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内向不是问题,安全感才是问题

作者:周杰伟   2017-12-19   3589次阅读   3个赞

作为父母的你,是否常常为自己的孩子出门不喜欢打招呼,甚至见到生人绕着走,而感到不解,且不安?

哪怕天天教导孩子见到叔叔伯伯,阿姨阿婆要懂礼貌,要说您好。

但孩子还是选择了不懂礼貌。

遇到大人,不光不打招呼,反而迅速地闪开,或弹开,如同老鼠见了猫。

在那一刻,他/她的不合作,是否让你体会到尴尬和无奈,甚至有点气愤:“难道别人会吃了你?”

没错,孩子还真怕被别人“吃了”。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及其同事,把一只出生不久的小猴子从母亲身边带走(这个已经被道德批判过N次),放置于两个假猴子身边。

一只是毛茸茸的假猴子;另一只是冷冰的钢丝假猴子,但钢丝猴子带有一个奶瓶。

起初,饥肠辘辘的小猴子,不出意料地选择了有奶吃的钢丝猴,然后没过多久,小猴子解决了基本的温饱后,就放弃了钢丝猴,而一直依偎在温暖、舒适、接近妈妈体温的假猴子身边,寸步不离,除非饿急。

因为安全。

这一著名且饱受争议的恒河猴实验,旨在探索被剥夺情境下,接触,依恋,安全感的意义。

放在人类婴幼儿身上,其实异曲同工,具有相同的参考价值。

孩子这种怕被“吃了”的感受是与生俱来的,是基于生物基础的进化需求。

于是,孩子通常在认为不安全的环境(有时候是任何环境)就会紧紧抓住妈妈的手,粘你粘得不罢休。

表现得胆小,退缩,甚至逃离。

然而,这恰恰反应了孩子该有的防御模式是正常启动的,说明他/她对自己有“自知之明”。

对于年纪尚幼的孩子,虽然可以直立行走,但还远远无法独立行走。

他们对外界的依赖,仍旧不可替代,对外部环境的变更有天生的敏感。因为外部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存状态。

外面温暖,内心安全。

外面合作,内心安全。

外面有力,内心安全。

幼儿期对安全感的需求似乎可以突破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排在首位,就像那只有奶不一定认作娘的恒河幼猴。

因为,这一时期,安全第一。

因此,参照外界环境的孩子,他们的这种逃之夭夭,完全无关乎性格,品质,教养。

那是基于触发安全警报的本能呈现,是对自我弱小及寻求安全的审时度势。

跑开恰恰是一种机警的正当防卫,躲闪恰恰是对不安全环境的正确评估。

于是,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面孔,这些如果成为不安全的代名词,他们会迅速识别,做出判断,不惜被责骂(这会伤害安全感正常建立),也会去躲避。

因为他们弱小,自然缺乏独自存在、独自迎接这个世界的力量。

对还没完全度过安全期的孩子而言,安全第一,是他们的生存法典。

而且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内心成长出强大,还是弱小,安全感建立的好坏成为其基石。

如果父母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往往会在孩子遇到生人环境和社交场合表现出退缩、逃避时,就开始联想,开始反省,开始怀疑。

难道我的孩子就是传说中的内向型性格?

难道我的孩子有性格缺陷?

我的孩子是胆小的?怯懦的?自卑的?无用的?

去怀疑孩子的成长方式,而忽略自己的教养方式。

于是去试图培养性格,甚至“纠正”性格。头痛医脚,南辕北辙。

的确,孩子的行为很容易会让父母联想到内向型性格,乃至性格缺陷。

因为内向型性格会有相似的行为表现。

但是,孩子作为未成年群体,性格发展也同样处于一个刚刚启动的状态,动态发展状态,未成熟,未闭合。

内向则是具有稳定性的一种性格倾向。

然而孩子在成长初期很难形成稳定性。

而内向型性格由于向内扩展多于向外扩展,对社会性要求较高的今天,往往被误认为是某种性格缺陷。

但事实并不是这样。

内向型性格只是个人感受阈值低,内心通常润物细无声,细微而细致。

因此,花开花落就可让其体验到怦然心动,外部无需骄阳似火,内心也能热烈如火。

于是,外面太过喧嚣,内向性格的人会感受到超出负荷的刺激,自然会退避三舍,成为宅男宅女。

但是内向也同样有力量,且成熟。

与外向型的区别,只是选择向外的力量,还是偏好向内的力量。

而安全感的建立优劣却是性格发展优劣的基石,性格发展完整与否,性格稳定性与否与其息息相关。

安全感缺乏通常会让孩子无力,乃至恐惧。缺乏动力,迷失方向,难以逐渐自我成长、成熟。 

从情绪的控制、情绪表达能力,到社会适应能力,关系处理能力,都会遇到艰难险阻。

安全感是孩子与最亲密照看者的粘合度,它来源于依恋对象是否能够高质量地去回应,理解,洞悉被照看者的方方面面,让孩子感受到时刻都是值得被爱的。

用心理学家艾斯沃斯的话来说,安全感来源于父母这个安全基地,而安全基地的优劣则是父母决定的。

父母是好的,我就是好的。

父母是不好的,我就会是坏的。

孩子只有在父母这一安全基地的安全呵护下,才有条件逐渐自行发展出自我力量。

当这一安全基地无法保证孩子的诉求和籍愿,负面反馈远远多于正面反馈,孩子内心就很难成长出足以支撑日后独立行走,独自旅行的力量。

我是不被爱的,我得到的爱是不够的。我无法确定我是否行,我对未知的未来充满恐惧。

低自尊,低自信。

情绪,情感,人格发展,都很难得偿所愿。因为即使还没有出发,也会认定没有驾驭自己的能力,没有掌控未来的力量。

在孩子遇到生人,不主动出击的时候,或在公共场合表现出回避退让时,父母们,请给孩子时间,请站在孩子的一边,帮孩子撑撑场面或打个圆场。

孩子需要积攒力量,而父母就是孩子获取力量的源泉。

所以,请不要担心,更不要责备,也不必焦虑。孩子的这一逃离表现,其实跟礼貌无关,更不关乎品质,不要把孩子的行为跟负面内容划等号。

更不要轻易判断这是某种性格缺陷。

即使孩子发展出内向,那也只是一种倾向,中性,没有好坏可言的性格取向。

即使孩子可以牺牲自我体验,为了避免所谓“内向”获得暂时的认可,去迎合父母改造自己的愿望,但那可能会对人格的发展造成拆东墙补西墙,从而埋下隐患。

孩子有了安全感,即使成长出内向,人生旅途也能圆满。

☆我是周杰伟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我在广州

☆我擅长以下领域

情绪障碍、亲子成长、两性关系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3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