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我们走过最长的路,是自己的套路

作者:胡杭华   2017-06-15   2708次阅读   7个赞

壹点灵hangzhou心理咨询专家 胡杭华

晚间,送走客人,未木问午木,为什么大人对别人笑脸相迎,对自己人却总是那么凶?

他小心翼翼又隐含委屈的眼光让午木极其无奈,知道他是对之前催他做作业的方式方法、频度力度心存不满。对于这一点,午木本有无数的词汇语句可以解释:严是爱松是害,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洋洋洒洒,大论长篇,最后再加上掷地有声的一句“我这么做是为了你好”,ok,完美收工。

可是当未木把午木对他的态度与对客人做了对比,并且把其中鲜明的差异端到台面上来质疑的时候,午木是真的不知道怎么解释这个悖论了。因为当她坚持对未木的严格论时,必然要面对对客人的笑脸相迎是虚伪的害人论;而当她坚持对客人的友爱论时,又不得不面对对未木的伤害论,进退两难。要不负如来不负卿,似乎只能自堕阿鼻了。

多么痛的领悟,面对未木胆怯又不甘的神情,午木只能抛下一句“那不是凶,是严肃”,落荒而逃。到无人处,拍拍胸口,犹是心虚,到底是凶还是严肃,天知地知,她知,未木知,怎么说都是欲盖弥彰。

实际上,午木不是唯一,有太多人跟她一样,深信着一条理念:对待他人要像春天一般温暖,教育子女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哦不严肃。

他们努力在外人面前营造热情友好,周到耐心的形象,希望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已有的好印象,则像对待价值不菲的珠宝一样,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无论亲戚朋友同事,都仔细对待,小心相处,生怕有丝毫的怠慢与疏忽。

可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厚待了别人,自然只能薄待甚至亏待自己。而在别人到自己这条连续直线上,自己人无疑是处在靠近自己的位置,而我们的自我有个奇怪的特性,它像胃一样,具有强大的弹性,有较远的东西作比较时,能够把距离自己较近的东西圈进去。所以,在精力给予对象的取舍中,在别人的对比下,自我将自己人圈进自己的范围。取舍结果就是选择别人,牺牲自己人。

那么在自己人与自己之间,我们是否就会选择厚待自己人而再次亏待自己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如春风般温暖别人的过程中,我们委屈求全,早已精疲力尽,可是任务还未完成,家里还有需要“照顾”与“教育”的孩子,精力入不敷出的情况下,我们终于不堪重负,剩下的只有本能的自我保护——攻击。所以,自己人往往成为了忍无可忍无需再忍之后爆发的负面情绪的最大承受者。

而且我们发现,在与别人相处中被压抑的不满、怒火、攻击,只有对自己人发出来才是安全的,父母和配偶,他们会宽容,然后运用自己的能力调整自己,包容我们;而孩子,他们太过弱小,无力反抗,结果只能是受伤。

然而在他们的伤口面前,我们的处理是极力告诉他:我是爱你的,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

多么光明正大的说辞,不仅将自己的伤害所为一举洗白,还将他受伤之后喊痛的理由也给顺手剥夺掉了:既然是爱与好,你为什么要喊痛?

如果他不信,那么有的是证据和想象的证据让他相信。以作业没完成为出发点进行推演如下:作业没完成—老师批评—知识掌握不充分—成绩下降—考不上理想中学—考不上理想大学—找不到赚钱工作—找不到心仪对象—与非心仪对象勉强结婚—婚姻不幸—孩子受不到好的教育—知识掌握不充分—成绩下降—考不上理想中学……(以上过程无限循环)

当然这个推演过程还常会伴以各种言语辅助:你看隔壁老王家的孩子,清华毕业上哈佛,哈佛毕业上牛津,牛津毕业上马津,马津毕业炒基金,年薪XYZ万,当了比尔盖茨二舅妈的三表哥的四堂侄的五姑妈的六婶子的七女婿……你再看隔壁老李家的孩子,一三五送水,二四六搬砖,礼拜天修地球,忙得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你想跟他抢食吗……所有这些可怕的情况,都成为了我们当初未“严肃”教育孩子的下场,不堪设想,不忍目睹,不能容忍。

在这样“确凿”的证据、“可怕”的后果、“严密”的逻辑以及一大堆“帮助”他们相信的精神和肉体惩罚面前,孩子根本没有能力和胆量分辨,究竟是什么让他成不了才或者可能成不了才。他只能选择相信,一定是自己对父母当初的“严肃”教育意图领会不够全面深刻,才今天这样悲惨的局面,和明天可能的悲剧下场。

爱似乎只能表现为伤害,为他好就必须要刺他一刀,而且不仅不容反抗,还得虚心接受,山呼万岁。

如果他信了,那么他会慢慢建立起一条信念:人就是这样对待自己人和别人的。这条信念慢慢加强,将伤口层层包裹,随着成长,一起成为自我的一部分。他会像父母一样,宁肯将宝贵的心理能量、精力和耐心积攒起来,豪掷在别人身上,也吝于使用在自己及自己人身上,因为他就是这么长大的。小时候,如果顾及了自己的感受,不顾及父母的要求,后果将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如前所述)。于是他学会了舍弃自己,顾及他人(当时是父母,后来慢慢扩展到别人),并将之作为人生准则一以贯之。他也会用像凶一样的“严肃”教育子女,因为这才是爱与好的正确打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上述可怕的结局,如果情况不够令人满意,那么一定是打开方式还不够正确)。

我们与孩子之间,就这样完美地完成了代际传承--他终于变成了我们。可以想见,他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将这样的理念与世代传递下去。多么完美而可怕的循环,还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越是信任父母,越是容易完成。

孩子被我们塑造成了我们的样子,而他们自己也学会了在这个样子里生存,并掌握了我们如何将后代塑造成这个样子及如何生存的一整个套路。

这个套路环环相扣,如此严密,在其中行走时遇到任何曲折坎坷,或是结果不够令人满意,都可以看做是对这个套路的理解不够深刻,掌握不够充分,执行不够到位造成。这其实是个无法证伪的命题,因为没有人能不遇到曲折坎坷,没有人的人生完美无缺,只要有曲折坎坷缺憾,都能用这个套路进行解释。所以,这个套路会被一再加强,最终变得牢不可破。我们几乎能看到子孙后代的生活状态:满心伤口,负爱前行;抬头时笑容满面,转身处黯然神伤;时不时怀疑自己,动不动讨好他人。

听起来很悲惨是不是?尽管许多人一直以这样的状态生活着,但真的将这种状态一览无余地展现出来观察,我想没有人会愿意这样生活。那么让我们回过头去看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2fbe09776ae409ad8ef73761542b048b.jpg

由下往上回溯,似乎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是倒塌于我们与别人交往过程中过多的精力和耐心付出。正是因为在这里付出过多,才使得我们无法有足够的耐心对待孩子,才导致了孩子后来的一切。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对别人付出过多的精力和耐心?

这个问题的答案还得从我们的孩提时代开始寻找。

小时候,我们是通过父母的眼睛看自己的,他们的肯定与认同是我们自我价值的唯一来源。当我们做的符合他们的期望时,他们给予我们肯定与奖励;当我们做的不符合他们的期待时,他们给予我们否定和惩罚。如此一来,我们慢慢地形成了以父母的好恶为标准的行为准则,即外部评价标准,也就是父母的价值观。

可是我们是与父母不同的个体,也有作为有机体自身的内部评价过程,而父母的好恶并不等于我们有机体的真实感受。比如玩水枪,对于孩子来说,玩水枪很快乐,这是他作为独立有机体做出的评价。但是对于父母来说,这种行为会造成许多麻烦-弄湿身体、衣服和地面,容易摔倒,于是严厉制止,并给予孩子惩罚。

这个时候的孩子,自我价值感因父母的惩罚而降低,他因此意识到这种事情是不好的,以后不要再做这种事情。这个时候,父母的评价标准就取代了孩子自己的评价标准,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价值的条件化”过程。(价值的条件化,是罗杰斯提出的理论之一: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爱与尊重需要的满足主要来自于其父母,但父母对儿童是否给予爱与尊重是根据儿童的行为表现是否满足自己的价值标准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儿童是否能够得到爱与尊重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体现着父母的价值观,罗杰斯把这种条件称为价值条件。儿童在与父母的互动中不断体验到这些价值条件,慢慢地就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本属于父母的价值观念内化,变成自我的一部分。最终儿童不再用自己体验到的感受来评价经验,而是用父母的喜好,也就是父母的价值观去评价。价值的条件化过程其实就是儿童失去自我的过程。当经验与自我之间存在冲突时,个体就会感觉自我受到威胁,因而产生焦虑。)

接受了父母的评价标准的我们,形成了玩水枪是坏事这样一条观念,可是在家里玩水枪确实是快乐的啊,这是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于是便形成了观念与感受之间的冲突,我们因此体验到焦虑。

成长过程中,如果我们经常采用外在的评价体系,那么类似的冲突会很多,体验到的焦虑也会越来越强。可是这些并不足以抗衡父母撤销关注和进行惩罚导致的价值感的丧失这个可怕后果,我们只能放弃自己的需要,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全盘接受父母的观念,以换取他们的肯定和奖励,以形成自我价值。长大以后,我们慢慢习惯了这样放弃自我主张以满足他人的行为方式,目的是为了换取更多的父母那里没有足够获取的肯定和奖励。自我价值感有多缺乏,我们对于打造自己热情待人的形象以赢得肯定获取价值感的愿望就有多迫切,对于精力和耐心在别人与自己之间的分配上就有多偏颇,对于自己的包容和理解就有多吝惜。

与此同时,成长过程中因为自我概念(对自己的看法体系)与经验(基于有机体评价过程的内心真实感受)之间的不相容(自我概念阻止经验进入意识)而产生的焦虑也越来越强烈。慢慢地,这种焦虑也变成了自我的一部分,指导我们的各种行为。

我们变得毫无自信,总喜欢把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在职场上,焦虑于得不到同事和上司的支持以致不能顺利开展工作,而事事放弃自己的主张,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在生活中,焦虑于不能与周围的人打好交道,只能事事说好,做别人的应声虫;在家庭里,焦虑于不能照顾和教育好孩子,只能不断耳提面命,面命耳提,唯恐一个态度不够严肃,要求不够严格,孩子就会自此堕落,成为社会的罪人。

我们的自我分裂成了矛盾的两半,一半的我们放弃了自我主张,让别人的看法控制了自己,成了他们的应声虫;另一半的我们,则控制住孩子,以爱与好的方式伤害他们,强迫他们体验我们的恐惧,接手我们的痛苦,用他们的快乐医治我们的创伤。

我们为自己设定了无数隐形的困难和阻力,预先打造了自己极其劳累苦逼的人生。有困难自然要过,没有困难不知道怎么过,制造出了困难才能真正开始过。总之,就是不让自己好过。因为在我们的自我概念里,我们就必须是苦逼的,快乐与我们无缘,千辛万苦历尽沧桑,这才是我们配得上的真实可触摸的人生。我们不能快乐,因为一旦快乐,接踵而来的就是惩罚。童年时太多这样的遭遇让我们相信,快乐是不应该的,是短暂如昙花一现,虚幻如水月镜花的。我们必须过得无比辛苦才能获得心灵上的安宁,否则,头上就像悬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要担心它会掉下来。如果过得不够辛苦,那么就只好人为地将自己折腾得很辛苦,才能勉强得到一点慰籍。

我们因此把自己弄得忙忙碌碌,冥冥中总觉得前方有无数任务排着队等着去完成,而时间已经紧迫得好像多休息一秒都是犯罪。做什么事情,总要预先想到最坏的结局,总想要防患于未然,总想要控制事态发展,防止类似于童年时玩水枪后被无情惩罚的可怕结果再次发生。为了躲避这个可能的悲剧,我们辛辛苦苦忙忙碌碌,有时候甚至希望时间过得快一些,最好一辈子就在刹那之间过去,把当前这个相对还能接受的时刻当作人生结局算了,也好过还要经过前方无数的不确定,就像歌里唱的:恨不能一夜之间白头,永不分离。为了避开那些不想要的失败可能,我们宁可不去尝试,哪怕错过另一半成功的可能。

命苦如杨白劳的我们,自然也不可能得到一个不用操心的懂事孩子,就算得到了,也要当作不懂事的养,否则我们拥有的可能是个假孩子。我们不信任自己的孩子,如同不信任自己。这个孩子怎么可能成才?即便能成才,也得历尽风霜九死一生或许才有那么点可能。所以矫枉必须过正,务必把这个孩子所有成不了才的可能都用现在的严肃控制掉。暴风雨先经历起来,不为搏击,只为让人心里好受些,如果现在艳阳高照,那么将来等待我们的可能就是电闪雷鸣了。与其那样,不如现在就电闪雷鸣起来。

到这里可以发现,这样的我们已经与前文所推演的我们的孩子将来的样子无缝衔接,证明我们的过去就是孩子的现在,我们的现在就是孩子的将来,这个套路终于闭环。

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就是这样,在各自的父母设定的起跑线上打造了这个完美套路-偏颇的自我概念和失真的自我形象,并一脚跨进去,从此跋山涉水,历尽风雨坎坷。

当然,出于本能的自我价值保护,这个套路不可能让我们察觉,放弃自我主张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同,“严肃”教育孩子是由于耐心用尽的攻击,我们只会告诉自己,对别人热情宽容是因为父母教育的传统美德,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对孩子“严肃”到无情是怕他学坏,让他成才。

无论哪种,都是那样的冠冕堂皇,理所应当。于是这个套路变得更加完美,几乎无懈可击。

如果硬要问哪里最可能出现破绽,那么唯有一处-走的人不那么坚定。

比如未木发问之时,如果午木一直坚定地相信这个套路,毫不动摇,那么连文初所提的那个悖论都不会出现:对客人笑脸相迎是因为所受的教育,文化传统;对孩子严肃教育那就是因为爱他,为了他好。

只要午木把这些话说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她自己也会相信,就是如此。

只因为我们对别人宽容忍让是为了换取他们的肯定赞扬,做的时候必然用力过猛,导致内心压抑了很多不满和攻击;因为我们对于孩子实际上是耐心不够,就必然导致教育中打击过多,疑似伤害。以上原因,也就是自我概念和经验之间的不相容,由此产生的冲突和焦虑太大,影响了套路实施时的真诚度。

而正因午木感觉她的真诚度有限,从而对这个套路的坚定性发生动摇,未木的疑问才能迅速击破她的不败金身。

所以,这个套路,真的是对的吗?是好的吗?

实际上,要否定它真的太难太难,比继续坚持走下去要难得多。但是,一旦动摇,它的破碎也是难以阻止。

只不过,它的最终倒塌还是需要做父母的我们以极大的勇气和魄力,扛起自己身上所有来自于父辈或对或错的压力,让代代相传的恩恩怨怨都断在自己身上,还我们的孩子以自由,让他们随自己的意愿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迈开大步,走自己喜欢的路。

这是比与虎谋皮还要艰难的事情,因为是我们自己都没有的东西,要如何给出去?那些来自于父辈的以爱与好的方式存在的控制、焦虑已经成了我们身上的一部分,这样的我们,要怎样才能脱下这个成长过程中戴上的面具,回归本来面目,以真诚真实的自我对待自己,对待孩子?

这或许需要穷尽我们的一生,如同以十八层无间炼狱之火焚尽代代相传的恩怨情仇一样,奋尽全力,受尽煎熬,才能换我们的后人从此安安稳稳走人生。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我是胡杭华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我在杭州☆我擅长以下领域婚恋情感、个人成长情绪压力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7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