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我们应该无私还是自私

作者:徐姗姗   2023-04-23   1256次阅读   0个赞

dac575f6d004d999665c11673b7cfbfb.jpg

俗话说:人到无求品自高,心里无私天地宽。

在中国集体主义文化中,我们被倡导更多的是无私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

在汉语词典中,无私是顾及集体的利益,没有私心。无私与自私对应。

无私是公心的升级版,只有在一个人将公心发挥到极点时人才会舍弃私心而无私。

它会保障社会公众利益,最好要做一个令人钦佩有奉献精神的人。

自私是私心的升级版,只有在一个人将私心发挥到极点时人才会舍弃公心而自私,要辩证判断自己不能自私,而要做一个高尚的人。

记得曾经听到个朋友说他对一个问题有些疑惑,那就是我们是应该自私一点还是无私一点?

他说看到很多品德高尚的人,当他们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弃自我利益的时候,这种行为真得让他感到非常敬佩。

但是身边也有人说这种人和这种行为比较傻,连自己都保全不了,还要去顾别人。

他觉得他们似乎说的也有些道理,一时他就陷入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不解。

他的提问也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对于这个问题也曾引发过我的一些思考,也让我产生过一些变化。

对于这个问题之所以会成为困惑,之所以我们会质疑到底要无私还是要自私,其实是文化背景的差异在内心引起的矛盾冲突。

中国处于集体主义文化中,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教育我们,要做一个乐于奉献的、无私的、道德高尚的人。

集体主义,与西方的个人主义相对,是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体、民族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是一种精神,最高标准是一切言论和行动符合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

集体主义文化认为国家、集体利益是通过每个劳动者的集体努力来实现的,而国家、集体利益的发展,又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最可靠保证,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

作为一种道德原则,一方面要求国家和集体不断调整各种政策和措施,关心劳动者的个人利益,尽量使他们的个人利益得到发展;

另一方面,也引导人们自觉地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必要时甚至牺牲个人利益,保护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这个文化的典型特征在过去三年的新冠疫情中体现地淋漓尽致,和西方国家相比,我们的国民体会到了国家倾尽全力护我们周全,在病毒毒性大幅度降低之后,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之下,才选择放开了疫情管控。

这就是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国家和集体如何保护着每个成员的个人利益的突出写照。

所以,当我们认为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似乎是一种限制和约束时,我们还要看到集体力量对我们的支撑和维护,其实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多么密不可分而相互促进。

事实上,广义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也并不是互不相容、完全对立的。

个人主义将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个个体人视为最高价值,集体主义将所有个体人组成的整体视作最高判断。

因为个人主义也不是完全的利己主义,集体主义也是在维护个人利益基础上倡导利他主义和奉献精神。

知乎上有篇文章讲述了中西方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他认为西方的价值观比较重视个人权利,中国的价值观则更关注个人的义务。

正如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的梁漱溟所说:“中国弥天漫地满是义务观念,在西洋世界上却活跃着权利观念。”

不管是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都各有优劣,它们都是特定国家特定时期顺应历史发展规律而做出的制度选择。

对于我们个体来讲,就是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顺应心理发展规律和自己的内心需要做出适应自己的个性选择。

1、在自私与无私中徘徊背后的心理冲突。

首先,对于纠结是要自私一点还是无私一点的朋友来讲,就像我之前经历过的冲突一样,是我们的内心产生了趋避冲突。

趋避冲突又称正负冲突,是心理冲突的一种,指同一目标对于个体同时具有趋近和逃避的心态。

这一目标可以满足人的某些需求,但同时又会构成某些威胁,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使人陷入“进退两难”的心理困境。

人们越是接近希望达到的目标,想要达到这一目标的愿望也越强烈。

同时,回避这一目标的愿望也相应增长,而且回避倾向随着目标的接近,其强烈程度的增长比接近的增长更快。

我们往往会在某些道德两难的情况下,更加感受到趋避冲突的存在。

比如朋友说到的是否舍弃自己的利益帮助别人这件事情,想要去利他,但是又害怕自己受伤害的后果。

这种内心冲突现象是非常常见的,而我们的选择也常常表达了我们的价值观。

其次,这也是一种内在本我与超我的矛盾冲突。

面对要利他还是利己的事情,很多人都会感到两难,内在自我的力量会让自己远离可能的伤害。

想要利己和自爱,这是人内在本我欲望驱使,每个人都希望能保护好自己的利益。

而当感觉到利己的欲望和利他的高尚追求冲突时,内在道德判断的超我又给自己带来了过大压力

认识到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接纳自己焦虑纠结的情绪。

进行自我觉察,面对真实的自己,多从现实角度强大内在自我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协调本我和超我的冲突,从而缓解疑虑感受。

2、以健康的方式自私,是一种解决之道。

心理学家马斯洛发现心理健康的人,既自私又无私,健康的人以一种健康的方式自私,这种方式既有益于他又有益于社会。

“健康的自私”是反对“病态的自私”的,“健康的自私”源于力量和丰裕,它强纳万物于自己,再使它们从自己退涌,作为爱的赠礼。

“病态的自私”却源于贫乏,“贫乏而饥饿,总想着偷窃”,因此往往是爱的索取。

哲学家尼采一再呼吁,人应当学会自爱:“人必须学会以一种完好无损的健康的爱来爱自己,这样他才能耐心自守,不至于神不守舍。”

古人说,自爱者才能爱人,富裕者才能馈赠。

《孟子•尽心上》中说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意思就是不得志时追求善,得志时推广善;不得志的时候追求自我完善,得志的时候去做行善的事情。

所以,是选择自私自爱,还是选择无私利他,不是非此即彼的,它是一种价值选择,也是一种适应自己的和动态的选择。

以健康的方式自私,就是要以智者自愈的方式自爱,以更加丰盈完善的自己利他,再以圣者渡人的心态爱人。

3、人活天地间,当自在俱足而顺应本心。

“自在”指身心舒畅,内心自由无拘束。道家指无所达致,自然而然的存在状态。

“俱足”是一种内心安定而富足的状态,在当代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常常被提到。

心理治疗家欧文•雅洛姆说过,我愈来愈相信一个说法,那就是每个人都是本自俱足的。

 “本自俱足”源于佛家理念,意思是自己已经具备圆满的结果,出自六祖“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意思是自己内在什么都不缺,所以不必过多计较外在世界的得失,生活中的大多计较,都来源于自己认为自己缺这个缺那个。

也可以说,生活中的大多困扰和徘徊,都来自于没有向自己的内心探求真相。

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在《人生自在》这本书中,谈到了自己对知识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将近百岁的季羡林认为“人一生中最好的状态,就是活得坦荡、清醒、真实。”

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下,人都应该顺应本心,不为外物所扰。

他诚恳地告诫大家:“世界发展,必须经过无数人都共同努力,就如同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

诚如中国记者和出版家邹韬奋说:“一个人光溜溜地到这个世界上,最后光溜溜地离开这个世界而去,彻底想起来,名利都是身外物,只有尽一个人的心力,使社会上的人多得他工作上的裨益,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

是的,人活着都要追求价值和意义,当我们的一些所作所为能为他人带来哪怕一点裨益,这将是我们价值和意义的升华。

重拾心理学于我而言,就是一种顺应本心,它让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不断提升,能给旁人带来哪怕一点温暖和光亮,也觉得人生的下半场过得更有意义。

自私还是无私,从这个问题来反观我们内心的冲突本质,寻求解决之道的过程中,可以帮助我们反思有没有看到本自俱足,有没有做到自在真实和顺应本心。

我们应该自私还是无私,答案就在每个人的内心。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0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