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常见精神障碍科普”第五篇——强迫症

作者:林丛   2022-08-01   885次阅读   0个赞

强迫症是一类相对常见的精神障碍,发病率低于抑郁症和焦虑障碍,但要高于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再次强调,本系列均包括症状介绍以及预防建议,但不能代替诊断和治疗,一旦发现相关问题,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另外,这是本系列的最后一篇科普文,其余精神障碍或相对不常见(如拔毛症、癔症等)、或不在我常接触的范围内(如精神分裂症),就不强行科普了。

 

后续,我将新开一个趣味科普——“日常心理”,专门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或者你们提出的奇奇怪怪的问题。

 

一、基础信息

 

强迫症在ICD-10中也被称为“强迫性障碍”;

 

而在早期的精神病学分类中,其被归属为焦虑障碍的一种(DSM-III、DSM-IV)。其患病率在0.8%-3%之间,以16-34岁年龄组最为高发。

 

强迫症是一种相对严重的精神障碍。

 

一方面是因为致残率高。

 

它是WHO列明的十大致残性疾病之一,可造成重大的社会功能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另一方面是因为治疗效果相对不佳。

 

强迫症的症状表现千奇百怪,甚至有的患者都不知道自己的表现是症状的一种,觉得可以自行缓解,进而耽误治疗。

 

而且开始治疗后,主流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治疗过程精力耗费较大、见效相对缓慢,以致治疗的依从性也并不好。

 

除了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因素,强迫症背后的核心心理机制是“强迫-反强迫”精神交互作用。

 

通俗地说,就是患者总是试图用一种强迫去阻止另一种强迫。

 

比如,当他意识到自己每次出门都一定要戴手套,就开始强制要求自己不戴手套,结果就是越不让自己戴、自己越想戴,越想戴就越不让自己戴,甚至恨不得把手给剁了(严重时真的会这样做)。

 

最终,在恶性循环中精力不断消耗,其他什么事都做不了、想不了,还可能因强大的焦虑而变得极具攻击性,导致“精神残疾”。

 

    二、常见症状

 

强迫症常见的症状主要有两类。

 

1、强迫思维

 

反复出现的、重复性的想法或思维。

 

它通常是闯入性的、突然出现的,但不同于精神病性症状“思维插入”,患者可以明确知道这些想法是自己的。

 

患者会认为这些想法或思维是非必要的、不可理喻的,但无法排除,只能通过反复确认、反复求证来缓解焦虑。

 

比如强迫联想、强迫回忆、强迫怀疑、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对立思维等。

 

我们有时在正常情况下也会多次想到同一件事、或多次产生相同的想法。强迫思维与此不同的是,它可能没有任何诱因,而且必然会伴随“强迫-反强迫”精神交互。

 

比如,我们平时饿了会想“我需要吃饭”,这会反复出现,但我们认为它是正常的,想了也就想了。而当它以强迫思维的方式出现时,则可能会出现在任何时候、无论饿不饿,而且我们会在心里极力阻止它的出现,但越阻止越频繁,并伴随强大的焦虑。

 

2、强迫行为

 

强迫思维往往是“脑海中的战争”,而强迫行为则是外在的表现。强迫思维不一定伴随强迫行为,但强迫行为的背后往往伴随强迫思维。

 

比如强迫洗手,背后的强迫思维就可能是“我的手被可怕的东西污染了”,洗手只是为了缓解其带来的焦虑和痛苦。

 

强迫行为可以是一些明显的外在表现,比如强迫洗涤、强迫整理、强迫检查等,也可以是一些隐蔽的动作,比如强迫计数的“默数”形式。

 

需要区分的是,强迫行为和成瘾行为并不相同。

 

成瘾行为是基于多巴胺的奖励机制,其目的是即时满足,至少在当下是快乐的;而强迫行为即便在执行的当下也并不快乐,其目的是为了缓解痛苦。

 

    三、高危因素

 

强迫症可预见的高危因素主要有三方面。

 

1、遗传因素。

 

强迫症患者的一级亲属(父母、子女等)中,强迫症患病率可达12%,显著高于0.8%-3%的整体患病率。和其他精神障碍一样,这并非是疾病的直接遗传,而是“易感性”的遗传(人格特质、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等)。

 

2、人格特质

 

安全感较低的人患强迫症的风险较高。

 

这是因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本质上是一种仪式化的自我保护,患者无法承受生活中的不确定感,故尝试用这种方式来免除可能的伤害。而安全感较低的人通常具有更高的自我保护需求。

 

3、生活变故

 

包括长距离搬迁、转学、伴侣变化、亲人离世、工作调动等。

 

这些情况带来不确定性的显著增加,可能会超出患者自身承受范围,进而出现强迫症状。

 

    四、预防措施

 

强迫障碍的预防主要集中在安全感提升方面。一些通用措施仍然有效,而一些日常的焦虑承受训练也会有很好的帮助。

 

1、进行适度运动

 

无论起效的程度还是概率,运动都是公认最有效的身心调节方式之一。它几乎适用于所有精神障碍的预防和辅助恢复。  

 

2、训练承受能力

 

心理承受能力是预防强迫的关键,同时也是提高安全感的有效方式之一。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循序渐进地选择一些让你感到焦虑的场景、主动进入其中,然后克制住自己离开的冲动。

 

只要在其中坚持一段时间,焦虑就会在达到顶峰后开始逐渐回落,并且这一完整过程会被你的大脑记住,你也将因此获得“克服焦虑”的体验,进而让承受能力得到提升。

 

3、实现自我接纳

 

强迫障碍的核心机制是“强迫-反强迫”精神交互,这一机制的起点是对最初想法的不接纳,其实也就是对自己的不接纳。

 

任何想法——无论它合理与否——都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可以不去照做,但仍需要允许它存在。如此,可以有效避免“强迫-反强迫”精神交互的出现,实现对强迫症的预防效果。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0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