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有一种坦然,叫允许一切如其所是

作者:徐姗姗   2023-04-12   455次阅读   0个赞

09aaffc9a025d6b1062235f2f5349ed6.jpg

德国心理治疗师海灵格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叫做《我允许,一切如其所是》。

在这篇治愈了无数人的文章中他说,“我允许任何事情的发生,我允许别人如他所是,我允许我有了这样的念头,我允许我升起了这样的情绪,我允许我就是这个样子,我是为了生命在当下的体验而来……”

“在每一个当下时刻,我唯一要做的,就是全然地允许,全然地经历,全然地享受。看,只是看。允许一切如其所是。”

“允许”是无条件地接纳此时此刻,无条件地接纳所发生的一切,是内心的坦然自若。

只有当我们处于接纳的状态时,才是与内在合一的状态,内在美好的创造才会启动。

而与“允许”相反的,则是内心的一种非理性信念:“绝对化要求”。

“绝对化要求”是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它通常与“必须”、“应该”等这类词语连在一起。

比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生活应该是很容易的”等等。

当一个人怀有这种非理性信念,就会很容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因为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内在规律,往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当周围一些事物的发生与他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们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很难适应,而陷入消极负面的情绪困扰。

S是一个拥有幸福三口之家的“中年少女”,疼爱她的老公,懂事可爱的孩子,以及兼顾好家庭又努力追求所热爱事业的自己,让他们的日子平静而恬然。

只是就像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不如意一样,S的不如意就是她的原生家庭,她父母之间婚姻的不幸,以及她和父母之间紧张的关系。

如同大多数不幸的婚姻一样,S亲历了父母频繁的吵闹甚至打骂,不下几十次的闹离婚,她感觉这个家庭给她的印象,就是一个心胸不够宽大且好像永远长不大的父亲,和一个过于敏感情绪不稳定且总是指责别人的母亲。

从小到大,S和她的母亲争吵过很多次,尤其是在母亲帮她带孩子期间,争吵更加集中。

用S的话来讲,她不知道自己忽然哪句话没说好就会戳到母亲敏感的神经,然后就会给自己脸色看,如果没有及时察觉和道歉,很快就会演变成剧烈的情绪爆发。

每当这时候,S就会面临母亲歇斯底里的崩溃,各种让她难以接受的话语相向,以及连续几天的反复折腾,总之很难平复。

S觉得和母亲这样的相处让她感到很消耗,母亲的情绪不稳定也总是给她带来极大的影响,以至于当有一次母亲吵闹之后,离开她们家不再帮她带孩子,虽然自己更加忙起来,但她受到的情绪困扰也骤然小了。

最近当她父母因为跟随S的哥哥搬家而又暂时回到她们家里住的短短几天,她的母亲又一次跟她吵闹,并且威胁她要离开她们家,以后再也不再来等等。

这一次虽然S不再和母亲吵,但是过去一次次母亲歇斯底里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她的情绪低落了好几天,她不明白为什么母亲总是要这样折磨自己,折磨身边的人?

她不明白为什么她总是为母亲着想,带她吃喜欢的东西,去喜欢去的地方玩儿,母亲还会总是抱怨和指责。

她想不明白的太多太多,她不想每次都要为母亲的情绪不稳定买单,她不想每次都要被母亲影响到怀疑人生。

其实就像S一样,很多人内心都会有一些非理性信念,比如S说她内心渴望有一个像别人那样情绪稳定和包容的母亲,她无法接受自己的母亲还要经常反过来需要自己照顾,无法接受作为成年人的母亲总是无法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越是这样想的时候,她就会越失望痛苦,因为这样的绝对化要求是不可能实现的。

我们不可能生活在假如中,我们也不可能生活在我们想象的美好中,我们只可能生活在现实的一切中。

S渴望自己的母亲情绪稳定,觉得母亲就应该要这样,但是现实是很多母亲都做不到。

所以,与其坚持绝对化要求让自己痛苦,不如放下执念,学会坦然接纳所发生的一切事物。

那么,我们可以探讨一下,什么可以帮助我们坦然接纳?

1、自我觉察,破除关系的迷雾。

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说,一切自由、一切真理和一切意义都依赖于个人作出并予以实施的选择。

每个人的一生都处于各种关系交织之中,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选择成为自己,还是在关系中迷失自己。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曾说过,“束缚我们走向成为自己的最大障碍,就是围绕在关系上的迷雾。假若破除了这些迷雾,理解了关系的实质,懂得放下对别人的执着后,对成为自己的渴望自动会浮现出来。”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执着于某个人,如父母或伴侣,我们与这个人拼命纠缠,互相抱怨,彼此伤害,明明已伤痕累累仍不肯放下。

而执着的本质就是渴望改造对方,这也是武志红老师说的“改造梦想”。

而这种改造梦想从一开始就是虚妄的,无法实现的,又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

不断自我觉察,识别自己内心对别人、对关系的“改造梦想”,放下改造别人的执念,防止在关系中迷失自我。

前段时间网络上一段话引起众多网友共鸣,“成年人的世界里,相处只筛选,不教育,就算你修行已经很高了,也不一定能轻易渡人,包括这一世的父母。你要做的是,让她们做自己,而自己不被影响和消耗……”

2、主动识别,并去除内在的非理性信念。

一个绝对化要求的人,总是坚持他必须要拥有某事物,必须实现某个目标。

而当自己对他人抱有“绝对化要求”,要求别人必须怎么做,应该怎么做,一旦他人不能符合自己的心意,就会对他人产生敌意,愤怒等情绪。

心理学理论认为,影响我们情绪的不是现实事件本身,而正是我们内在这些对现实事件的信念和看法。

不合理的信念往往带来消极负面的情绪,缓解情绪影响的根本就是要识别,并通过反复辩论等努力去除这些非理性信念,代之以合理积极的信念。

通过反复辩论,将非理性信念意识化,帮助我们找到这些信念的不合理、不现实之处,学会以理性的认知看待周围的人和物。

通过分析,S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渴望母亲情绪稳定和包容,这个信念在当下无法完全实现,事实证明,S想要改变母亲的想法也从未得以实现。

理性层面我们都知道,改变能改变的,适应无法改变的,当发现曾经以为可能改变的事情,实则无法改变时,也是我们去除这个不合理信念之时。

S有时候总是会想,为什么自己从小到大都要经常反过来照顾母亲的情绪,也许她现在逐渐明白这种关系倒置带给她的影响,也明白并不只是自己陷于这种失落之中,更加明白上天给她关了这扇窗,同时也给她打开了幸福小家的大门。

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如果,也没有那么多应该,平凡的世界需要我们更多理性信念来支撑。

3、拥抱真相,允许一切如其所是。

允许,是宽恕过去。

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宽恕可以将痛苦、仇恨转换成中性甚至积极的情绪,从而使生活的满意度提高。

“你不原谅加害者也不能伤害他,但宽恕却可以使你自由。”

宽恕心理学家沃辛顿曾描述了如何宽恕的五个步骤,即:

①回忆(尽量以客观的方式去回忆伤痛);

②移情(从加害者的观点来看为什么他要伤害你);

③利他(回想以前曾侵犯过别人,而对方原谅了你,这是别人给过你的礼物);

④承诺(自己在大庭广众下宽恕对方);

⑤保持(宽恕并不是把记忆洗掉,而是把记忆的标签换掉)。

允许,是拥抱真相。

真相是,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改变别人,而能改变的是自己的选择。

真相是,别人的人生由别人做主,我们可以帮助,但无法替代他们做决定。

真相是,我们可以对别人有所期待,但无法绝对化要求她们应该怎样。

就像海灵格所说的,“我允许别人如他所是。我允许,他会有这样的所思所想,如此的评判我,如此的对待我。因为我知道,他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在他那里,他是对的。若我觉得他应该是另外一种样子,伤害的,只是自己。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允许。”

允许一切如其所是,这是一种自知后的坦然自若,是一种顿悟后的人生智慧,也是一种治愈自己的心灵良药。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0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