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僵化行为与语言障碍--谈回避型依恋与孤独症谱系障碍

作者:杨枢   2022-07-15   1444次阅读   2个赞

不安全依恋和自闭症(也就是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关联是具有耐人寻味的意义的,有一些心理学家研究自闭症提出创伤后应激障碍假说,也就是认为创伤也是导致自闭症的重要因素。

 

他们发现,依恋相关的创伤是3岁前儿童最可能经历的心理创伤,这个时间段和自闭症也就是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发病时间高度重合。

 

也就是说,从依恋的角度来看自闭症,这类儿童在内心深处失去了对他人的信任感,因而无法发展出安全的依恋关系。

 

如果你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有些熟悉,一定知道这类患者有一个临床表现就是僵化刻板。

 

具体地说,比如这类孩子拿到一个玩具熊,不是欣赏整个玩具熊多么可爱,而只是注意玩具熊的绒毛,反复用手触摸或者用鼻子去闻。

 

这类患者经常固执地保持某种日常生活的秩序,比如每天吃同样的饭食、固定的时间睡觉、入睡前必须做一些同样的事情比如用手帕盖住眼睛、听音乐或者其他行为。

 

一旦这些固定程序被迫改变,他们就会非常焦虑不安甚至暴躁。

 

说到这里,就让我想起依恋理论里形容回避型或者冷漠型依恋的个体有这样一句话:

 

他们的整首歌都只有一个单一的调子,他们呈现出来的情绪只限定在他感兴趣的那部分事物上。

 

或者说,这类人群始终无意识保持情绪的隔离,这本身就是一种僵化和刻板。

 

按照Mary Main的说法,这种回避策略的目的,就是把对心里或者外部的依恋线索的觉知最小化,从而使依恋行为系统的活性降低。

 

因此,从对回避型依恋和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僵化刻板行为模式的对比我们就可以看到:

 

这类个体似乎永远在控制着自己不要对对象的整体产生依恋或者依赖。

 

他们对这个客体的某个部分(比如玩具熊的绒毛或者伴侣的某个特点)产生持续性的关注和投注,是由他们自己选定的,仿佛可以让自己随时撤离客体。

 

这种行为也被理解为一种投射障碍,就是想象客体身上有一个他们自己选择的点或者一个区域,从这个地方得以进入客体,产生部分的融合体验,这也显示出,这类个体无法将对方视作完整意义上的一个人,或者说还没拥有接纳一个完整客体的内心承载力,也就无法去理解对方的思想和意图。

 

所以为什么这类人群会缺乏共情能力以及在社会交往上出现障碍,也是这个原因。

 

上面的内容从僵化刻板的角度简单谈了回避型依恋和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关系。

 

这方面的关联还不仅如此,再比如语言障碍这一点也非常值得关注。

 

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的语言障碍,从成人的角度来说,最有意思的现象是会出现人称代词错误,你发现他好像在说你,其实如果把主语换成他自己就立刻明白他在说什么了;

 

还有会用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因为有的时候就是说不出口。

 

另外,他们忽然会说出和当时场景很不一致不合时宜的话,经常并不在意别人是否在听,会自言自语;

 

说话时语句单调平淡,缺乏抑扬顿挫和感情,很少注视对方的目光,会有刻板、模仿和反复的语言等等。

 

从不安全依恋的角度来看,前语言期所遭受的依恋创伤,比如忽视和虐待,包括抚养者的过渡卷入或者过度疏离,都有可能导致个体形成语言障碍。

 

这绝不仅仅只是回避型依恋的特征,这种前语言期的创伤性体验也是混乱型依恋的典型特征。

 

从AAI文本来看,无论是冷漠型还是未解决型成人的语言都有一种断裂、缺乏一致性的特点,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表达障碍,未解决型的语言还会出现令吃惊的失误,就像孤独症谱系患者会忽然说出非常不合时宜的话一样,都源自于心智化能力受到抑制或受损导致无法监测他人意图和感受。

 

这类人群仿佛存在于一个心理孤岛之上,长期处于心理等同模式下,导致将内心对依恋关系僵化的模式等同于生活的行为模式,因此他们的周围是被自己的刻板行为、思维和语言包围的无尽的海洋。

 

一眼望去是望不到头的,所以早已将期待丢弃到了自己并不愿意看见的方位,也许是意识的深处位置、也许是自己的身体部位。

 

他们的语言和行为在生活中非常容易引起别人的误解和疏远,从这一层意义上来看,孤独既是一种自证预言的实现,也仿佛是对他们的一种保护,但又无法起到保护的作用,因为真正需要防备的东西:

 

比如对依恋关系的期待以及曾经的依恋创伤体验,这些内容依然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而不在外界。

 

因此,疗愈依恋创伤、通往安全型依恋之路,对这一部分个体来说,很可能非常需要对孤独症谱系障碍以及其他精神障碍、人格障碍进行治疗和干预,这就已经涉及到了心理诊断和药物治疗的范畴。

 

根据精神病学,目前还较为缺乏能够改变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病程以及改变核心症状的药物,虽然也有一些康复训练和心理治疗,但总体预后较差。这也说明这类问题的疗愈会是非常艰难的。

 

总之,无论是回避型依恋、混乱型依恋还是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都极有可能在幼年早期遭受了依恋相关的创伤。

 

因此在现实中相遇,我们可以试着对别人的人生经历、尤其是创伤经多一分敬畏。越是不懂敬畏,越觉得自己可以改变对方,或者越容易对他们产生误解和愤怒甚至贴上各类标签。

 

但实际上,也许他们真的就是功能性问题,是需要专业的心理干预和服务才有可能缓解和改善的。

 

所以,放下一些永无止尽的期待和怨怼,才能和他们在现实意义上相遇,才能对他们有真正意义的理解。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2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