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矛盾型依恋-身份认同、歇斯底里与边缘倾向

作者:杨枢   2022-04-15   4245次阅读   3个赞

在依恋理论中,矛盾型依恋或者叫迷恋型心理状态的成人,这类人的精神状态被依恋理论家认为处在一个连续谱上,其中一端是歇斯底里,一端是边缘。这种连续谱的两端,是两个极端,大多数人是在中间位置的,很可能不能构成精神异常和精神障碍,而只能被认为具有某种倾向。

其中,歇斯底里的一端,达到一定的标准被认为是癔症,有些理论会认为这属于精神障碍中的分离转换障碍,在DSM中是分离障碍,这里头比如分离性身份障碍、人格解体或或者和现实解体障碍。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矛盾型依恋的人在这一端特别严重,严重到甚至会找不到自己、出现多个人格、人格瓦解,是有可能到这样的地步。而这些都指向的是自我的认同问题,也是自体感的稳定度问题。

为了稳定住自己的自体感,防止这种瓦解,就需要不断进行自我身份认同,就是通过依恋关系去获得。这一类的人群,被认为是处于一种无助的模式。在依恋关系中,以无助的方式与对方连接,他们的重心永远在自身之外的别处,活在他人的心里。他们会放大任何有的没的可能会被抛弃的信号,然后用讨好的方式来防御这种让自己会瓦解、找不到自己的恐惧。

这种恐惧很显然和遇到的外部刺激是不匹配的,因为被放大,所以导致的无助也被称为过剩的无助,他们倾向于让感受淹没思考,对自己的痛苦在处理和理解两方面都很无力。这种所谓的无助,就是缺乏独立自主,更准确的说,是害怕发展出自己真正的自信和独立,因为独立的过程得经历一个分离的恐惧,因为害怕分离所以无法独立。因此,这类人群会像变色龙一样适应他人的期待,表面上表现出无助、讨好、体贴、对对方的崇拜,看上去非常善良美好的一个人,但其实是在内隐地试图缩小和对方的距离,目的是是防御被抛弃的焦虑

这种逐渐缩小距离的做法,当然会带给对方说不出口的隐隐的压力,所以这种行为也被认为是诱惑性的顺从。这种逐步缩小距离如何理解呢,有时候也表现成容易对和自己距离近的人产生迷恋和依赖,依恋理论认为这类人本质上是对近距离的可获得性,在产生强迫性的迷恋,注意是对可获得性的迷恋,连带着对于可获得的人而产生迷恋,因为这是最安全的选择。

接近于连续谱另一端,也就是边缘性倾向的那一段的模式是愤怒和混乱的模式,这被认为是矛盾型依恋的一种特殊的亚型,这种迷恋源于创伤和创伤体验,根源是创伤反复发作或者丧失未能完全解决。AAI文本里,这类人可能既是迷恋型也是未解决型(也就是混乱型)。

这种愤怒和混乱的模式,他们比无助模式要极端,会把生活体验成持续发生的危机,情绪不仅痛苦甚至剧烈到了天塌地陷的地步。他们在依赖的恐惧和无底洞的需求之间挣扎,不顾一切想要得到帮助,又觉得这种帮助的需求会赶跑帮助者,在绝望中想要接近对方,但是恐惧和愤怒又让他们退缩。

Peter Fonagy的心智化理论里对这类人有个解释,就是外化这个概念。他认为,这类人小时候会内化一个异己性自我表征,取代真实自我。这多半源于抚养者,这种内化的形象让他感到恐惧又愤怒,而且一直占领者自己的内心领地,所以他要把内心这个形象给驱逐出去。一旦找到外部的一个依恋对象,就要把这些投射给依恋对象,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就意味着,他们一直会把他人体验为迫害者,或者说通过自己的关系模式,让对方被迫扮演迫害者的角色,这样自己就可以继续去愤怒去恨,这就形成了这种外化的持续过程。

那如果别人离开自己或者找不到依恋对象呢?这类人就只能被迫通过恶性的自我攻击来迫害自己,甚至自我损毁。所以,我们想一想,有的时候为什么有些人非常渴望需要一个对象?真的是为了投注爱吗?有的时候可能恰恰相反,或者说兼而有之,既需要一个爱的对象,更是需要一个恨的对象,准确地说是能承载自己的恨的那么一个对象。这就是愤怒和混乱模式。

在无助模式下,这类人群找不到自己,因为他们心里内化的他人占据了自己大部分心理空间,留给自我的空间微乎其微。这类人自我的内心对话,主要是“你如何如何”,有个他人的声音总是在评价自己指责自己,而不是我自己如何如何,自己的声音出不来,发不出。在关系中,内心就很容易会被他人占据,搞不清楚自己的需求、权利甚至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愤怒模式下,这个内化的他人形象不仅很凸显而且很恶毒,让自我又怕又恨,经常性威胁到自我,所以这个恶毒的形象需要被投射给想要依赖的对象,所以这类人主要的精力在于干这个投射外化的游戏,目的就是为了隔离这种内心深处的危险性的恐惧和愤怒,当然也就没有余力来识别和探索并维护自己的需求,同样也找不到自己在哪。

这两类人心中内化的他人形象都过于强大凸显,因此依恋理论认为他们的内心长期被人殖民,导致自我意志和自主性发展不起来或者自体感非常脆弱,很容易就崩溃、解离、甚至解体。所以对这两类人来说共同的课题都是找到自己,相信自己,重建自己。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3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