到自己正在讨好他人,是停止讨好的第一步。试着回想自己在什么情境、用什么方式在讨好别人,当时的感受和结果是什么样子的,给自己以警示的作用。

 

2.停止讨好任何人,尝试说NO。

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用担心朋友的离开、亲人的指责,或是有可能面临的伤害。相信自己,你已经长大,可以很好的保护自己。

 

推荐书籍《无声告白》、电影《入殓师》

 

3.培养内心的自信与强大。

 

不停地从外界寻求关注和赞赏来填补内心的匮乏并不是一种明智的策略,你需要做的是从内在培养满足与充实感。你可以从自己可以掌控的事物中获取力量,从小事做起,例如,踏实做好自己的工作、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或是学习一项简单的新技能,从小到大,证明自己的价值与能力,自然能获得肯定与赞美。

 

☆ 如果你经常呈现超理智的沟通姿态,忽视自我和他人,只关注情境。

 

作为超理智的沟通者,你似乎很少正视自己和他人的感情,在沟通中很少投入情感,只谈问题的内容,原则。你会变得过度理性,会通过引经据典、罗列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凡事都要讲出是非对错,只知道什么是对的和该做的,而忽视了什么是让自己和对方感觉舒服的,从你的言语中,他人很少能感受到接纳与包容,反而更加不容易接受你的观点。

 

经常表现出超理智的你可能觉得,”如果我能说服你,你就会喜欢我,支持我“。而事实上,如果你过于喜欢讲大道理,虽然这些道理听起来都很有“道理”,也很有根据,但是你忽略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让人感觉你根本没有投入感情,不在乎他人的情绪和想法,就算你讲得再有道理,他人也不容易接受,反而觉得你不太有人情味。最后,你可能会陷入不被人理解和孤立的境地,体验到更多的孤立和空虚。

 

【提升重点:倾听内心的感受】

 

采用超理智沟通姿态的你忽略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需要练习的是和自己的情绪、感受接触,再练习如何关注别人的感受。

 

1.多去感受,体会自己当前的状态。

 

请放下你的道理和数据,不要一直用理智去思考,而是多多用心,动用自己的感官,多去观察、感受与触摸。

 

2.学会接纳自己、他人的感受与情绪。

 

情绪体验是我们本身的一部分,请把它当做朋友,而不是排斥、回避它。例如,当愤怒出现的时候,你可以不断告诉自己,“愤怒是正常的,我可以有愤怒”,接受自己的情绪。同时,他人出现不同情绪的时候,你也可以不断识别和接纳他的情绪,而不是置之不理,只讲道理。

 

推荐电影《头脑特工队》、书籍《非暴力沟通》

 

☆ 如果沟通中,自我、他人和互动环境等对你来说都不具备太大的价值,你习惯忽略它们,呈现转移话题的姿态。但采用这种逃避的方式也不是解决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并不会促进沟通的顺利进行。

 

可能,你对自我的评价过低,害怕有压力的沟通情境,也不太敢表达真实的自己,对于不知道如何处理的情况,你会将自己保护起来,习惯顾左右而言他,并不去主动解决。特别是在谈论那些令你感觉不太舒服的话题时,你想到更多的是逃离。你会不经意的改变话题,中断谈话,将在讲的话题岔开,或者一副事不关己,心不在焉的样子。有时候,你也会采用无厘头、滑稽的话来避开不愉快的话题。可能是因为你相信,只要你将注意力从有压力的话题上转移开,就能感到安全。而当他人不太注意你时,你又会有一些焦虑,试图利用一些搞笑的事情将其他人的注意力引到自己的身上。

 

这样的你在他人看来有点幽默、好玩,思维活跃。但如果你惯用转移话题来岔开正在谈论的事情,容易让他人感觉自己不太受尊重,同时还会觉得你不愿意敞开自己、和他人真诚地交流。

 

【提升重点:活在当下】

 

你多采用转移话题的沟通姿态,想要作出改变,你需要增加对自我、他人和环境的觉察,让自己“在场”。

 

1.首先需要学会关注情境,努力停留在当前的互动环境中。

 

学会观察所在的情境,也就是环境、气氛,当学会活在当下,才可能在当下的情境中体察自己的情绪、他人情绪,以及和他人产生联结。

 

2.接纳自己的感受。

 

觉察到自己的身体反应和情绪变化,并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而不是将这些情绪归咎于别人;同时,接纳自己的各种情绪,例如会害怕、生气、害羞、紧张等;再看看可以怎样缓解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感到更舒服、平缓一些;最后,认可和欣赏自己的所为所为。

 

3.觉察自己的内在想法、感受、期待和渴望。

 

有时候,人们有一些情绪和行为反应时,并不会去探索自己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还会放任自己沉溺于一些负面情绪中。还有的时候,人们的言行会和自己的期待与渴望背道而驰,例如,你渴望伴侣多一些陪伴与温暖,却习惯用指责来把关系搞得更僵。所以,深入觉察自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发展关系。

 

4.觉察他人的沟通姿态,试图了解对方真实的期待与渴望。

 

最后做一个小结,我们今天学习了4种常见的问题沟通方式。也给了一些宽泛的建议。在指责的沟通方式中,示范了如何通过通过观察-感受-需求-请求。四个步骤,有技巧有章法的改善我们的沟通。在接下来的课程里,我们会更具体的去和大家一起去学习如何将有效沟通带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并且通过具体的练习,去修正我们在沟通中的不良习惯。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最后,你明白是什么让你陷入无效沟通了吗?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11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