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儿童延迟满足研究综述

作者:周瑾   2017-06-29   2311次阅读   6个赞

周瑾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发现自己被困于两难抉择中:是选择即时享受安逸的生活,还是抵制各方诱惑,积极进取,达到更高的目标。其实,在这些抉择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心理现象,那就是延迟满足---人们在追求长远目标时会遇到诱惑,但为了完成目标后得到更大的回报,人们就需要抵制这种即时的享乐,抗拒一切的诱惑,继续追求目标。这种延迟满足的现象会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出现,例如:为了晋升,我们会在周末或晚上放弃休闲而埋头工作或学习;为了让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放弃抽烟、喝酒这些嗜好;为了摆脱房奴阴影,我们每天都省吃俭用。

延迟满足是构建人类一些复杂行为的基础,是个体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是个体完成各项任务,完善人际关系,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延迟满足不但是个人实验自我价值的根本保障,也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所以,研究幼儿的延迟满足不论是对个体的发展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那延迟满足的培养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1.父母的教养方式

尽管很多研究都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于儿童的延迟满足有重要的影响,但是与之相关的研究却不多。Silverman和Ragusa[1]研究表明儿童延迟能力与母亲积极鼓励独立性呈正相关。Mauro和Harris[1]研究发现那些不能延迟满足的儿童,其母亲表现出的教育行为和养育态度与放纵的教养方式相一致,而那些能延迟满足的儿童,其母亲表现出的教育行为和养育态度与权威型的父母教养方式相一致。国内也有相关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的韩佳伶在关于家长对幼儿延迟满足培养情况的调查研究[2]发现:(1)家长对延迟满足的认识水平和培养意识之前存在显著相关。(2)具体情境中家长的培养意识与其使用培养方法的种类之间存在显著相关。(3)常规培养作为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提高幼儿延迟满足的方法,其使用情况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且家长的培养意识与其常规培养情况存在显著相关。(4)幼儿延迟满足处于中等水平,且家长对幼儿延迟满足的培养意识、培养方法与幼儿延迟满足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2.刺激情景

不同的实验情境会改变延迟等待的挫折程度,从而影响延迟满足的等待行为。在情境因素中,奖励物呈现的方式以及不同的延迟实验情境(EID和SID)等都能改变儿童实际的等待行为。儿童在个体和群体情景中延迟满足策略的使用上也有差异。内蒙古师范大学左雪的个体与群体情境下3-5岁幼儿延迟策略偏爱的实验研究发现:不同情境中延迟策略偏爱排序有所不同。个体组的幼儿对寻求帮助策略的使用较多,排在第二位,被动策略的使用则排在第三位;群体组的幼儿则与之相反。这表明个体情境下,除注意转移策略外,幼儿更多地使用了寻求帮助策略。

3.外显活动

外显的活动如同内隐的思维活动一样,同样可作为分心物从刺激奖励物和厌恶的等待情境中转移出来,从而有助于延迟满足的等待行为。观察发现,有效的外部活动可以成功地起到自我分心的作用。这些活动包括:儿童自我言语、唱歌、跳舞、用手或脚做一些游戏,或试图睡觉等。此外,放松活动(如听音乐等)也能帮助个人在其他潜在的压力情境中进行自我调节,忍受痛苦,面对危机和焦虑

神经心理学对抑制机制的中枢基础所进行的研究已经证实:行为抑制的原初位置与额叶皮层或前额叶皮层有关。来自比较学研究、临床学以及人类发展研究的成果都证实前额叶可以控制对行为的抑制。前额叶部位的损伤会产生大量的行为缺陷,包括抑制缺陷,如不能调节有意注意过程,不能控制言语行为,不能抑制优性反应。临床研究的证据将某些临床的精神病综合症(以抑制缺陷为特征,如强迫性-冲动障碍)与额叶的功能失调相联系。人类发展的研究也表明幼小儿童抑制性控制他们的运动和知觉行为的不足与人类额叶发展得较晚有关[3]。脑电生理的研究也表明,错误相关负波(ERN)是个体自我临控的标志,其神经发生源位于前额叶皮质的中线附近,即前扣带回附近[4]。

4.环境因素

儿童的延迟满足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一定是在与外界环境交互影响中进行的,所以儿童延迟满足的形成一定会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个非认知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

5年龄因素

儿童延迟满足能力,年龄的差异对策略的使用和时间的长短都有很大的影响。

在早期的有关延迟满足的研究中,Mischel和Ebbesen发现, 3-5岁的儿童不能简单地长时间保持抗拒诱惑的决心[5]在这些研究实验中,有些儿童只可以保持一到两分钟,而有些则可以保持15分钟(规定的时间长度)。那些能够长时抗拒诱惑的儿童之所以能够做到,是因为他们或是闭上眼,或是唱歌,或是做游戏,或是作一些其它的活动把自己的注意力从诱惑物上移开。但需要强调的是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些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抗拒眼前的诱惑[6]。而6-8岁的儿童则可以认识到用一些客观的方法转移注意力(如闭上眼或将诱惑物盖上)。到了11-12岁,儿童已知道用一些主观的想法(如“我根本就不喜欢它(诱惑物)”)来减少挫折感,这样也可以使等待的时间延长。

6能力因素

研究普遍表明,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提高,年龄是早期自我控制能力最显著的预测因素。Rothbart,Derrbery,Posner认为,努力控制(effortful control)最早出现在幼儿6-12个月大时。陈伟民等指出早期儿童自我控制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对母亲指示的服从(compliance)和延迟满足(delay of gratification)。

目前国内的延迟满足研究虽然已经兴起,但尚处于初始阶段,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争论。陈会昌等人的2岁儿童的延迟满足能力以及延迟策略研究表明2岁儿童已经具有一定的延迟满足能力,个体差异显著,性别差异不显著;并且2岁儿童已经开始使用一些延迟策略,例如分心策略使用的频率最高。同时延迟满足的跨文化研究也有了初步结果,杨丽珠,于松梅等人的中澳幼儿自我延迟满足的研究结果表明,澳大利亚儿童延迟满足能力高于我国幼儿,而且延迟策略也较多;并对儿童自我延迟满足的心理机制、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范式做了细致的分析与比较[8]。

儿童实现延迟满足的策略有哪些呢?

能力结构通常包含了对策略的使用情况。延迟满足能力通常也涉及众多的具体策略。在使用这些策略的过程中,儿童表现出不同的个体差异。

陈会昌等研究者在对2岁儿童进行延迟满足能力研究是,对实现实现延迟满足的不同策略进行了如下划分:

问题解决策略:主要包括那些儿童试图改变所处情境的行为,如招呼主试进来等

分心策略:儿童通过玩替代性物品(如门把手、除诱惑物外的玩具)和探索房间等活动(不包括与母亲一起玩);

寻求帮助:使用这种策略时,儿童会问母亲是否可以吃等

寻求安慰:这种策略包括两个方面:a.寻求母亲的安慰:儿童拉母亲玩,与母亲交谈等;b.自我安慰:儿童行为表现是吸吮手指、抓扯衣服、搔头等,在言语上,儿童可能会自言自语道“阿姨一会儿就会回来”等安慰自己的话语(不包括对母亲的话);

回避策略:当诱惑物出现时,儿童表现为目光移开,转身离开等行为。

根据Mischel的研究,杨丽珠等[9]研究者则使用下述分类方法:

(1)注意策略

(2)思维策略

(3)认知抽象

(4)元认知策略

(5)语言调节

注意策略

和Ebbesen研究发现学前儿童对奖励物的注意一致的降低了他们延迟满足等待的时间,相反,在没有奖励物在场或儿童分散对奖励物的注意时,他们延迟满足等待的时间相对来说要长一点。这与先前的理论推测恰好相反。

思维策略

等人发现:不管奖励物在或不在,当儿童被告知去思考奖励物的时候,他们延迟满足等待的时间一般会很短,不足5分钟;当儿童被告知去想一些有趣的事情时,儿童延迟满足等待的时间平均在10分钟以上;在儿童没有任何思考的情况下,突然把奖励物呈现在他们面前,那么。这时的等待时间是最短的,不足1分钟。由以上的结果可以发现,认知的思维过程在延迟满足等待过程中充当了分心的角色。

认知抽象

抽象(abstraction)的策略似乎比分心(distraction)更为有效。Mischel和Moore发现:儿童直接暴露在实际刺激物比观看与刺激物大小相同的幻灯图像(抽象表象)时的延迟等待时间要短得多。Moore等人教导儿童对刺激物作心理的认知转变,结果表明:儿童在面对奖励图片时,如果将图片假想成真实奖励物的话,延迟等待的时间将大大缩短;相反,如果把真实奖励物想想成图片时,同样能够等待很长的时间。Metcalfe&Mischel[10]于1999年发表了一篇名为《延迟满足的冷热系统分析---意志力的动力》的学术论文,提出并详细阐述了延迟满足的社会生物模型,即冷热系统分析,从生物学的角度对延迟满足的生理机制进行了探讨。在认知上注意刺激物的抽象的、一般信息的“冷”(cool)的属性,而不是注意刺激物诱人的、唤醒特征的“热”(hot)的物质(如把咸酥饼干在认知上想象成薄薄的、综色的圆木而不是香、脆的特征),也会有效地促进延迟等待。

元认知策略

从元认知的研究角度发现:4岁儿童通常偏爱那些对于自我延迟效率最低的策略,因而自我控制表现得极为困难。到了5岁,儿童才会利用避免注视奖励物和自我分心的策略来完成等待任务。在小学3年级时,儿童开始使用认知抽象和转换的策略,直到6年级儿童才显著使用认知抽象和转换的策略。辽宁师范大学的于松梅在儿童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认知特征研究中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延迟满足元认知策略知识水平呈现发展态势,由无知、朦胧的低水平向一致性、自我调节的高水平不断发展。中班4岁幼儿不具备延迟满足的,元认知策略知识,基本上处于无知水平。大班5岁幼儿的元认知知识开始萌芽,至小学3年级以后,儿童延迟满足的元认知策略知识进入一致性水平的平稳发展阶段。

语言调节

很多研究者认为,儿童行为最初完全受外部环境所控制,逐渐将一部分他控内化,到最后完成由外部调节向内部调节的基本转变,而在这个转变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因素是语言调节。维果斯基认为学前儿童在解决问题时常利用自我言语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并最终完成任务。鲁利亚发现言语控制来源(成人/儿童)及言语控制的形成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行为起着不同的作用。国内学者于松梅在儿童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认知特征研究[12]中发现:各种言语表征对年龄较小儿童的自我延迟满足调节有显著的影响作用,3.5岁这一阶段可能是对儿童实施任务规则性言语指导干预措施的最佳时机。

引发的一些思考:

世纪面对国际日益竞争的局面,如何使我国能够立于世界名族之林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在这个竞争的社会,它不仅要求个体具有健全的体魄、终身最求学习的欲望和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合作的团队意识和精神,还应具有开拓性、独立性、创新性、自信心、自我调控、责任心、同情心等良好的个性和社会品质。而现实中,人们看到的我们的独生子女任性、自我控制能力差、依赖性强、缺乏自主能力等不良个性却令人堪忧,中澳儿童跨文化的延迟满足研究结果再一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国传统文化的他控教育模式正面临着现代我控自主教育的挑战与反省。

 

参考文献

[1]Mauro,C.F.,& Harris,Y.R.The influence of maternal child-rearing attitudes and teaching behaviors on preschoolers’delay of gratification.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2000;161(3):292-306

[2]韩佳伶.关于家长对幼儿延迟满足培养情况的调查研究[J],理论导航

[3] Bjorklund,D.F.,& Kipp,K.Parental Investment Theory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Evolution of Inhibition Mechanisms.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6;120(2):17)

[4] Luu,P.,Collins,P.,& Tucker,D.M.Mood,Personality, and Self-Monitoring:Negative Affect and Emotionality in Relation to frontl Lobe Mechanisms of Error Monitor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2000;129(1):43-60

[5] Mischel, W., &Ebbesen, E. B. Attention in delay of gratific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70, 16: 329-337.

[6] Mischel, H. N.,&Mischel, W.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knowledge of self-control strategies. Child Development, 1983, 53, 603-619.

[7] 丁凤琴.学前期儿童自我控制行为的研究.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98-102.

[8] 杨丽珠,王江洋,Cuskelly M,Airong Zhang.3~5岁幼儿自我延迟满足的发展特点及其中澳跨文化比较.心理学报,2005,37(2):224-232.

[9] 杨丽珠等。儿童自我延迟满足心理机制的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2年第25卷,第6期:712-715.

[10] Mischel, W.,&Patterson, C. J. Substantive and structural elements of effective plans for self-contro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76, 34: 942-950

[11] Silverman,I.W.,& Ragusa,D.M.Child and maternal correlates of impulse control in 24-month-old children.Genetic,Social,and General Psychology Monographs,1990;116:437-47

[12]于松梅.儿童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认知特征研究[M]辽宁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005年5月

☆我是周瑾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我在苏州

☆我擅长以下领域

个人成长、情绪困扰、恋爱婚姻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6个人已点赞

评论(1)

E**

2017-07-01 19:37

周老师说的很有道理

没有更多了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