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不安全依恋与精神障碍、人格障碍的综述

作者:杨枢   2022-05-29   1270次阅读   0个赞

Peter Fonagy在依恋理论与精神分析里介绍了依恋研究关于这方面的一些理论观点,一般会认为安全型依恋可以成为抵抗心理疾病的某种保护因素,不安全型依恋是一个有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风险因素。当然Peter Fonagy认为这一点是有待商榷的,还需要更多临床实证数据去予以研究。

但从广义上来说,依恋理论体系里有这样一个大多数人认可的观点,就是疏离型心理状态人群更多的对应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进食障碍、物质滥用等方面。迷恋型心理状态人群更倾向于个人感受的障碍,比如抑郁焦虑以及边缘型人格障碍。

如果先不说抑郁症焦虑症这些,单从人格障碍的角度来看,有些依恋取向的心理学家会把迷恋型状态理解为一种依赖障碍或者依赖异常的状态,因此,很显然这类情况直接和依赖型人格障碍相对应,兼有表演型或边缘型人格障碍;那么对于疏离型状态呢,依恋取向心理学家会认为是一种投射异常,我们都知道在精神分析里,尤其是克莱因学派,往往把投射和分裂联系在一起,因此疏离型状态就直接对应到了分裂样、分裂型人格障碍以及自恋型人格障碍,当然也兼有反社会型和回避型人格障碍。除此之外,不安全型依恋也比较容易伴随分离转换障碍以及创伤及应激障碍里的反应性依恋障碍等等。

另外我还见到过有的心理学家研究了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和依恋的关系,发现了这类儿童和回避型、混乱型依恋个体的很多相似点,比如语言障碍、创伤后的回避反应以及僵化的模式等等。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John Bolby特别提到一种情况就是针对分离和创伤的。我们都知道分离、丧失会带来创伤体验。要走出这种创伤体验,就需要经历哀悼,或者叫哀伤工作。对于这类经历过早期分离和丧失的个体来说,依恋理论的创始人John Bolby认为:这类个体的情感连接模式特征是矛盾心理、强迫性看护、主张自我满足,这种模式会使个体在经历丧失之后更有可能出现病理性哀伤,也就是说,依恋模式的安全性越低,处理丧失也就是哀伤工作就越困难,就走不出来。如果要对应精神障碍的专业说法,在ICD-11被称为“延长哀伤障碍”,在DSM-5被称为“持续性复杂哀伤障碍”。如果熟悉之前节目,您也许会发现,这种情况更多的会和未解决型也就是混乱型依恋联系在一起。

说到这里,依然要强调一下,上述的这些依恋和精神障碍的对应关系,在Peter Fonagy看来过于简化,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比如上面关于John Bolby的观点,在之后的依恋-心智化心理学家研究下,这个结论被修正和补充了。由于看护-依恋系统中抚养者可能会持续性对个体产生创伤性体验,这种体验可能并不一定是强烈的,但会是避无可避的,因此容易导致个体长期处于直接与间接的混乱状态。所以,这类个体的依恋问题,到底是之前的创伤没有修复好,还是新的创伤继续产生创伤体验呢,当前的理论更倾向后者。

但不管如何,依恋理论的研究与精神障碍的研究一直是密切关联的。这也告诉我们,要理解一个个体,一个人的心理问题,是需要多方面视角的,决不能就用一类依恋模式或者一个人格障碍概念套用了事。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0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