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从电影《劫数 Aftermath 》看偏执

作者:张海翔   2017-08-19   2836次阅读   0个赞

壹点灵shanghai心理咨询专家 张海翔

影片介绍

影片2017年上映,取自于2002年的真实事件乌伯林根空难(?berlingen Disaster),俄罗斯巴什克利安航空第2937次班机,和DHL快递公司第611次航班,两架飞机于当地时间(UTC)2002年7月1日晚上23时35分在德国南部康士坦茨湖(Bodensee)畔邻瑞士的城市乌柏林根(?berlingen)附近的半空中相撞。共有包括双方机组在内的71人遇难。德方事故调查团认定空中交通管制系统的处置失当是导致此次灾难发生的主要原因。

影片中,男主人公在此次空难中失去了自己的妻子和两个孩子,不能接受相关部门的赔偿,始终追寻一个道歉,而未获得,而最终将事发当日值班的空管员刺杀。

偏执的产生原因

原因一般可以分成三个,即生物遗传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环境因素。

第一,生物遗传因素。

不断发展的基因遗传的研究已经不断的证实了人格养成和遗传的关系,此处不做展开。

第二,心理因素。

强烈的精神创伤如家庭破碎、母爱被剥夺等通常会给人格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在人格发育过程中,幼儿在 5.岁以内缺乏与母亲接触的机会,或至少5.个月完全被隔离,或频繁更换乳母,使其早期母爱被剥夺,可能导致缺乏感情的性格。

其次由于个体本身的相貌、身材、身体素质、体力及生理上的缺陷、疾病等带来的限制,无形中会给青少年学生的学习、生活、适应社会等增加许多困难。一方面,他们会担心受到别人的歧视、嘲笑、议论,而自卑内向、固执。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的缺陷,遭到过别人的嘲讽、议论,而变得刁蛮、嫉妒、攻击。另外,以往的过失行为和问题行为会造成青少年心理敏感,这些过失或过错曾使他们受过屈辱、歧视、批评、处分,心理上受到严重伤害。从而产生偏执型人格。

  

此外儿童人格的发展与父母态度有很大的关系。父母过于严厉,儿童往往形成焦虑、胆怯的性格;过于溺爱,则易形成被动依赖的脆弱性格。如果个体在幼儿或青少年时期遭受过虐待,容易产生仇视、敌视心理;父母或者其他抚养者、教育者教育方法失当或者期望过高,过分强迫、训斥容易导致精神压力或逆反心理,形成不良人格。

第三、后天生活环境因素。

人格障碍患者的异常情绪反应与行为方式一般都是在儿童期、在成长过程中习得的。一方面,家庭环境对儿童人格形成至关重要。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不和谐,父母之间经常争吵打斗、勾心斗角、撒谎欺骗以及酗酒、吸毒、道德败坏和违法乱纪等,都会对儿童的人格发展造成严重危害。

因为人格障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错误学习的结果,家庭成员的不良行为会给儿童一个示范的恶劣榜样,使儿童的人格发展偏离常轨,导致人格异常。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剧,经济时代的到来,导致离异家庭、寄养家庭、隔代家庭、贫困家庭增多,处于这些不利家庭的孩子承受着缺乏情感关爱或经济贫困的压力,有的甚至还要背负着父母违法犯罪的屈辱,于是产生强烈的嫉妒、自卑、憎恨、攻击等心理,他们不愿谈论己的家庭,也害怕别人谈起自己的家庭,尤其不容别人议论自己家庭缺陷。他们常常表现为不愿与人交往,喜欢独处,处事固执,报复心强,说话刻薄。

另一方面恶劣的生活环境也是人格障碍形成的重要原因。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遭受失业、受歧视、居住拥挤、受教育机会少,也会对儿童的心理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长期的学校教育中重“智”轻“德”,忽视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对那些学习上有困难、行为表现恶劣学生的教育,一般都在违反纪律之后,教育的方式也重在批评指责,缺乏了解、关心学生的实际困难和内心需要。这种教育的结果是师生关系紧张,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可怕、可恨,这一次又一次的埋怨和指责,这些学生的人格变向偏执型发展。此外,教师对那些成绩拔尖的学生很迁就,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偏差缺乏正确指导,从而使这些学生变得自大、人际关系紧张、嫉妒心理严重等。

最后,应激事件

应激时间也是人格变化的重要原因。重大的天灾人祸,通常是人格变化的直接原因,这种环境的事件的突变,通常不能和主人格本身的认识、信念相容,导致人格的改变甚至分化。影片中主人公的人格变化就是应激事件直接导致的。

偏执型人格障碍诊断

人格障碍是一种介于正常人与精神病型病人之间的状态,指人格特征稳定地偏离常态,持续地影响到了自己或他人的生活。当有人格障碍症状的人不存在状态的摆动,即无法从偏离常态的症状中走来,就能诊断。

偏执型人格障碍,临床诊断依据病例收集、检查和对照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ICD-10F60.0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特征为:

1.对挫折与拒绝过分敏感;

2.容易长久的记仇,即不肯原谅侮辱,伤害或轻视;

3.猜疑,以及将体验歪曲的一种普遍倾向,即把他人无意的或有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蔑;

4.与现实环境不相称的好斗及顽固地维护个人的权利;

5.极易猜疑,毫无根据地怀疑配偶或性伴侣的忠诚;

6.将自己看得过分重要的倾向,表现为持续的自我援引态度;

7.将患者直接有关的事件以及世间的形形色色都解释为“阴谋”的无根据的先占观念。

影片中,主人公的人格直接影响到他自己的生活,并坚定不移的执行者他认为的唯一的信念,最终导致了他自己和对应当事人的悲剧的产生。

偏执人格障碍的理论

近年来,许多学者将认知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偏执人格的治疗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提出了偏执人格产生的防御、归因和自我理论。

(一)防御理论

由Zigler与Glick提出,他们认为偏执人格障碍者可能是低自尊的防御。某些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可能是一种保护性的抑郁

这种理论虽然对偏执人格障碍的产生做出了解释,但它存在以下 4个方面的不足:第一,不能解释这种对低自尊和抑郁的防御为什么会出现。第二,无法解释为什么偏执人格者既是低自尊的防御又是一种保护性的抑郁。第三,低自尊或抑郁可能是偏执狂发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那么其发生的充分条件又是什么。第四,偏执人格者因防御抑郁而存在的可能性受到了一些研究的反驳。有的学者研究发现具有偏执妄想的个体是典型的抑郁;而一些学者研究发现产生幻觉并具有偏执的中等妄想的个体比那些没有偏执的中等妄想的个体具有更显著、更严重的抑郁,偏执型妄想的减弱并没有使抑郁增加,相反却使抑郁水平降低。 

偏执想法本身并非病态。在每个生命周期中,偏执-分裂位态都是一种组织经验的基本模式。这个模式会将危险或不愉快的思考与感觉分离出来,并将其往外投射,归因到他人。在各种各样的团体经验中都很容易观察到这种模式,例如政治会议、体育竞赛和机构里的团体动力等。在某些历史关头,偏执想法甚至渗透了整个文化,例如美国麦卡锡时代沉陷在“猎杀女巫”的氛围里。

然而,偏执型人格疾患却是个截然不同的疾病实体,它与文化因素无关,也不是出于团体动力交错下的过渡状态。而是一种全面性的思考形态、感觉方式,以及与他人互动的模式,并且超乎寻常地固执、不易改变。这群人可说是活在偏执-分裂位态里。

了解偏执-分裂位态是了解偏执型病患的基础。分裂,是这种组织经验模式的核心防御机制。对同一位客体的爱与恨这两种感觉被分开来,任何朝向整合的企图都会产生难以忍受的焦虑,这种焦虑是基于害怕恨变得过度强大,而将爱摧毁。从偏执型病患的立场而言,病患需要把所有的“坏”分离出来,并将之投射到外在的世界,才得以让情感存活。这种防御策略的表现之一,是将原本内在世界的攻击与受害转换为实际的生命体验,即偏执个案扮演受害者的角色,以对抗外在的攻击者与迫害者。偏执个案对世界的看法,让他们可以释放内射彼此间的紧张关系。如果偏执个案被迫将他们的投射再次内射的话,原本高涨的内在压力将会变得更加固执与防御(Shapiro 1965)。

偏执型人格疾患的病患每次建立人际关系的同时,也深信别人终究都会“露馅”,而这再次验证了他们的多疑。病患处在偏执-分裂位态中,根深蒂固地相信这世界充满了不能信任与无法预测的陌生人,因而活在永无止境的焦虑中(Ogden 1986)。即便一位稳定的、有所助益的治疗师与一位偏执型病患进行了长时间的治疗,一个微小的不如意都可能让病患完全漠视治疗师之前的行为,并且伴随着坚定的信念,深觉此治疗师不值得信任。因此,过去跟人的良好经验可以被当下的情境完全抹杀。

投射与投射性认同是偏执型人格疾患两个主要的防御机制。投射将内在的威胁转换成外在的威胁;投射性认同则是更进一步,不只将威胁外化,而且更以高度病态的方式,“控制”了环境中与他们相关联的人。

(二)归因理论

Trower等认为消极评价特别是对个体稳定的、总体的消极自我评价导致个体产生消极的情感,这种消极个人评价的核心观念是不爱、软弱、无价值、坏的、失败、劣势等。 Chadwick等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将偏执人格分为两类:一类称为迫害偏执人格。这种类型的患者倾向于责备人,把别人看成坏人,把自己看成受害者,认为自己遭到虐待和迫害。另一种称为惩罚偏执人格。个体倾向于责备自己,认为自己是坏的,因而认为别人惩罚他们是正当的,他们有一种将威胁解释为惩罚的倾向。 

(三)自我理论

Chadwick认为自我是持续进行建构的、不稳定的。他认为自我建构有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客观自我、主观自我和客观观众。个体的自我构建常常受到多方面的威胁,主要有不安全的自我和不协调的自我两种。

对于偏执人格的个体在自我建构过程中受到的危险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偏执人格进行分析。首先是迫害偏执人格。迫害偏执人格是个体通过早期的学习,将自我体验为不安全的自我而产生。因而它例证了不安全自我的特点,表明了不安全自我的脆弱性和防御。他们认为迫害偏执人格者的夸大的自我与无意识的真正的自我之间有着巨大的矛盾,前者并不是追求的理想,但个体完全认同了它,后者可能根本不是一个客观的自我,而是一个失败的自我,也就是说由于客观观众的缺乏而并不存在的自我。

迫害偏执人格者的防御策略之一是暴露和获得夸大自我的认识。患者寻找安全的需要是为了保证这种夸大的自我被客观观众所认知,如果失败了,那么他就没有获得客观自我。意识到这种失败的危险,迫害偏执人格者采取的防御策略是表现为漠不关心,或表现为拒绝和批评,有时甚至表达为迫害。迫害偏执人格者的另一种防御策略是将别人解释为迫害者,这是一种因自己在生活中缺乏成功的表现而责备别人的方式。由于迫害偏谋的罪行而保持高尊,如证明他人是在迫害一个伟大的天才;将自我解释为优秀的,将他人解释为低劣的等。其次是惩罚偏执人格障碍。惩罚偏执人格障碍者是个体通过早期的经验将自我体验为不协调自我而产生,患者倾向于将自我体验为不协调的、坏的、缺点的。这种偏执人格障碍者体现了不协调自我的主要特点。

惩罚偏执人格者的自我是被客观观众所控制的,因患者常常处于被客观观众控制的威胁之中,患者通常通过妄想来防御这种被客观观众所控制的主观自我。这种对主观自我前后认识的不一致、矛盾就导致了不协调感、绝望感和抑郁的产生。在惩罚偏执人格障碍患者的我 -他消极评价中,患者认为自己不能改变和取消他人的权力,因为他总是认为自己有着致命的缺点,处于错误当中。惩罚偏执人格者防御的方式主要是一种由焦虑驱使的回避惩罚偏执狂,对别人过于警觉的目的是时刻准备采取回避行动。 

(四)其他理论

(1)心智化水平

病患完全以表面意义来诠释经验。偏执型人格疾患的病患无法这样想:“有人好像想要伤害我。”相反地,他们就是确知别人心怀恶念。同样地,在对治疗师的移情关系中,偏执个案无法这样说:“我觉得我对你的反应,好像把你视为和我父亲一样暴虐的人。”病患仅只是经验到治疗者是暴虐的。因此,从依附理论的观点来看,这些病患可被视为在心智化过程中发展失常,因为他们卡在将内心感觉等同于实际情形的思考模式上。

(2)核心自体

偏执的核心是极度低自尊的(Meissner 1986)。在内心深处,偏执型病患觉得自卑、脆弱与毫无用处。因此,常在病患身上看到的这种夸大自满或自觉“特殊、异于常人”的感觉,可以被理解成是自卑感的补偿性防御。而那些来寻求治疗的病患,或许有些焦虑或忧郁感受,然而真正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偏执或夸大等防御机制失灵了,以及内心深处自卑的感觉爆发出来(Meissner 1995)。

偏执型人格疾患内心的低自尊,导致这些人对阶级与权力有着特别敏锐的感受。他们强烈地担心当权者是否会羞辱他们或是要求他们服从(Shapiro 1965)。他们随时随地都感觉自主性受到威胁。在人际关系中,他们不断恐惧着自己会被外力控制而成为俘虏;他们害怕别人意图先亲近他们,然后再偷偷地掌控他们。

(3)客体关系

偏执型病患无法发展出客体恒定性,而这样的特色,影响到他们种种的行为与想法。因为他们无法与内在的客体表征产生爱的连接,因而相信爱的关系是危险而不稳定的。为了处理这种客体不恒定性相关的恐惧,偏执型病患建构了既具体又魔幻的幻想来与课题连接。偏执个案对建立人际关系的需要,常处在一种非此即彼的两级态度。他们会以为自己所关注的客体,要不是持续地关心他们,就是在情感上完全忽视他们——这种想法让偏执型患者觉得难以忍受。而这种担心遭受忽视的焦虑,正是这些偏执型病患之所以愿意限制自己自由的原因,以借此维持一种与客体既僵化又魔幻的连接.

偏执型人格障碍治疗

(一)药物治疗

制订药物治疗计划时应检查患者有无共患疾病。对伴发焦虑、抑郁的患者采取联合治疗,可给予抗抑郁药及抗焦虑药对症处理,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服药。

(二)心理治疗

偏执型人格治疗心理治疗的基本原理在于由心理咨询师针对来访者的症状用心理学的原理进行解释,来协助患者能对自己的心理动态与病情,特别是压抑的欲望,隐蔽的动机,或不能解除的情结有所领悟与了解。治疗的范围要包括内在的精神,人际关系,现实的适应。其最终目标乃在促进自我性格的成熟。

(1)认知提高法由于患者对别人不信任、敏感多疑,不会接受任何善意忠告,所以首先要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交流情感,向他们全面介绍其自身人格障碍的性质、特点、危害性及纠正方法,使其对自己有一正确、客观的认识,并自觉自愿产生要求改变自身人格缺陷的愿望。这是进一步进行心理治疗的先决条件。家庭作业是认知治疗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最后的咨询阶段,家庭作业应服务于预后和复发预防。

(2)交友训练法

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交友活动,在交友中学会信任别人,消除不安感。交友训练的原则和要领是:

(A)真诚相见,以诚交心。本人必须采取诚心诚意、肝胆相照的态度积极地交友。要相信大多数人是友好的和比较好的,可以信赖的,不应该对朋友,尤其是知心朋友存在偏见和不信任态度。必须明确,交友的目的在于克服偏执心理,寻求友谊和帮助,交流思想感情,消除心理障碍。

(B)交往中尽量主动给予知心朋友各种帮助。这有助于以心换心,取得对方的信任和巩固友谊。尤其当别人有困难时,更应鼎力相助,患难中知真情,这样才能取得朋友的信赖和增强友谊。

(C)注意交友的“心理相容原则:性格、脾气的相似和一致,有助于心理相容,搞好朋友关系。另外,性别、年龄、职业、文化修养、经济水平、社会地位和兴趣爱好等亦存在“心理相容”的问题。但是最基本的心理相容的条件是思想意识和人生观价值观的相似和一致,所谓“志同道合”。这是发展合作、巩固友谊的心理基础。

(3)自我疗法

1、具有偏执型人格的人喜欢走极端,这与其头脑里的非理性观念相关联。因此,要改变偏执行为,偏执型人格患者首先必须分析自己的非理性观念。偏执型人格患者首先必须分析自己的非理性观念。如:

①我不能容忍别人一丝一毫的不忠。

②世上没有好人,我只相信自己。

②对别人的进攻,我必须立目标以强烈反击,要让他知道我比他更强。

④我不能表现出温柔,这会给人一种不强健的感觉。

 

应该对这些观念加以改造,以除去其中极端偏激的成份。

①我不是说一不二的君王,别人偶尔的不忠应该原谅。

②世上好人和坏人都存在,我应该相信那些好人。

③对别人的进攻,马上反击未必是上策,而且我必须首先辨清是否真的受到了攻击。

④我不敢表示真实的情感,这本身就是虚弱的表现。

2、经常提醒自己不要陷入“敌对心理”的漩涡。事先自我提醒和警告,处世待人时注意随时纠正,这样可明显减轻敌意心理和强烈的情绪反应。

3、懂得“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的基本道理。要学会对那些帮助过你的人表示真心的感谢,而不要只是不痛不痒地说一声“谢谢”,更不能不加理睬。

4、向你认识的所有人微笑。可能开始时很不习惯,做得不自然,但必须这样做,而且努力做好,久而久之就会变得自然了,你的心境也会变得更开阔。

5、学会忍让和有耐心。大千世界纷繁复杂,纠纷、冲突和摩擦在所难免。要学会忍让和克制,不能让一时的怒火烧得自己晕头转向,做出会让自己后悔的行为。

每当故态复萌时,就应该把改造过的合理化观念默念一遍,以此来阻止自己的偏激行为。有时自己不知不觉表现出了偏激行为、事后应重新分析当时的想法,我出当时的非理性观念,然后加以改造,以防下次再犯。

(4)敌意纠正训练法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易对他人和周围环境充满敌意和不信任感,采取以下训练方法,有助于克服敌意对抗心理。

1、经常提醒自己不要陷于“敌对心理”的旋涡中。事先自我提醒和警告,处世待人时注意纠正,这样会明显减轻敌意心理和强烈的情绪反应。

2、要懂得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尊重的基本道理。要学会对那些帮助过你的人说感谢的话,而不要不疼不痒地说一声“谢谢”,更不能不理不睬。

3、要学会向你认识的所有人微笑。可能开始时你很不习惯,做得不自然,但必须这样做,而且努力去做好。

4、要在生活中学会忍让和有耐心。生活在复杂的大干世界中,冲突纠纷和摩擦是难免的,这时必须忍让和克制,不能让敌对的怒火烧得自己晕头转向,肝火旺盛。

(5)沙盘游戏法

咨询可协助其整合人格、恢复心理健康。对患者进行潜意识的分析,有助于咨询师对患者制定有效的咨询方案。

影片中,虽然社会向主人公伸出了心理援助之手,但被主人公拒绝,也无法来缓解或治愈主人公偏执性心理状态。

如何与偏执型人相处

(一)聆听:

和偏执类型的人做朋友,你首先要作为个好的聆听着,无论他说的对错与否,我们都会笑语相对,即使不认同,也不能一本正经的和他讲道理,这会导致你们陷入僵局的。

(二)不要讲道理:

偏执类型的人思维是极端的,认准了的理,就是10头牛也拉不回来的,所以你就是有成千上万的道理和理由,只能往肚子里吞了,因为对他是讲不明白的,而且还会导致自己的情绪非常失落,如果关乎生命、关乎财产等等的大事的时候,必须制止说服他的时候,只能采取强硬的方法了。

(三)软工:

何为软工,就是平常交往过程中,对待这类人我们只能多让一步、多陪上一点笑脸、多说点让人爱听的话,可能有时候很违心,但是对待这类人确实很有效,但是并不是要一味的点头哈腰,只要不过分。既然是朋友,就有做朋友的强相关之处,多想想他对你的好。

(四)包容:

和这类人做朋友,需要的就是我们要付出极大的包容,包容他的敏感、包容他的多心,多和他进行交流,这样会拉近你们的距离,也会提升你在他心中的地位。

(五)了解:

多去了解你的朋友,通过日常交往、日常沟通等等方式应该知道你的偏执的朋友的大体性格、行为以及喜好。了解了这些,平日里注意不要碰触他的底线,如果必须要碰触,一定要做好铺垫,以免他又陷入了牛角尖,弄得不可开交。

(六)尊重:

我觉得尊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既然是朋友,那就是哥们,是无话不是的兄弟或姐妹。无论每个人的性格如何,不要偏见于对方,真心相对,我想这样双方都会记住那份友谊的感动的。

影片中向我们展现了完全相反的相处模式,在主人公和律师团见面时,律师团的相处模式完全与上述相处模式相反,直接导致了主人公的偏执加剧,如果在这一场景下,律师团能够做到几项,主人公的悲剧就不会上演。

结语

电影《劫数》只是对偏执性人格中的一个很小的片段,我们可以通过其它电影,如《秋菊打官司》《我不是潘金莲》等等无数的电影电视剧中去看到这些偏执的典型,也可以通过现实生活中复旦投毒案、上访专业户等无数的案件中去看到偏执人格的多疑、幻想性固执、人际关系的冲突等各种表现。在这些表现的身后,更需要我们关注的是,这些偏执产生的原因,事件,需要我们去正真的与他们相处,影响到他们对信念的更为合理的认知。

☆我是张海翔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我在上海

☆我擅长以下领域

婚姻情感、亲子关系、青少年教育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0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