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对孩子的感官剥夺和社交限制,不是爱护而是伤害!

作者:徐姗姗   2023-03-29   1757次阅读   1个赞

 

前段时间心理学教授贺岭峰的一则视频,让我感到印象非常深刻。

 

他说,如果让我重新做一次父母,我一定在六岁前带着孩子疯玩。

 

因为只有让孩子充分接触外界事物,他的感觉和运动中枢建立的连接才会特别充分。

 

小时候大脑对应区域神经储备充分,长大后他在这个领域的能力就比较强。

 

贺教授说,对孩子过于包裹保护,限制孩子充分接触周围的事物,甚至限制孩子的活动范围,这就是残忍的“感官剥夺”。

 

当父母因为不懂而一厢情愿地想要过度保护孩子时,这不是爱护和教养,这实质是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伤害。

 

近期有个高中生女孩小琴,因为对学业和人际关系都感到很焦虑无法缓解,而来寻求帮助。

 

深入了解之后,能感受到小琴现在的困扰很多情况下,是由于父母从小对她过于管束,使她没能习得较好的人际交往技能和压力应对动力。

 

小琴说她感觉自己是个性格挺开朗的女生,但是在学校不知道什么原因朋友们都突然孤立自己,同学会当着自己的面偷偷互相趴在耳朵旁边不知道说谁,她总觉得是在说她。

 

同学们出去玩的时候,经常不会叫她,在班里面想要借个作业也借不到,这种独来独往没有人陪的感觉真的很难受。

 

最近她就要面临一次学业考试了,但是同时面临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的焦虑,她很苦恼,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小琴说她好像没有人可以去倾诉,只有她自己了。

 

她曾经想过,是不是她自身的问题?是不是从小父母从没有让她跟同学们出去玩,导致自己和同学们几乎没有什么共同话题。

 

现在每天都会被这些想法困扰,感觉很烦,也害怕自己会像一个初中同学抑郁症那样,每天被激素折磨着。

 

她会努力让自己开心,但是越努力挣扎就越会想那些事情。

 

据了解,小琴从小学到现在,一直都是独来独往没有朋友的,父母也总是让自己待在家里,不让她出去交朋友。

 

因此小琴从小就是每天家里和学校两点一线,没有可以自己独处出去玩的时间,这让她觉得自己就像动物园里的动物一样,只有每天待在笼子里的份。

 

她说自己的这个困扰,不敢和父母说,更不敢和其他人说,因为她并没有朋友。

 

感觉可能表面上大家看着自己挺开心的,其实自己每天都在难过,也想努力变好。

 

从小来自父母过于约束的教养方式,让小琴没有形成健康强大的自我,因为从小被限制与同伴相处,也导致小琴没有习得基本的人际交往经验和技能。

 

这样在面对同伴孤立和学习压力时,她就不能很好地缓解和应对,从而感到焦虑无措。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与父母的关系决定着一个人内在关系模式,并影响与他人的相处模式。

 

父母过多的管控,会让孩子的内心产生认为自己不够好的信念,而这个信念会让孩子在面对学业压力时感到无力,在同伴交往中感到重重阻碍。

 

著名的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在《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一书中曾经说过,童年时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相处形成的关系模式、心理模式,是我们人格的基础,就像是新出厂的电脑装上的一套“操作系统”。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操作系统”不了解,外界来什么刺激,我们有什么情绪,做出什么反应,自己往往都意识不到。

 

于是我们会被同一套心理模式所左右,不断重复一些幸福或苦难。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心理模式有了深度了解,对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有意识地作出回应,那么我们的生活就有了自主选择的色彩。

 

当我们为自己的一切做选择时,就是在成为自己。

 

至此,当面临和小琴一样的遭遇和困扰时,我们该如何认识和疗愈自己呢?

 

1、深入理解并和父母沟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父母永远都是爱着孩子的,只是他们的爱往往夹杂着很多他们自己的认知和价值观,爱的表达方式有时也不那么被孩子接受和理解。

 

当逐步步入成年的孩子,在自我意识加速发展的时候,从小与父母形成的关系模式也会受到质疑和挑战。

 

这时候,认识到问题矛盾的同时,更主要的是从更深层次地理解父母的爱和爱的方式,理解父母对自己的教养方式,以及对自己造成的影响。

 

同时,更要看到自己内心真正的情感需要,看到内在对自我的期待和真实感受。

 

当我们真正了解了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和情感需求,我们就要试着打破这种模式,主动和父母沟通,试着去表达自己真实的需求。

 

作为即将走向成年的自己,可以向父母表达自己想要和同学交往的需要,表达自己当下的烦恼,以及对于学业和人际关系等自己真实的想法、渴望和期待。

 

你不用总是让自己装着很开心的样子,因为这样对自己是一种持续的消耗。

 

当我们不开心的时候,可以允许自己呈现出不开心,因为这是真实自我的一部分,接纳真实的自己,让自己获得放松。

 

从小被感官剥夺和社交限制的孩子,之所以长大后会出现无法应对压力解决困难的勇气,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从小养成了很多事情自己无法掌控的感觉和习惯。

 

而当我们深刻理解这种习得的模式之后,主动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需求,通过沟通获取对关系模式的些许突破和改变,这个过程就能让我们获得对自己事情的掌控感,进而增强应对压力和解决困难的勇气和动力。

 

2、关注“内在的小孩”学会自爱,让自己成为自己。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曾说过,我们生命的根本动力是成为自己,是不是在做自己,这一点极为关键。

 

有的时候,由于受童年时期与父母建立的关系模式影响,我们会遇到无法真正做自己的问题,从而衍生出很多苦恼和碰撞。

 

而当我们在生活中,通过与周围人的互动,会逐渐获得一些新的体验和认知方式,我们内在的关系模式也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发生改变。

 

武志红老师提出,从内在关系模式的角度来看,自爱就是“内在的父母”爱“内在的小孩”。

 

通过自爱可以促进我们“内在小孩”的成长,帮助我们做更好地自己、成为更好地自己。

 

假如我们想要父母的赞美和鼓励,那么我们就赞美和鼓励我们“内在的小孩”,看到它身上的优点和闪光之处。

 

假如我们想要父母尊重自己的独立空间,那么我们就尊重自己“内在小孩”的独立空间,为它创造放松和包容的独立空间。

 

假如我们想要父母的宽慰和支持,那么我们就拥抱、宽慰和支持自己“内在的小孩”,给它爱和温暖。

 

当给自己“内在的小孩”足够的爱、温暖、包容、尊重、赞美、鼓励和支持,我们就学会了爱自己,学会看到和疗愈自己的真实感受,看到自己的真实模样。

 

内在的和谐统一是稳固自我的基础,也是成为自己的必经之路。

 

3、主动而为,以全新的自我,去补偿发展自己想要和需要的技能。

 

在心理学中,所谓“心理补偿”,是指人们因为主观或客观原因引起不安而失去心理平衡时,企图采取新的发展与表现自己,借以减轻或抵消不安,从而达到心理平衡的一种内在要求。

 

积极的心理补偿,可以创造自我,激励自己达到更高的人生目标。

 

当我们真正地做自己、成为自己之后,我们会清楚自己的需求和渴望,清楚我们想要发展什么样的能力,和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来帮助自己实现想要的生活。

 

就像小琴一样,也许在自我审视之后,仍然觉得自己内在是开朗的,渴望同伴交往和人际支持的,那么就可以通过主动了解掌握人际交往技能,帮助自己改善人际关系。

 

而且,当我们能够和父母和解,和自己和解,主动认识和打破自己原有的内在关系模式,建立新的关系模式,往往就会增加应对压力的底气,和对别人过于敏感的反应。

 

这时,通过主动总结掌握新的学习方法,调整适当的学习动机,就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应对学习压力。

 

通过学习掌握人际交往技巧,主动选择并交往,可以帮助自己缓解过于敏感和改善人际关系。

 

行为上的积极改变,受积极情绪的影响,当改变之后,反过来也会对情绪产生积极作用。

 

希望有更多的父母,认识到对孩子感官剥夺和社交限制的危害,当想要出于“爱”的理由而过度保护和管控之前,请慎重思考自己的行为即将带给孩子的影响。

 

希望有更多的孩子,意识到自己内在关系模式的真相,在自身受到影响和伤害时积极寻求帮助,让自己早日觉察,并突破童年建立的内在关系模式对自己的影响。

 

也希望我们都能够了解自己心理模式的形成,学会给自己的“操作系统”进行升级,学会在自己的人生中自主选择,自主负责,成为自己。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1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