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我的自恋之路”第一篇——恐惧与形成

作者:林丛   2022-07-20   955次阅读   0个赞

关于“自恋”这一概念,似乎在精神分析中有详细的解释。

 

但我需要声明,我并未受过系统精神分析训练,所以我所阐述的自恋未必与其相关。

 

我只是希望能以自我剖析与内省作为线索,去尝试阐明通常意义上的“自恋”如何与我们相伴。

 

你会看到一些我自己真实的经历,也会看到我对这些经历的反思;

 

我尽可能按照时间线进行阐述,但因为并不遵循专业文章的逻辑结构,所以难免会有些混乱、显得有些“随性”。

 

我希望呈现的是我作为一个“人”而非一个咨询师的部分心路历程,也希望它们可以帮你照见自己。

 

我从不否认自己是一个自恋的人,而且自己的自恋似乎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各有各的独特性,也对应我个人的人格成长。

 

我将分三篇文章予以阐述。

 

出生到小学的这一阶段,我一直体弱多病,最夸张时甚至被县城的医生调侃“这次你好厉害啊,都一周没来医院了!”我本就缺乏运动天赋,再加上频繁生病,我的身体力量以及运动能力和同龄男生之间存在明显差距。

 

于是,刻在雄性生物骨子里的竞争意识让我对同性产生恐惧,恐惧则更暴露自身的弱小,以至于我在幼儿园总受欺负。

 

谈到这里,不得不提及我的爷爷奶奶。

 

因为父母忙于工作、爷爷奶奶家离幼儿园又极近(直线距离50米),我的大部分幼儿园时光和他们一起度过。

 

他们是退休教师,属于最早的一批“知识青年”,信奉“和为贵”的待人理念。最夸张的一次,我被同学从滑滑梯上推了下来、几乎摔断鼻梁骨,他们的处理方式是将“凶手”请到家里好生招待、好言相劝,结果一出门人家就推了我一个大跟头。

 

我感谢他们对我童年的照料,但这种教育也让我不知反抗为何物,让我更加软弱可欺。

 

第一个改变的契机在幼儿园毕业的那个暑假到来。

 

那年我应该是8岁,可能是我的软弱让家人感到了危机,他们决定让我参加县城青少年宫的暑假托管班。

 

不因为它有多精品的课程,而是因为它当时的负责人是我小舅妈,而她的教育理念恰恰和爷爷奶奶相反——以牙还牙,丛林法则。

 

班里基本都是比我大1-2岁的孩子,刚开始自然免不了被一顿欺负。

 

但小舅妈从不替我出头,她只是反复告诉我:“挨了打就自己打回去,要是不敢还手就活该你被欺负。”

 

潜移默化之下,再加上长久以来的压抑,爆发猝不及防地就到来了。

 

我不记得具体的时间和太多细节,也不记得当时的心理活动,但我记得对手是比我高一个头、胖一圈的“班霸”,也还记得那是我第一次状若疯魔、手口并用把人给揍出血。

 

那次之后,他见到我都躲着走,逢人就说“那个人会拼命的!”

 

那时开始,我在竞争上的恐惧似乎开始大幅下降。

 

第二个契机是正式上小学之后。

 

虽然我没有多少运动天赋,但好在有个不错的脑子。小学之前比较还不明显,顶多在家长会的一些问答上小有惊艳;

 

但小学之后,因为课堂趋于正式以及考试的出现,我开始成为所谓“尖子生”,更是各个授课老师的心头好,每节课不夸我几句似乎就感觉课没上完。

 

尤其当我看着老师一边批评所谓“差生”、一边拿我作比较时,优越感更是油然而生。

 

这样的体验,似乎让我开始确信自己的“优越”,也开始以一种“不对称竞争”的心态看待周围的同学——你们身体好又如何?跑得快、跳得高又如何?成绩有我好吗?你们要是敢欺负我,老师还不收拾你?

 

从这时开始,我的自恋也许就正式形成了。这一阶段的自恋更多是一种“自我保护”,它是我抵抗恐惧的铠甲,同时也为我撑开一片空间,让我的自我意识得以顺利成长。

 

而且,它带来的好处让我更愿意去付出时间和努力对优势进行加强,并通过优势的加强维持“不对称竞争”的心态,客观上(至少从外部评价上)也让我更加优秀。

 

现在,你已经看到我的自恋是如何形成的。

 

和下一阶段不同,此时它还是相对内敛的,我的性格也还算文静和内向

 

而在上初中开始、直到刚进入咨询行业的14年里,随着我逐渐看到并接纳我的自恋,它也同我的性格一起产生了巨大转变。

 

下一篇系列文章中,我将对此进行分享。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0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