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摆烂:理想化客体内化超我过程的失败

作者:李孟初   2023-01-16   1070次阅读   0个赞

摆烂,始于NBA,指弱队为了在下赛季选秀时获得较高的顺位以谋求更好的发展而在当下赛季有意无意的想输不想赢的行为。由于这个词的含义高度契合我们生活中某些时刻的状态,所以它也被我们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到了生活当中。如果只是将其作为一种自我调侃或情绪宣泄,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真的将其当作了我们在面对某些事情时态度,那么便值得反思。

 

  摆烂有时候对球队而言似乎的确是一个不错的运营策略,但细化到个人层面则不一定。现实层面来讲,失败是成功之母,意思就是即便失败,我们只要能够认真的去做,那么一定能从中积累到经验和领悟,然后离成功成越来越近,但如果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中预感到可能会失败就直接开摆,那么显然失败除了给我们造成打击之外,没有其他太多的意义。再从心理层面来讲,当我们预感到可能会失败就直接开始摆烂时,其实隐含的是我们将做这件事情的价值建立在了现实层面它的成功与否之上(这种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通常由外界的他人所设立。比如:权威、领导、长辈),而并非是一种能够从中获得经验、领悟及成长,从自身角度出发的价值取向。而这种将价值感与目标感建立在他人评价之上的状态,从自体心理学的角度讲,便可能是由于俄狄浦斯期到潜伏期阶段理想化客体内化为超我过程的受阻或失败所导致的。

 

根据科胡特自体心理学的观点,孩子在出生时,自身完美的状态便被与外部世界的接触无可避免的打破了,为了应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孩子发展出了两种不同的应对方式,一种是夸大且具有表现癖的,希望别人夸赞的,为我独尊的夸大自体,另一种则是将曾经的完美状态寄托于一个自己精神上所仰慕崇拜的、全能的、理想化的客体影像,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这两种应对挫折的方式必将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受挫,如果挫折发生的时间和强度都是恰到好处的,那么孩子便能逐渐的减少对夸大和理想化的幻想,慢慢认识到自己的不完美,并将理想化客体内化成为自身的超我,将理想化客体内化为自己的目标以及未来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向。但如果挫折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范围,便有可能让孩子这一精神世界的发展过程变得停滞甚至倒退回早期的原始状态之中,在未来的生活中出现各式各样的困惑,挫折超出承受范围的强度越高,时间越早,越会使得我们自身受到影响。

 

回到摆烂所体现出的将自身的目标和价值感依托在他人的评价之上,当失去评价标准或被评价为不好就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毫无意义的问题上,对他人评价的依赖证明了在发展的早期曾经还是建立了可依赖的理想化客体,而无法在内心建立起自己的目标感和价值感,则说明了在这一心理发育过程的后期或许遭遇了过度的挫折,即理想化客体的离开(或对其失望),导致理想化客体并未能够顺利的内化为自身的超我,继而无法建立属于自己的价值感与目标。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其实并不少见,比如很多孩子的父母从小学就开始内卷,极其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极其严厉,孩子做不出题来父母比孩子还着急,而这传递给孩子的潜在信息便是“你甚至比我更不能承受我不会做题这件事情。”那么孩子自然便会对理想化客体承受能力不如自己的无能而感到失望。这种类似的失望在日积月累当中便让孩子内化的过程无法发生,那么孩子在未来也就将毕生的依赖特定的客体,对象征理想化的客体有着强烈的渴求。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0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