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多重依恋模式--依恋创伤与创伤后应激障碍

作者:杨枢   2022-05-24   1435次阅读   1个赞

一个人可不可能同时具备两种依恋模式?答案是可能的。这是因为在Mary Main心理学家进行实证研究统计后得出的AAI成人依恋访谈文本里可以发现,混乱型依恋(未解决型)在最初会被划分为矛盾型(迷恋型)、回避型(冷漠型),甚至也会被当做安全型(自主型)。这个发现就说明了,一个人身上是可以兼具两种依恋类型的,哪怕他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现出的是安全型。


依恋理论家认为,依恋创伤未得到解决而产生的依恋问题以及严重的心理问题,和创伤后应激障碍也就是PTSD有很大的联系。在精神病理学角度来看,有一种观点认为,相比起自然发生的重大事件比如车祸、地震,人为的事件对内心的创伤具有更加显著的影响,比如强奸、家暴、霸凌等等。在依恋和心智化视角下进一步认为,创伤不一定是重大的事件,可能是一些持续性、避无可避的内隐的创伤,尤其是婴儿和抚养者之间的那种情感镜映的持续性创伤。在DSM-5中,创伤与应激障碍里就包含了反应性依恋障碍,直接指向的是儿童对抚养者之间的情感抑制退缩冷漠孤独的状态。

 

那么,通过对依恋理论的了解,我们可以发现,依恋创伤和普通创伤所有显著区别的,依恋创伤更多是持续性、避无可避的内隐的创伤,所以更倾向于表现成一种延迟性的创伤体验,也被称为PTSD慢性化过程。当然,谈创伤后应激障碍绕不开4个F,就是最为显著的四种症状特征:闪回、回避、麻木以及警觉性增高,也许说出这些名词,你就已经联想到这些症状和依恋模式的关联。

 

比如PTSD症状中的回避和麻木,这种症状往往高度伴随选择性遗忘。举个例子,你会发现一个人说自己记不清小学时候的记忆,注意是几乎所有小学六年的记忆。但如果深入了解就会知道,真正让他不想回忆的可能只是三年级的某个事件,这个事件既让他感到恐惧和羞愧,也进一步强化了他对依恋关系的失望,印证了他认为不需要依恋关系的自我预言。但由于小学这整个概念都和三年级高度关联,因此会泛化到整个小学都去选择遗忘或者说回避去回想。你可以看做是无法处理三年级的创伤体验,为了不去触碰那种痛,把安全范围大大扩充到了整个小学的头和尾。造成了整段人生体验的缺失和空白。在这种情况下,从依恋取向的理论来看,会认为这既有回避型依恋的特点,也因创伤体验具有混乱型依恋的特点。所以如果遇到这样的一个对象,你认为他只是在逃避可能就是极不公平的,他可能在逃避中伴随着麻木、无助、甚至颤抖,失去方向甚至自我解体,在这种情况下,很难用单一的概念去套在他身上简单归类。

 

再比如说PTSD症状里的警觉性增高,也被称为过度唤醒。在依恋视角下来看,由于曾经带来创伤的应激源是依恋关系,因此这类症状的人群会容易在后来的关系被唤起创伤体验,会高度焦虑、暴躁易怒、甚至产生睡眠障碍。他们对于关系中出现的负面信号高度敏感,这显然也让人联系到了矛盾型依恋或者说迷恋型的人群。但是在这里,曾经的创伤所带来的影响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很难用单一的焦虑依恋这种说法去简单定义,或者说这种说法根本不足以表述出这类人群因深深的创痛而导致的种种非常夸大的痛苦体验。

 

还比如说PTSD症状里的闪回,是一种闯入性症状,就是患者会不由自主不停地重复体验创伤时的场景和细节,就算这些情节已经随着年代久远而支离玻碎,但还是反复强迫性地会回想起来。在依恋理论视角下认为创伤会导致大脑海马活性的降低,造成前语言期体验的内隐记忆混乱且带有创伤性体验,所以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种混乱的感受是无休无止,也缺乏具体的现实情境,就是分不清过去和当下。所以创伤患者只是重新生活在这种体验之中,区分不出这只是在回忆。

 

进一步理解依恋创伤,这种创伤体验的唤起会让一个人连续的依恋模式,比如回避也被暂时性阻断,造成不连续甚至断裂。因为回避也是一种成熟的策略,而创伤带来的是暂时性的丧失策略。这就导致创伤体验的活现会让一个人出现不同于之前一贯的依恋策略的表现。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1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